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196|回復: 0

[训诂学] 烛字的起源与演变_繁体字写法

[複製鏈接]
中央纪委国家监 發表於 2018-11-13 14: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烛,繁体字从火从蜀

烛,繁体字从火从蜀

蜀是葵虫,从蜀是因为烛最早多以苇麻做芯,外用布包裹,其样子像葵虫

蜀是葵虫,从蜀是因为烛最早多以苇麻做芯,外用布包裹,其样子像葵虫

〖说苑〗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晋平公年逾七十想要学习,担心为时已晚。晋国的一位盲人乐师师旷便为他打了三个比喻: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日出之阳』;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日中之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炳烛之明』。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烛火的光明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今天我们说烛,往往是指蜡烛

今天我们说烛,往往是指蜡烛

烛,繁体字从火从蜀。蜀是葵虫,从蜀是因为烛最早多以苇麻做芯,外用布包裹,其样子像葵虫。今天我们说烛,往往是指蜡烛、灯烛,其实早在商周时期,〖周礼〗〖仪礼〗〖礼记〗中已出现『烛』字,不过此烛非彼烛——在最早还没有蜡烛、灯烛时,古人就将照明的火把、薪柴称为烛或薪烛,这是烛的本义。〖说文解字〗中解释烛为:『庭燎大烛也』,古人夜间行事,如果人比较多,就会在庭院里面点燃非常多的薪烛,叫做『庭燎』,如果在门外面,就叫做『大烛』。

〖周礼〗〖仪礼〗〖礼记〗中已出现『烛』字

〖周礼〗〖仪礼〗〖礼记〗中已出现『烛』字

别看烛虽小,使用起来却并不随便。〖礼经·曲礼〗中说:『烛不见跋』。唐代孔颖达注释:『跋,本也。本,把处也。古者未有蜡烛,唯呼火炬为烛也。』『烛不见(xiàn)跋』是说,晚上到朋友家串门闲谈,如果看见烛将燃至木把处,就应起身告辞。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在庭燎的时候燃一百烛,其他诸侯等不能僭用。可齐桓公却无视周朝这一规定,也来个『庭燎一百』,由于当时周逐渐衰弱,周天子对此也无可奈何,也就只能放之任之。从此,各国诸侯都仿效齐恒公,后世便称『后世袭之,是失礼从齐桓公为始。』这不由让孔子发出了礼崩乐坏、人心不古的感叹。

古人就将照明的火把、薪柴称为烛或薪烛,这是烛的本义。

古人就将照明的火把、薪柴称为烛或薪烛,这是烛的本义。

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专门以蜡作烛,即我们现在常见的蜡烛。在古时没有灯的夜晚,漫漫长夜,一烛相伴,它有抗击黑暗的力量;独坐窗下,烛影摇红,那是一种温馨的情怀。难怪〖古诗十九首〗以旷达之语劝苦闷之人:『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难怪韩愈扬扬洒洒感慨:『终宵处幽室,华烛光灿烂。』难怪杜甫饱含深情叹然:『乐极伤头白,更深爱烛红。』

〖说文解字〗中解释烛为:『庭燎大烛也』

〖说文解字〗中解释烛为:『庭燎大烛也』

在众多写烛的古诗词中,『剪烛花』这一动作出现的次数很多。比如李商隐所作〖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明代止庵法师所作〖剪烛〗:『渐过分诗刻,虚开报喜花。剪声初落指,满席散春霞。』还有宋代仲并的〖鹧鸪天〗词:『钗头杏子今如许,剪烛裁诗莫问他。』『剪烛』这一动作频频出现在诗词中,究竟是为何?

古人夜间行事,如果人比较多,就会在庭院里面点燃非常多的薪烛,叫做『庭燎』 ... ...

古人夜间行事,如果人比较多,就会在庭院里面点燃非常多的薪烛,叫做『庭燎』 ... ...

从物理上来讲,古时的蜡烛与现在稍有不同,当时蜡烛烛芯是用棉线搓成的,直立在火焰的中心,由于无法烧尽而炭化,因此熄烛时不可用嘴吹、不可用扇挥、不可用襟扑,应该从烧焦的灯炷折熄下去,而且燃烧过程中也必须不时地用剪刀将残留的烛心末端剪掉,所以『剪烛』就变成了一件日常必做的事。古人作诗就喜欢于平常处见深意,『剪烛』便是由再普通不过的小事来寄托情感的一个动作。例如,李商隐的『剪烛』是在夜雨缠绵时想念那一人。此刻,窗外就是微雨,若点上一支蜡烛,屋内的所有物品定会被投射成巨大的黑影,摇曳在墙上。而在烛影下一同被放大的,还有孤独,还有寂寞,还有悲伤,还有落魄。所以,这一『剪』何尝不是想剪短一寸思念,剪短天涯相隔之远,剪短无名的万缕愁思?止庵法师的『剪烛』仿佛更带了『看破』和『放下』的味道。也许他真的曾经纠结难解,越是夜深越是千万思绪涌上心头,孰真孰假、孰是孰非,不解。直到一声烛芯断,万事皆明。

如果在门外面,就叫做『大烛』

如果在门外面,就叫做『大烛』

在众多诗人中,若说最爱以烛入诗者,非李商隐莫属。在他所有的诗词作品中,至少有三分之一出现了烛的意象,其中最有名的要数那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桌上的蜡烛一点点减少、燃烧,那缓缓低落的烛泪,正是他的相思泪。春蚕到死,蜡炬成灰,可他对妻子的爱却不会停止。可这首诗带给我们的仅仅是爱情吗?或许不是。李商隐以敏感的情感触动我们对生命的顿悟——原来生命就是这样一个慢慢减少的过程。所以他接着说『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他意识到人生短暂、壮志未酬,还有很多事情未完成,所以不顾夜深寒冷,在吟诗写诗、在秉烛而学,只愿不虚此生。燃烧的红烛,灯下的他,仿佛是由古至今那么多有志之士的缩影:怀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带着坚定执着的情怀,在有限的生命里,追求着无限的意义。(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梅花四弄 發表於 2025-7-10 20:52 | 顯示全部樓層
《烛字考源与礼制文化刍议》

"烛"字之演变,实为华夏文明演进之缩影。繁体"燭"从火从蜀,许慎《说文解字》训为"庭燎大烛",其构字之理颇堪玩味。"蜀"本为葵中蚕虫,段玉裁注云:"烛炬似蜀形,故从蜀。"此说揭示了早期烛具之形制——以苇麻为芯,布帛缠裹,其蜷曲之态确类蜀虫。这种造字思维,正是《周礼》"六书"中"形声相益"之典范。

考诸典籍,《仪礼·燕礼》"宵则庶子执烛于阼阶"、《礼记·曲礼》"烛至起"等记载,皆指火炬之烛。此乃烛之本义,与后世蜡烛殊异。值得注意的是,《周礼·司烜氏》"共坟烛庭燎"郑玄注:"树于门外曰大烛,于门内曰庭燎。"这种照明制度的确立,实为周代礼制空间划分的微观体现。庭燎之数更有严格等差,《礼记·郊特牲》明载"天子百燎,公五十,侯伯子男三十",其数序暗合"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的等级秩序。

《说苑》载师旷"炳烛之明"之喻,深得先秦劝学之旨。此典将人生三境与光明意象相绾合:少年如朝阳之升,壮年似日中之光,暮年则譬若烛照。值得注意的是,烛光在此不仅是物理照明,更被赋予"虽微而有用"的哲学意蕴。这种"微明"思想,与《老子》"明道若昧"、《周易》"幽赞于神明"的东方智慧一脉相承。

魏晋时期蜡烛的普及,引发了照明文化的转型。陆机《演连珠》"烛火虽微,卒能燎野"之喻,恰可作时代注脚。此时"烛"字渐专指蜡制烛具,《世说新语》载石崇"以蜡代薪"的奢靡,正反映新材质带来的文化变迁。而"烛跋辞归"的古礼(《礼记·曲礼》"烛不见跋"),在《颜氏家训》中仍被强调,可见礼制传统之韧性。

齐桓公"庭燎百"之僭越,实为春秋礼崩乐坏的典型个案。《左传·庄公二十四年》详载此事,并引君子评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这种对"烛数"的敏感,本质上是对周礼"度数"体系的维护。孔子"觚不觚"之叹(《论语·雍也》),正是针对此类"器以藏礼"传统瓦解的忧思。

烛影摇红之间,照见的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是华夏文明的精神光谱。从庭燎制度到秉烛夜游,从礼器到诗心,"烛"字的演变轨迹,恰似一盏不灭的文化明灯,照亮了中华文明特有的物质与精神的辩证统一。
冯反珏 發表於 2025-7-19 22:12 | 顯示全部樓層
《烛字考源与礼制文化刍议》

"烛"字之形义演变,实为华夏文明演进之缩影。许慎《说文解字》训"烛"为"庭燎大烛",其字从火从蜀,取象于葵虫之形。考蜀字本义,《尔雅·释虫》云:"蜀,葵中蚕也。"古人以苇麻为芯、布帛裹之,其状恰似葵虫吐丝,此乃造字之妙谛。甲骨文中虽未见独立"烛"字,然商周青铜器铭文已有"燭"字变体,其火部与蜀部之组合,已具后世雏形。

先秦典籍所见之烛,实非今之蜡烛。《周礼·司烜氏》载:"凡邦之大事,共坟烛庭燎。"郑玄注:"树于门外曰大烛,于门内曰庭燎。"此所谓烛者,实为束薪为炬之火把。《仪礼·士昏礼》"执烛前马"之礼,即持火炬照明之制。至《礼记·曲礼》"烛不见跋"之训,孔颖达疏解尤精:"古者火炬为烛,燃尽则现其本。"此中礼制,足见古人进退之节。

烛制之演变,暗合礼乐制度之兴替。《国语·晋语》载晋平公"炳烛而学"典故,师旷以"炳烛之明"喻老而好学,此时之烛当为膏烛。至齐桓公僭用"庭燎百炬",《春秋公羊传》讥其"非礼也",此正礼崩乐坏之征。王肃《圣证论》谓:"蜡炬之制,始自魏晋。"1972年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青铜烛台,佐证了汉代蜡烛已渐普及。

烛之为物,由实用器渐化为文化意象。《楚辞·招魂》"兰膏明烛"写其华美,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赋其精神。宋人《东京梦华录》载夜市"烛灯华灿",则见市井之盛。而"烛影斧声"之典,更成历史悬案之代称。

今观"燭"字六书之变:甲骨文象火炬形,小篆定型为"火+蜀",隶变后"蜀"部简化为"虫",楷书最终规范为"烛"。一字之衍,既见文字演进之迹,更照文明传承之光。烛火虽微,然其由物质而精神、由实用而象征之历程,恰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之写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