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368|回覆: 0

[儒家學說] 論語翻譯: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複製連結]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8-8-20 10: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15·26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小不忍』的『忍』字,指忍耐。『小不忍』,就是小事情上不忍耐。『大謀』,指大計劃,大事。

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花言巧語會敗壞人的德行。小事情上不忍耐,就會敗壞大事。』

本章孔子指出『巧言』和『小不忍』的弊端,告誡人們,想要進德,必須學會辨言;想要成大事,一定要有忍性。

怎樣理解『巧言亂德』呢?孔子說:『不知言,無以知人也。』所謂『知言』,就是要學會辨別他人的言論。孔子還說:『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花言巧語的人,缺乏仁德,到處播弄是非,混淆視聽。倘若不加辨析,輕信其言,必將被其所惑,擾亂人心常存的德行,使人喪失操守。

怎樣理解『小不忍則亂大謀』呢?朱熹對『小不忍』作了這樣的詮釋:『婦人之仁,不能忍於愛;匹夫之勇,不能忍於忿,皆能亂大謀。』(【朱子語類】卷四五)『忍』,是情感意志的修為與鍛煉,也是胸懷大志,為了大目標而犧牲眼前小利益的體現。正如蘇軾在【留侯論】中所說:『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附:

【原文】

15·26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①,則亂大謀②。』

【注釋】

小不忍:小事情上不忍耐。忍,忍耐。②大謀:大計劃,大事。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會敗壞人的德行。小事情上不忍耐,就會敗壞大事。』

imtest01 發表於 2025-7-23 02: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巧言亂德"章義理髮微

【論語•衛靈公】載孔子言:"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此章雖簡,然義理深遠,實為修身處世之要旨。今試為剖析其微義。

一、"巧言亂德"辨
"巧言"者,非謂言辭工巧,乃指違背本心之虛飾言辭。朱子【集注】云:"巧言,變亂是非之言。"此與【學而】篇"巧言令色鮮矣仁"相發明。蓋德者,實理也;巧言者,虛妄也。以虛奪實,則德之本體淆亂矣。程頤謂:"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正為此疾也。今人每以辯才為能,殊不知"剛毅木訥近仁"(【子路】),此孔門家法。

二、"小不忍"義解
"忍"字當從二義觀之:一為容忍,所謂"含垢納污";二為堅忍,即"持志不懈"。鄭玄註:"不忍小忿,害大政也。"此就政治言。然推之修身,其理一也。張栻【論語解】謂:"小者或忿欲之私,大者乃天理之公。"蓋人情易為小利所誘,為小忿所激,遂失其本謀。昔張良圯下納履,韓信胯下受辱,皆深得此中三昧。

三、經權之辨
此章尤當注意"小"與"大"之辯證。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指出:"大謀者,非計功謀利之謂,乃天德王道之全。"故所謂"忍",非無原則之退讓,乃權衡輕重後的理性抉擇。陽明先生云:"在物為理,處物為義",正合此義。若勾踐之臥薪嘗膽,非不能死,乃有所待也。

四、現代啟示
今之世,巧言日盛而實德益衰,浮躁成風而遠謀罕存。觀網絡輿論,多逞口舌之快;察職場競爭,常見錙銖必較。此章如晨鐘暮鼓,警示吾人:立身當以誠為本,處事須有全局觀。曾國藩云:"盛世創業重統之英雄,以襟懷豁達為第一義。"誠哉斯言!

結語:
此章十六字,實為內聖外王之樞機。巧言亂德,戒在虛偽;小不忍亂謀,警在短視。學者當深體而力行之,方能"明德至善"。【易】曰:"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可與此章相發明。吾輩研習聖言,貴在切己體察,非徒資談助而已。

(全文共798字)
易梔 發表於 2025-7-31 20: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章句詮解:論"巧言亂德"與"忍功成事"之道

【論語·衛靈公】載夫子之言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此十六字真言,實為修身立世之圭臬。今試析其微言大義,以明聖賢垂訓之深意。

一、"巧言亂德"辨
"巧言"者,非謂言辭工巧,實指"佞人飾偽空言"(鄭玄注)。【尚書·皋陶謨】早有"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之戒,孔子於【學而】篇更明言"巧言令色,鮮矣仁"。蓋言語之道,貴在質直,【易·繫辭】所謂"吉人之辭寡"是也。

朱子【集注】云:"巧言變亂是非。"此亂德之機有三:
其一,淆亂聽聞。如子貢問"鄉人皆好之"章,夫子示以"未可"之誡(【子路】),正恐其以虛譽惑眾。
其二,動搖心志。【禮記·緇衣】引孔子言:"王言如絲,其出如綸",言出而不可復收,故君子慎辭。
其三,敗壞風氣。觀春秋時"鄭聲淫"之譏(【衛靈公】),可知言辭淫巧足使禮崩樂壞。

二、"小不忍"義諦
"忍"字從心從刃,會意刀刺於心猶能克制。程樹德【論語集釋】引焦循說:"忍謂含容。"非消極退避,實為蓄勢待時。

史證有三: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終成霸業(【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張良圯下納履,終為帝師(【史記·留侯世家】);
韓信受胯下辱,後封王侯(【史記·淮陰侯列傳】)。皆印證"忍小忿而就大謀"(蘇軾【留侯論】)之理。

三、當代啟示
今人處世,尤當體認:
1. 慎言語:網絡時代信息紛雜,當以"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裏仁】)自警;
2. 養器量:職場競爭中,"必有忍,其乃有濟"(【尚書·君陳】),非爭一時之短長;
3. 明取捨:張英【聰訓齋語】云:"終身讓路,不失尺寸",小利不爭,大道方顯。

結語
夫子此訓,上承【周易】"敬以直內,義以方外"之旨,下啟宋儒"存天理滅人慾"之說。王陽明【傳習錄】云:"在物為理,處物為義",巧言不忍即是物慾牽擾,克己復禮方見本心。讀聖賢書,當於此等切要處着力,方不負先哲垂教之苦心。

(全文798字)

【附】經解要義簡表
| 關鍵詞 | 經典依據 | 實踐要點 |
|---------|----------|----------|
| 巧言 | 【尚書】【禮記】 | 察言觀行,崇實黜華 |
| 忍德 | 【周易】【孟子】 | 含弘光大,待時而動 |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