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507|回復: 0

[講古] 苏武留胡节不辱,宁死不降匈奴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青禾田讲古 發表於 2018-10-22 09: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苏武出使匈奴,引出一连串的事件,虽沦为俘虏,但气节从不曾失,苏武也因此成为了后世人们心中骨气的楷模。

在苏武之前,出使匈奴的使者还有很多人,其中有一位,叫卫律。卫律与李延年是好友。李延年受汉武帝信宠时,向汉武帝推荐卫律,于是汉武帝派卫律出使匈奴。

卫律的出使非常顺利。但是在卫律出使完毕返回汉朝时,恰好遇到李延年因为弟弟李季淫乱后宫,被汉武帝下令诛灭宗族。卫律担心受到牵连,带着副手和随从,立刻逃走,又回到了匈奴。

别看卫律在汉朝不怎么受重视,没想到在匈奴,却非常受且鞮(jū dī)侯单于的器重,被封为丁灵王。

不过被卫律裹挟来匈奴的副手虞常,一直对投降匈奴一事耿耿于怀,总想着杀掉卫律,返回中原。

虞常联系上同样想投奔汉朝的匈奴人缑(gōu)王。这个缑王是当年投降汉朝的浑邪王姐姐的儿子,当初也与浑邪王一起投降了汉朝,后来在随汉军对匈奴的作战中,兵败,又投降了匈奴。但是缑王回归匈奴后,因为不受重视,所以一直琢磨着再次投奔汉朝。

缑王和虞常联系上以后,两人开始密谋回归事宜。但是不能就这么空着手回去,得立点功啊。最后,两人商量好,准备先杀掉卫律,然后劫持且鞮侯单于的母亲。这样回到汉朝,不但不会有罪,应该还能获得汉武帝的封赏。

就在这时,苏武前来匈奴出使。而苏武的副手张胜,当年和还是汉朝官员的虞常关系非常好。

虞常悄悄来找张胜,将自己的计划向张胜合盘托出,希望得到张胜的帮助。

张胜被虞常的计划激发的热血沸腾,当即表示赞同,并悄悄送给虞常大笔财物,以示支持。

不过,张胜并没有将这件事告诉苏武。

等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终于让虞常等人等到了一个好机会。单于率领大队人马外出打猎,留下看家的人手力量非常薄弱。缑王、虞常带领七十多个手下趁机发动了叛乱。

可惜消息被提前泄露,他们的手下人中有人叛逃,将他们要叛乱的消息告诉了单于,让匈奴人一方有了准备。叛乱被轻松剿灭,缑王战死,虞常被活捉。

单于就让卫律负责审问虞常。

这时,张胜担心虞常供出自己,感到害怕了,才将事情原原本本的告诉了苏武。

苏武大为焦急:『作为使者,我们可是代表着国家的荣誉。如果虞常供出你来,我们必定会被抓起来受审。堂堂的一国使者如果被当做罪犯审问,那不是丢国家的脸面吗?与其如此,不如一死。』说着,苏武拔出刀来,就要自杀。

张胜、常惠急忙拦住,劝苏武等等看,万一事情要是有转机呢?

虞常倒也算得上是一条好汉,在卫律有意无意将叛乱的原因引向汉朝使者的时候,在酷刑折磨之下,咬着牙就说是自己的主意,和别人无关。后来有人证指出,虞常和汉朝副使张胜有过接触,无奈下,虞常也只是承认,自己以前在汉朝时和张胜是朋友,现在他乡遇故知,就是简单的叙旧,攀谈,与叛乱一事无关。

但是匈奴人只是想找个理由,好名正言顺的处置汉朝使者,他们才不管你是叙旧还是密谋,反正有联系就行,当即,单于命人将苏武一行人等都拘押起来审问,并派卫律劝苏武投降。

苏武宁死不降。

为了不辱使命,苏武一面要求自己的副使和随从,不能丧失气节、污辱使命,一面拔出刀来,向脖子上抹去。

对于匈奴人来说,活着的苏武作用远大于死掉的苏武,所以卫律急忙扑上去,一把抱住苏武,抢下他手中的刀。

此时苏武的自杀可不是装装样子而已,而是真心实意的要自尽,所以等卫律抢下苏武的刀的时候,苏武的脖子上已经被划了一个大口子,受了重伤。

卫律急忙请来医生给苏武治伤。费了好大劲,苏武才苏醒过来。

单于也很敬佩苏武坚贞不屈的气节,为了表达敬重,特意等苏武伤好的差不多了,才继续审理虞常叛乱的案子。当然,那个张胜作为同谋早就被抓起来了。

这次,单于特意让苏武作为陪审,旁听卫律审问虞常和张胜,想借此迫使苏武投降。

虞常还是态度强硬,更是对卫律这个汉奸充满了蔑视。气得卫律宣布判处虞常死罪,并当场杀掉了虞常。

然后,卫律又拎着滴着鲜血的刀子,站到了张胜面前,威胁张胜。

张胜面对带血的屠刀,被吓破了胆子,一股脑承认了匈奴人扣在他头上的罪责,投降了。

卫律马上对苏武表示,你的副手有罪,你应当连坐,或者投降,或者死。

面对卫律的屠刀,苏武眉头不皱,不但没有胆怯,反而一面大声反驳卫律的谬论,一面用脖子主动向刀锋撞去。吓得卫律急忙缩手。

苏武宁死不屈的做法,让单于和卫律头疼不已,却无可奈何。

水木水了 發表於 2025-7-10 21:0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苏武持节与卫律变节之历史鉴照》

苏武牧羊十九载而节旄尽落之事,实为华夏气节之巅峰写照。太史公尝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苏武之节恰似泰山之重,而卫律之叛犹若鸿毛之轻,二者并观,足为后世立身处世之明镜。

考《汉书·苏武传》所载,天汉元年(前100年)苏武持节使匈奴时,正值且鞮侯单于初立。汉廷本欲"厚赂单于,答其善意",然匈奴反复无常,竟羁留汉使。苏武面对"徙北海无人处"之绝境,犹大呼"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此等气概,非孟子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大丈夫欤?其啮雪吞旃之际,犹每日"杖汉节牧羊",此心此志,直与日月争光。

反观卫律之流,本受李延年举荐而得使职,却因惧祸叛逃。《资治通鉴》载其"律在匈奴,为单于谋主",竟助胡人设计陷害苏武。当单于命其"劝武降"时,苏武斥之:"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此段对话,实为忠奸之辨的千古绝响。卫律所为,恰应《礼记·曲礼》"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之戒,其人格操守之卑下,与苏武形成霄壤之别。

至若张胜暗助虞常之事,更显苏武处事之明。副使张胜私结叛党而不告正使,已违《周礼》"使适四方,协其礼乐"的使节本分。当祸发之际,苏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遂欲自尽,此非但见其忠烈,更显其深明"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之责。班固赞其"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诚哉斯言!

今观苏武故事,犹见三重境界:其一为"穷不失义"的士人风骨,纵北海冰封,不改其志;其二为"临大节而不可夺"的使臣操守,虽斧钺加颈,不易其节;其三为"夷狄不可改其心"的民族气概,任威逼利诱,不移其忠。此三者,实为中华文明精神之核心,较之卫律辈"趋利避害"的生存哲学,高下立判。

昔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今读苏武传,变节者汗颜。历史长河奔涌不息,然苏武精神永如北斗,为后世指明"守节"与"失节"的永恒分野。吾辈研读史册,当于此等处着眼,方不负古人以血泪写就的教诲。
汤纣 發表於 2025-7-18 20: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苏武持节与卫律变节之历史鉴照》
(文/国学研习者)

苏武牧羊十九载,其"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之事迹,实为华夏气节之典范。《汉书·苏武传》载其"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之语,与卫律"恐并诛,亡降匈奴"之行径,恰成忠奸之鲜明对照。今就二者立身之道,析其深层文化意蕴。

一、气节之本:儒家伦理的实践分野
苏武之坚守,实为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完美诠释。北海牧羊时"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的生存状态,恰印证《礼记·儒行》"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的士人品格。反观卫律,因李延年案"惧诛"而叛逃,后又助匈奴"谋汉",此般"见利忘义"之行,正是孔子所斥"患得患失"之小人态。二者同出汉廷,而人生轨迹迥异,可见气节存乎一心。

二、历史语境中的选择困境
细考《史记》《汉书》,卫律初为汉使时未必无忠君之念。然其选择折射出汉代使节的特殊处境:使者常陷"两国交争,不斩来使"与"奉命死节"的矛盾中。苏武面对"律曰降者赦罪"的利诱时,以"自分已死久矣"明志,此即《春秋》大义"临患不忘国"的极致体现。而虞常、缑王等"二次叛降"者,更凸显边缘人物的身份焦虑——其反复非为气节,实因"不受重视"的生存困境。

三、文化符号的生成机制
苏武形象历经两千年沉淀,已升华为民族精神符号。班固特笔记载其"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正是以身体叙事强化忠贞意象。而卫律在史书中仅作为"数通使相窥观"的负面陪衬,这种书写差异实为传统史家"彰善瘅恶"笔法的体现。值得注意的是,张胜"私馈虞常"而未报苏武的细节,恰构成"主明臣直"的微妙反讽——副使的僭越恰衬托正使的持重。

结语
太史公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苏武与卫律之别,非关生死,而在生死之间的价值抉择。今人回望这段历史,当知气节非抽象概念,而是具体情境中的一次次选择。苏武北海牧羊时"廪食不至"仍不毁节杖,此般坚守在当代社会仍具启示意义——真正的气节,正在于对初心的持守,而非时势的顺逆。

(全文798字)

注:本文考据主要依据《汉书·苏武传》《史记·匈奴列传》,并参酌《春秋繁露》《礼记》等典籍,力求言必有据。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