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24|回復: 0

第一个到国外看球的中国人 头等出使大臣李鸿章

[複製鏈接]
沙坡 發表於 2010-6-11 09: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世界杯开赛在即,不少中国球迷已远赴南非亲临赛场。如今,国人出国观球已屡见不鲜,不过,中国官员第一个到国外去看球赛,大概非李鸿章莫属了。
' P. R+ n( X* v+ j- X9 m# e  5 q$ Y* k* f; H% |  c" z# I
W020100611347435557084.jpg

, f: c5 J0 a7 O# b' l* a
% y& h6 a8 O+ Y8 K! @
李鸿章

1 \  P9 T- p+ F. [+ [  u" n2 K

4 K4 K' I) `# _4 O& {1 O
    清光绪二十二年,亦即1896年,清政府的洋务派李鸿章,作为皇帝的钦差头等出使大臣访问英国,在伦敦被视为上宾款待,优礼有加。李鸿章访英期间,主人邀请他去看一场足球赛。一百年前的英式足球,正是草创阶段,还没有当代足球这样成熟和精彩。李鸿章作为满清政府的特使,自然盛装出席观赛;尽管他在清廷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是搞洋务的,但此公从来不穿夷服,而满清的朝服,是长袍加御赐黄马褂,胸前挂着朝珠和别的零碎,戴的帽子上缀着宝石顶子和鲜艳的翎毛。坐在温布里露天体育场边上,不知足球为何物的天朝大臣,看来看去,不得要领,况且,这一身行头,只能配太师椅,要不就在八人大轿里,在露天球场上,便很不舒服,很不自在。 * }! ~0 D4 Z) ?& h, |" \) \5 o

& ~* ~0 ?0 r) p, m4 z# i, i) \5 y    这位大清特使,看了半场以后,莫名其妙,又觉得有点匪夷所思,问陪他一起观战、并看得津津有味的英国勋爵、子爵们,“那些汉子,把一只球踢来踢去,什么意思?”英国人说:“这是比赛,而且他们不是汉子,他们是绅士,是贵族。”李氏摇摇头说:“这种天气,为什么不雇些佣人去踢?为什么要自己来?跑得满头大汗?回头内热外感,伤风感冒可就不妥了,谬矣哉,谬矣哉!”
6 P4 f/ a; v4 S, y+ y' Q- a
$ a: s3 k0 _5 T7 R# m    主人很窘,面面相觑,不知该怎样回答这位中国客人。
) D* ?9 ~1 @4 t# H
9 C4 g- Z5 U0 I. |) `2 @    英国上层社会的绅士淑女,如果说对李鸿章那套袍子马褂、翎子顶戴的穿着还能忍受的话,对他那种万邦皆臣于我的思维方式和颐指气使的官僚做派,肯定就看不惯了,但洋人利之所趋,还是想办法巴结他。因为那时日不落帝国和沙皇俄国,都想在中国扩大势力范围,李是个用得着的关键人物。英国政府于是想尽办法,在他前往庆贺俄皇加冕以后,特地派船到克里米亚去接他,生怕俄国独吞中国这块肥肉,才专程把李鸿章请去伦敦一游的。
) F8 P% L! n* ^
! `7 _7 q: Z1 N! B( W/ I0 f    李鸿章到英伦以后,有许多不知是真还是假的演义流传下来,成为趣谈。据说,英国绅士们在餐桌上的礼仪极多,譬如吃烤鸡用刀叉。老实说,这种相当繁琐的吃法,并不可取,而且,在光滑的盘子上,肢解这只滚来蹭去的淋过油的烤鸡,是一种高难度的动作。李鸿章不听洋人这一套,毫不客气地就用手抓起撕来吃。在座的主人和陪客,都是戴着莎士比亚式褶领的文明人士,面露愕然之色,不知所措。一是出于礼貌,一是出于对贵客的尊敬,大家也就照方抓药,仿效李鸿章先生吃鸡的方式。开了这个先例,从此英国人在餐桌上吃鸡的时候,就得到了解放,可以直接动手而不必使用刀叉了。
$ Z$ z& @  N- Y1 f
) M% d" j8 M% \  T    还有一件笑谈,也是有关饮食的,据说,这位大臣,在伦敦做客期间,上顿下顿的西餐,吃得很不耐烦了,那时伦敦还没有中国人开的餐馆。于是李鸿章就让他带去的厨子,将用来作西餐的各式原材料,统统烩在一起,给他送上来。当那些陪同他的英国官员,闻到从厨房里飘出来的扑鼻香味,忍不住馋涎欲滴,就向通事打听,这是给李大人做的一道什么菜?回答说,不过是杂碎而已。然后李氏示意,非正式场合,请他们入座无妨,把这些老外,一个个吃得舔嘴吧舌,称赏不已。据说,后来英国的饭店菜单上,就有了名叫“李鸿章杂碎”的一道菜目。 ( s6 |6 K1 H: k& V* o' J; h% Z

& g3 u( K. h# c3 u5 @1 Y" z5 A3 R  Y    有一年,我到英国,走了几个地方,吃了一些饭店,却从来没在菜单上看到“李鸿章杂碎”,颇掩饰不住内心的失望。或许要到更高级的餐厅,才能点到这道名菜;或许压根儿就是一种姑妄言之,姑妄听之的演义。但我通过李鸿章的这些趣闻轶事,不禁想到,中国人和外国人的这种传统的不同,也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因此也就没有什么高低之别,好坏之分;外国的,就一定好,中国的,就一定不好;洋人说的话,就一定高明,中国人说的话,就一定人微言轻,我是不大相信的。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