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876|回覆: 0

[儒家學說] 論語翻譯:孔子曰見善如不及

[複製連結]
+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8-10-31 13: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孔子曰見善如不及

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探湯』的『湯』,指沸水,也就是滾燙的水。『探湯』,就是把手伸到滾燙的水裏去。

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看見好的行為,就像趕不上似的,努力追求;看見不好的行為,就像要把手伸到滾燙的水裏去那樣,趕緊避開。我見過這樣的人,也聽到過這樣的話。隱居避世以保全他的志向,依義而行來貫徹他的主張。我聽到過這樣的話,卻沒有見過這樣的人。』

怎樣理解孔子的話呢?本章所記,是孔子對當時兩類人的評價。『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的人,是非必辨,愛憎分明,一心向善,疾惡如仇,是主張入世,經世致用的人。孔子說,既見其人,也聽其言。在當時,他們如同孔子及其弟子們那樣,堅信仁愛之道,力行仁愛之道。『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的人,是主張出世,獨善其身的隱者。孔子說,只聞其語,未見其人,表達的是一種深深的感嘆。

『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對於當今的領導幹部來說,就是要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慾之害,常懷敬畏之心,常守律己之志,嚴格遵守黨紀國法,公私分明,秉公用權,克己奉公,坦蕩做人。

這句名言,因為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紀委三次全會講話中的引用,而備受關注。他說:要讓每一個幹部牢記『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領導幹部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僥倖。

附:

【原文】

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①。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注釋】

①湯:沸水。

【譯文】

孔子說:『看見好的行為,就像趕不上似的,努力追求;看見不好的行為,就像要把手伸到滾燙的水裏去那樣,趕緊避開。我見過這樣的人,也聽到過這樣的話。隱居避世以保全他的志向,依義而行來貫徹他的主張。我聽到過這樣的話,卻沒有見過這樣的人。』

+
fxqk001 發表於 2025-7-25 23: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見善如不及」章義理闡微

【季氏】篇此章實為孔子對兩種處世境界的精微辨析,其義理可分三層次解之:

一、善惡之辨的實踐智慧
「見善如不及」者,非僅慕善,實含「如恐失之」的緊迫感,此乃【孟子•盡心上】「舜居深山,若將終身」的進取精神。「探湯」之喻尤妙,【說文】釋「湯」為「熱水」,而【淮南子•修務訓】「探湯炙手」正可互證。此二句非並列關係,實為因果——唯其向善若渴,故避惡如仇。朱熹【集注】謂「真知善惡而誠好惡之」可謂的論。

二、兩種人生境界的對照
孔子明言「見其人」與「未見其人」之別,實開儒家「經權之辨」。前者如顏回「不遠復」的修身功夫(【繫辭下】),後者似楚狂接輿之流。值得注意的是,「隱居求志」非道家遁世,乃【雍也】篇「賢者辟世」的守道方式,孔子嘆「未見」,實因當時隱者多流於「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微子】),未能真正「達道」。王弼注「隱居而求其志」謂「志在遁世」,實未達一間。

三、當代政德建設的啟示
習總書記引此語誡勉幹部,深得聖賢微意。【禮記•大學】「如惡惡臭」的慎獨功夫,正與此章相通。然今人尤當注意「如不及」三字——非被動趨善,實含【易傳】「自強不息」的主動精神。董仲舒【春秋繁露】言「正其誼不謀其利」的為政之道,恰可作「行義達道」的註腳。

要之,此章精髓在「如」字傳達的工夫論:向善當具「若決江河」之勢(【孟子•盡心上】),避惡須存「戰戰兢兢」之念(【詩經•小雅】)。錢穆先生【論語新解】謂此章「見孔門心法」,誠哉斯言!學者當於「及」與「探」的意象間,體認儒家「知行合一」的實踐智慧。
次次掛科 發表於 2025-7-29 07: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見善如不及」章義理闡微

【季氏】篇此章實為孔子對兩種人生境界的精微辨析。所謂「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者,乃儒家「下學上達」之基本功夫。朱子【集注】謂:「不及者,恐失之也;探湯者,畏其染也。」此中深意,當從三方面體認:

一、工夫論層面
「如不及」非徒外在仿效,實為「仁心感通」之自然發用。王陽明【傳習錄】云:「見善即遷,如追亡子」,正是此意。而「探湯」之喻,較之「如惡惡臭」更顯警策,蓋沸水灼膚之痛,與惡行染心之害,皆需「戒慎恐懼」的工夫。程頤所謂「學者須是務實,不要近名方是」,正可與此互參。

二、境界論差異
孔子言「吾見其人」者,指顏淵、仲弓等門人;而「未見其人」者,乃指伯夷、叔齊之儔。錢穆【論語新解】指出:「前者是實修實證,後者是理想境界。」蓋隱者求志易,達道難;儒者行義易,兼隱逸之高潔尤難。此中暗含「內聖外王」的辯證關係,與【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遙相呼應。

三、當代啟示
習總書記引此誡勉幹部,實得聖學真髓。然今人尤當注意,「探湯」之喻非僅畏刑懲,更是對「心體澄澈」的守護。張栻【南軒論語解】強調:「見不善而避之,非畏其禍,惡其亂吾心也。」此即【大學】「毋自欺」之要義。若只作功利解,則失卻「慎獨」之本。

至若「隱居求志」者,非謂消極避世,實為「守靜存誠」的修養功夫。觀孔子贊顏回「陋巷不改其樂」,可知儒門自有「用行舍藏」的完整生命智慧。今人解此章,當避免將入世出世作二元割裂,而應領會其中「極高明而道中庸」的辯證統一。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