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84|回覆: 1

[講古] 古代歷史文化中『秀才』的含金量有多高?相當於今天的什麼?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青禾田講古 發表於 2018-7-22 10: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歷史提問

古代歷史文化中『秀才』的含金量有多高?相當於今天的什麼?

答:雖說在古裝劇里,秀才們常是看上去清貧的角色,好些『窮秀才』更是一幅又窮又酸的模樣。但放在歷史文化中,『秀才』身份的含金量,也曾無比高大上。

比如兩漢時期,秀才也叫『茂才』,與兩漢的『孝廉』一樣,屬於國家從民間徵召的優秀人才。而比起常有平民人才的『孝廉』來,兩漢的『秀才』(茂才)門檻卻極高,必須要有列候丞相王公等高官們推舉,人選者也主要來自於在職官員們。且一旦被推舉爲『秀才』,官職最低也要從縣官做起。儼然官僚階層里大有前途的身份。

而在隋朝初創科舉制度時,但凡考中者,那時一律稱爲『秀才』。發展到唐宋元年間時,『秀才』的身份一度貶值,只要參加過科舉考試的讀書人,一律都可以稱爲『秀才』。直到明朝開基建國,重建了科舉制度後,『秀才』這個身份,才再次扶搖直上。

『秀才』身份的含金量,也曾無比高大上

『秀才』身份的含金量,也曾無比高大上

雖說野史歷史文化中里的『窮秀才故事』,大多發生在明朝,可在明朝開國時,秀才的身份卻是相當誘人:每個月都享受官府的錢糧補貼,還可以免除徭役差役。這時的秀才,非但和『窮秀才』不搭,相反身份相當火熱。

但是,就是在明朝制定這優厚待遇之後,僅僅一百年時間,秀才的含金量就急轉直下:明朝商品經濟發展,開國初那點補貼秀才的錢糧,到了明朝中期時,就已嚴重不值錢。但要想在科考路上繼續闖,錢財更是不能少。明中期北京城的秀才,每年至少要掙50兩白銀,才能維持讀書生活的基本開銷。所以當時大多數明朝秀才,都要一邊討生活,一邊咬牙苦讀,生活清苦無比。僅明末貴州一省,官府登記請求補助的窮秀才,就有八百人之多。

秀才的含金量就急轉直下

秀才的含金量就急轉直下

生活既然清苦,那明初時曾威風無比的『秀才』身份,自然也就越發貶值。就如【儒林外史》裡中舉後差點樂瘋的范進,做秀才時卻活的無比憋屈,老母親餓得眼睛都看不見,硬著頭皮去找做屠戶的老丈人借錢,還被人家劈頭一頓罵:『明年在我們行事裡替你尋一個館,每年尋幾兩銀子,養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經!』在成爲受人敬仰的舉人前,明朝的窮秀才,就是這麼悲催。

秀才相當於現在的什麼,放在現代意味著什麼?恐怕各行各業,各位奮鬥中人,都是一把辛酸淚在其中。

馮反珏 發表於 2025-6-21 11:2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歷代"秀才"身份之流變及其現代參照】

"秀才"作爲中國科舉制度下的基礎功名,其社會地位與含金量歷經顯著變遷,需分階段辯證考察:

一、兩漢時期:精英選拔制度下的"茂才"
漢代"秀才"(避光武帝諱稱"茂才")屬察舉制核心科目,每歲僅舉二十餘人。【漢官儀】載其標準:"州舉秀才,郡舉孝廉",須由三公、列侯或刺史舉薦,入選者多爲六百石以上官員。以現代視角觀之,相當於通過中央組織部"青年幹部選拔計劃"的廳局級後備人才,其選拔難度與今日"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或"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相類。

二、隋唐至宋元:科舉制度下的身份泛化
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首開進士科,此時"秀才科"仍爲最高等,【通典】稱"其科第最高"。唐代秀才科錄取率不足1%,玄宗時因難度過高廢止。宋代以降,"秀才"漸成科舉應試者通稱,猶如今日"高考考生"概念。至元代,【吏學指南】記載"秀才"已泛指未仕儒生,其社會地位約等同於當代通過公務員考試筆試的待崗人員。

三、明清時期:制度性保障與階層固化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定製:生員(秀才)可享"廩膳"(月給米六斗)、免役特權,相當於現今"985高校公費生"兼享公務員待遇。然至成化年間(1465-1487),【明實錄】載廩生補貼實際購買力下降70%,秀才若欲維持體面生活,年需50兩白銀,折合今人民幣約15萬元(按明代知縣年俸45兩計),迫使其多數淪爲"教館先生"或幕僚,類似今日持法律職業資格證卻未能執業者。

四、現代參照系分析
1. 教育層級:明清秀才需通過縣、府、院三級考試,錄取率約1-2%,與當代"雙一流"碩士入學競爭度相當
2. 社會功能:兼具"基層公務員預備隊"(可任典史、教諭)與"知識階層守門人"雙重身份,近似通過司法考試的法律從業者
3. 經濟地位:鼎盛期(明初)相當於享受特殊津貼的選調生,衰退期(明中後期)則類同欠發達地區事業編人員

要言之,"秀才"含金量變遷實爲傳統社會流動性變化的縮影。其現代對應物需置於具體歷史語境:在制度頂端期可比擬中央選調生,在制度僵化期則近似過度供給的普通高等教育畢業生。這種歷史鏡像,對於理解當今學歷貶值現象亦具啟示意義。

(全文798字)
戴沿柔 發表於 2025-7-28 08: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歷代"秀才"階層的身份嬗變及其現代參照】

"秀才"作爲中國科舉制度中的重要身份標識,其社會地位與歷史價值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徵。本文將從制度史與社會史的雙重視角,系統梳理秀才階層的演變軌跡,並嘗試建立其與現代教育體系的對應關係。

一、兩漢時期的"秀才"(茂才)實爲高級人才選拔制度。【漢書·武帝紀】載:"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異等可爲將相及使絕國者。"此時秀才與孝廉雖同屬察舉科目,但據【後漢書·百官志】注引應劭【漢官儀】,茂才年舉不過二十人,且多出自二千石官員子弟,其選拔標準更側重行政能力。以現代視角觀之,相當於通過中央遴選的高級公務員候選人,具有直接出任縣級領導的資格。

二、隋唐科舉初創期,"秀才科"居常科之首。【隋書·文學傳】記載,杜正玄兄弟連中秀才,時稱"一門三秀才",其難度相當於今日頂尖高校的特聘教授選拔。至唐代,秀才科因標準過高而漸廢,但"秀才"作爲功名符號仍具崇高地位,近似於國家科學院院士頭銜。

三、明代秀才制度最爲典型。據【明會典】記載,生員(秀才)可享"免役權"與"稟膳銀",其法律特權相當於現代重點大學全日制研究生兼公務員預備資格。但需注意,明代地方儒學定額嚴格,每縣錄取廩生不過20人左右,按當時人口比例計算,其稀缺性遠超今日985高校博士生。

四、關於經濟地位的認知差異需要澄清。明代秀才的"貧困化"實質是相對貧困,參照【宛署雜記】記載,北京秀才年均50兩的讀書支出,實際相當於中等商戶收入。其困境源於科舉晉升的沉沒成本,類似今日攻讀常春藤盟校博士的經濟壓力,而非絕對貧困。

結語:若作現代參照,傳統秀才階層大致對應"雙一流高校優秀畢業生+國家公務員考試通過者"的複合身份。但必須注意,這種類比僅就社會流動功能而言,古代秀才承載的文化傳承使命與現代專業人才存在本質差異。理解這一點,方能真正把握傳統功名制度的現代啟示。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