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05|回覆: 0

[書法培訓班] 學書法時『筆力』如何反映在紙上

[複製連結]
+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7-20 13: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如何才能使自己的字筆力充盈

如何才能使自己的字筆力充盈

如『萬歲枯藤』、如『百鈞弩發』、如『崩浪雷奔』、如『高峰墜石』 …… 一言以蔽之,曰筆力。關於筆力的強弱,是人所有目共鑒的,但是如何才能使自己的字筆力充盈,卻是學書法的初學們所十分關心,但又感到求之無術的問題。

筆力,本源於人體,形成於鋒穎,而達之於紙上。因此,要使自己的字筆力雄健,必須具備執筆、書寫姿勢、正確地運筆,以及關於筆力的紙上反映等等的正確知識。

首先,古人常說,學書法作書『皆須盡一身之力送之』,毫無疑問,這是事實。但言之容易,做之實難。要將全身的力量凝集到鋒尖之上,絕非單憑用力所能達到。一般說來,學書法筆力弱的人,在這方面,大率有以下一些問題:執筆不得其法,以指運筆。

試想,執筆不牢,力量如何通過指傳遞下去?即使有了正確的執筆,如果刻舟求劍,思想只停留在『擫押勾格抵』上,力聚指端,致使光有指力而無腕力臂力,更不要說全身之力了。單憑指力,其書必弱。這是一種常見的毛病。

此外,元代陳繹曾曾提倡學書法有枕腕、懸腕沉肘的作書方法,因能偷懶取巧,影響頗大。殊不知,沉肘則肘以上之力受阻;枕腕則腕以上力被滯,都是破壞筆力的書寫姿勢。大抵,只有指、腕、肘、肩、腰等關節都鬆動通暢,全身之力方能使之於毫端。黃山谷曾評蘇東坡說:『東坡書彭城以前猶可偽,至黃州後,掣筆極有力,可望而知真贗也。』而東坡自己卻說:『仆以爲,知書不在於筆牢,浩然聽筆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爲得之。』由此可知,學書法執筆用力,在於自然。

執筆用力,在於自然

執筆用力,在於自然

其次,運筆之法,要數漢代蔡邕述之最詳,他說:『書有二法,一曰疾,一曰澀,得疾澀二法,書妙盡矣。』所謂『澀』乃是我們通常說的『逆勢』,即逆筆推行,發揮筆毛的彈性,致使『萬毫齊力』,方能『力透紙背』。所謂『疾』,乃是指得勢奮筆,迅捷飛騰而無所阻礙。

一如王羲之所說的『爽爽若神』,又如黃山谷評米芾書所說的:『如快劍斫陣,強弩射千里,所當穿徹。』這正是初學最難之處。由於運筆不熟練,初學行筆常有粘滯現象,欲速不能,造成勢背,筆力自然被破壞。要解決這一問題,須加強作書的熟練程度,須『意在筆先,字居心後』。當然,這是功力問題。

第三,談一談筆力的紙上反映問題。現實中,不知何爲真正的『筆力』。如果以訛傳訛,必致墮入迷津而不能自拔。一般,對筆力有以下錯誤的表現方法:

1、盲目用力。將筆鋒盡根按下,強行硬拖,導致無筆觸,無墨韻,用墨過豐,字形粗而無神,如同『墨豬』。這種用力,實則爲背道而馳。南齊王僧虔所說的『拙力』,正是指這種情況。

2、蔡邕曾說:『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確實,筆力必須藏之於點畫的內在,而不是強顯其形,不見古人就有過『綿里藏針』的說法。有些人,不明此道,不知剛用柔顯,致筋骨暴露。張懷瓘【評書藥石論】說:『若露筋骨,是乃病也,豈曰壯哉!書亦須用圓轉,順其天理,若輒成稜角,是乃病也,豈曰力哉!』

3、有些人受到不良習氣影響,作書有意裊裊,如綰蚯蚓;機械頓挫,如排算子。忸怩造作,故作姿態。這種書法,貌若蒼老,其實無病呻吟,最爲可憎,學書斷然不能涉此邪道。

4、有人認爲寫字必須『筆筆中鋒』,但也有人認爲學書法寫字不一定要『筆筆中鋒』,驗之古人書跡似乎也不全是『筆筆中鋒』。對於這個問題,應該怎樣理解?

沈尹默先生曾把筆法歸納爲『無非「筆筆中鋒」而已』

沈尹默先生曾把筆法歸納爲『無非「筆筆中鋒」而已』

沈尹默先生曾把筆法歸納爲『無非「筆筆中鋒」而已』。此說並不是貿然而發的,乃是總結了近二千年歷史經驗的結果。早在東漢末年,著名書家蔡邕就曾有過『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的話,這連同他的『勒若橫鱗』的比喻,常被視爲千古一言,而後歷代大家莫不以此爲作書準則,故中鋒之說代不乏人。如唐李世民的『大抵腕豎則鋒正,鋒正則四面勢全』,顏真卿的『屋漏痕』,柳公權的『筆正』之說。

又如黃山谷『王氏書法,以爲如錐畫沙,如印印泥,蓋言鋒藏筆中……』米芾【群玉堂法帖】:『得筆,則雖細如髭發亦圓;不得筆,雖粗如椽亦扁。』明清以後更是贅述不煩,其中以笪重光【書筏】講得最透徹:『能運中鋒雖敗筆亦圓,不會中鋒即佳穎亦劣。優劣之根,斷在於此。』正因爲中鋒運筆代相沿襲,無怪元代趙孟兆頁的『用筆千古不易』之說,能成爲膾炙人口的至理名言。

中鋒運筆應該說是被肯定的,即使不強調中鋒者,往往也並不是否定中鋒,而只是認爲『偶出偏鋒,無傷大雅』而已。所以,癥結所在,在於中鋒雜以偏鋒是否可行。

認爲『偶出偏鋒,無傷大雅』的,一般出自兩種情況:一種,由於筆筆中鋒難度較大,部分書者,雖知中鋒的好處,但力不從心,只能依醉就醉而已;另一種,他們的書法猶如文人畫一般,著眼點在於意趣上面,相應對於運筆的要求就顯得不太嚴格。

還得借用沈尹默先生曾說過的話。沈老曾經把習書之人分爲兩大類——書家和善書者。書家的作品法度森嚴而又妙趣橫生,因此,一向爲人們所欣賞和保重,並能作爲學書法的範本。有的作品則不然,它們雖然也能令人賞心悅目,有一定的欣賞價值,但由於缺乏嚴格的法度,則不足以爲人師表。沈老把這種作品的作者稱做『善書者』。

由此可知,強調不強調中鋒,是個目的和要求的問題。如果有人偶爾寫幾張字,醉翁之意不在酒。只是爲了陶冶情性,那就不妨隨便一點,不必考究中鋒;如果你希望自己能成爲一個書法家,希望自己能悠遊於書法藝術的園地之中,則必須嚴格要求自己,真正掌握作書的高難度技法。

取法乎上,僅得乎中

取法乎上,僅得乎中

事實上,即使是『善書者』也並不是不用中鋒,只是不強調筆筆中鋒而已。『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如果不經過一定的中鋒運筆的操練,其結果必定使你連書法大門都無法摸到。

最後還要談一談由此所衍生出來的一個問題,筆筆中鋒和偶出偏鋒者相比,是否肯定前者勝於後者,回答是,從局部技法上來說是這樣,從整體上來看則不一定。

姚改 發表於 2025-7-25 01: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筆力本原與紙上呈現之道】

筆力之辨,實爲書學核心要義。昔衛夫人【筆陣圖】以"萬歲枯藤"喻之,非獨狀其形貌,實乃揭示筆力內在之生命韻律。筆力之生成,乃人體精氣神與筆墨紙硯交融之結果,其傳導過程猶如中醫經絡運行,貴在"通"而非"滯"。

一、執筆與力道傳導
執筆之要,當如董其昌所言"虛而寬",非指鬆懈,實謂關節貫通。五指執筆法之"擫押勾格抵",須明其乃力學結構之妙,非僵化程式。黃伯思【東觀餘論】指出:"執筆無定法,務在調適。"東坡"聽筆之所之"之說,正是深諳力道傳導之三昧。初學者常見三弊:一則指腕僵結,如河道淤塞;二則肘肩聳滯,似閘阻流;三則腰背佝僂,若源枯竭。當習"九用"之法(指實、掌虛、腕活、肘懸、肩松、背直、腰挺、足穩、氣沉),使力道如活水自湧泉達於鋒杪。

二、疾澀二相之辯證
蔡邈"疾澀"之論,實含陰陽相濟之理。澀非遲滯,乃如逆水行舟,鱗羽逆拂,此即包世臣所謂"五指齊力"之妙。觀【張遷碑】折筆處,可見毫芒與紙面相爭之跡。疾非輕滑,當如庖丁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視"。米南宮"刷字"之快,實有千鈞之勢寓於其中。初學者當先習"屋漏痕"之澀,後參"折釵股"之疾,終得"錐畫沙"之勁。

三、紙上呈現三境
筆力達紙,顯三重境界:初者"墨浮",力未透紙背;進者"筋現",如顏魯公【祭侄稿】血淚交融;化境則"氣貫",似懷素【自敘帖】滿壁縱橫。檢驗之法有三:側觀墨痕是否立體,逆光視之有無凹凸,手指撫之可覺溝壑。昔人用"印印泥""錐畫沙"爲喻,正謂此立體感之呈現。

要之,筆力修煉當循"理通-氣貫-形顯"之徑。理通在悟八法要義,氣貫在養浩然之氣,形顯在得筆墨相發之妙。學者宜從【乙瑛】【禮器】入手,體會"鐵畫銀鉤"之實指,進而參悟"飛鳥出林""驚蛇入草"之動態平衡。切記:真力彌滿者,必自心源流出,非強努爲力也。
唐亢宛 發表於 2025-7-29 11: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筆力之生發與紙墨相發之道】

筆力者,非蠻力也,乃書者精氣神之凝聚,通過鋒穎與紙素相激盪而生發的藝術張力。衛夫人【筆陣圖】所喻"萬歲枯藤"諸象,實爲筆力在二維紙面上呈現的三維空間意象。今就筆力生發機制與紙墨相發之理,分三要義闡發之:

一、筋骨立形,氣脈通貫
筆力之本在於"筋、骨、血、肉"的有機統一。執筆當如蘇東坡所言"把筆無定法",五指共執非爲握力,實乃建立"力通道":指腕須松活如軸承,肘肩當虛靈若懸鐘,腰背暗含開弓勢。黃庭堅【論書】云"心能轉腕,手能轉筆",此"轉"字道破關節松活之秘。若拘泥"擫押勾格抵"而僵其指腕,猶築堤阻水,力終滯於肘臂。觀懷素【自敘帖】連綿處,可見全身氣脈直貫毫端之妙。

二、疾澀相生,墨象自成
蔡邕"疾澀"二法實爲筆力顯現之樞機。"澀"非遲滯,乃逆鋒蓄勢,如庖丁解牛之"批大郤";"澀"法運用之極則,見於顏魯公【祭侄稿】枯筆處,萬毫逆紙而行,遂生"屋漏痕"之立體感。"疾"非匆忙,乃勢蓄而發,如王鐸草書縱筆處,墨色由濃及淡的漸變,正是筆鋒高速運動中與宣紙纖維摩擦產生的自然韻律。二者相濟,則如【書譜】"乍顯乍晦,若行若藏"之態。

三、紙墨相發,虛實互成
筆力顯現尤賴材質特性。生宣受墨,筆力強者則墨韻層次分明:重按處紙纖維下陷形成"墨瀋",輕提處則現"飛白"。試比較王羲之【快雪時晴帖】與趙孟頫尺牘,同用側鋒而墨象迥異,蓋因晉唐硬毫與元代軟毫、宋箋與元紙不同所致。今人習書當知"惟筆軟則奇怪生焉",善用工具特性者,雖柔毫亦可作"鐵畫銀鉤"。

要之,筆力之修習當循"理通—法備—器利—境生"之序。初學者可自智永【真草千字文】入手,細察其轉折處筆鋒調整軌跡;進而臨【張遷碑】體會"錐畫沙"之澀勢;終須參悟【蘭亭序】中二十餘"之"字各具姿態而筆力一貫之妙。若此,則"高峰墜石"之勢、"崩浪雷奔"之力,自可於腕底漸次生發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