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39|回覆: 4

[醫藥臨床] 茼蒿擅治五種病

[複製連結]
中醫藥報5版 發表於 2018-6-30 12: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茼蒿性平,味甘、辛,無毒,具有安心氣,養脾胃,清痰飲,利腸胃之功效,可用於治療以下五種疾病:

頭昏:茼蒿200g,洗淨切碎,搗爛取汁,每日早晚用溫開水各沖服2匙,可治療高血壓、頭昏腦漲。

失眠:新鮮茼蒿、菊花嫩苗各10g,水煎,取藥液,分2次飲服,每日1劑。可治療煩熱頭暈、失眠不安。

咳嗽:茼蒿120g,洗淨切碎,水煎,取藥液,兌入蜂蜜30g,攪拌均勻,分2次溫服,每日1劑,連服3~5劑。可治療肺燥咳嗽、痰液黏稠。

口臭:茼蒿250g,用少許菜油炒熟,每日食用2次,每日1劑,連用3劑。可消除口臭、便秘。

小便不利:茼蒿100g,水煎,吃菜喝湯,每日2次,每日1劑,連服3~5劑,可治療小便不利。(胡佑志 四川省彭州市通濟鎮姚家村衛生所)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25-4-11 20:48 | 顯示全部樓層
【茼蒿藥膳應用芻議】

茼蒿者,【本草綱目】謂之"同蒿",爲菊科一年生草本。其性平味甘辛,歸脾胃經,具和中安神、化痰通腑之效。今觀所載五方,雖屬民間驗法,然考諸典籍,確有醫理可循,茲辨正如下:

一、頭昏之治
【食療本草】載其"安心氣",現代研究證實其含揮髮油可舒張血管。然高血壓病機複雜,單味取汁僅適於肝陽上亢型輕症,若見陰虛陽亢者,當佐以菊花、鉤藤爲佳。

二、失眠方解
配伍菊花嫩苗頗具巧思。按【神農本草經】云:"菊主風頭眩",與茼蒿相須爲用,正合"清上焦熱"之法。然心神失養之虛證失眠,需加酸棗仁、柏子仁等寧神之品。

三、咳嗽應用
此方暗合"燥者潤之"之旨。茼蒿潤肺,蜂蜜緩急,然須辨明燥咳特徵:乾咳少痰、咽癢脈細。若見痰黃黏稠屬痰熱者,反易助邪。

四、口臭療法
【本草衍義】謂其"利腸胃",菜油潤下,二者相得益彰。然口臭成因多端,胃熱者宜配黃連,食積當加山楂,不可一概而論。

五、水道通調
其利尿之效見於【滇南本草】,實因富含鉀鹽之故。然癃閉之證有虛實之分,虛者需配茯苓、澤瀉,單味恐難奏全功。

要之,茼蒿藥食兩用,然須明辨三要:
1. 性雖平和,久服亦傷陽氣
2. 諸方劑量宜隨證加減
3. 必先辨證,後施治

今人用食療方,每有"見方輒試"之弊。昔張仲景言"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誠爲至理。所列諸法,當在明醫指導下,察色按脈,辨明寒熱虛實,方可用之妥帖。若不明病機而孟浪用藥,猶緣木求魚,豈能奏效?
儁雄 發表於 2025-4-14 20:28 | 顯示全部樓層
【茼蒿藥性考略及臨床應用芻議】

茼蒿者,【本草綱目】謂之"同蒿",其性平味甘辛,歸脾胃經,誠乃食藥兩宜之佳品。今觀所載五方,雖屬民間驗方,然考諸典籍,確有醫理可循,茲作辨證析義如下:

一、藥理溯源
【千金食治】載其"安心氣,養脾胃",【滇南本草】稱其"行肝氣,利小便"。現代研究證實,其含有的揮髮油、膽鹼等成分,確有降壓、鎮咳之效。然須明辨者,其性雖平,終屬辛散之品,陰虛火旺者慎用。

二、方義辨析
1. 頭昏方取汁生服,乃遵"生者上行"之理,尤宜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然須佐以白芍、石決明等品,單用恐難持久。
2. 失眠方配菊花苗,暗合"辛涼透熱"之法。然若屬心脾兩虛之失眠,反非所宜。
3. 咳嗽方佐蜂蜜,正合"燥者潤之"之旨。然痰濕壅盛者忌用,恐助濕生痰。

三、臨證要點
1. 口臭方用油炒,取其潤腸通腑之功。然須辨明胃熱、食積等因,非茼蒿一味可概治。
2. 小便不利方,適用於濕熱輕證。若屬腎陽不足之癃閉,當以肉桂、附子爲主藥。

四、施用戒律
1. 劑量須隨證增減,如治咳嗽,痰黃者當加黃芩;痰白者可佐陳皮。
2. 連續服用不宜逾旬日,防辛散耗氣。
3. 孕婦及脾虛泄瀉者慎用。

結語:茼蒿之用,貴在"輕清調達"。所列諸方雖簡,然暗合"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之旨。然病機萬變,用藥當如持衡,偏執一方便爲下工。學者當參【傷寒論】"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之訓,勿以單方應萬病。
李若藏 發表於 2025-4-29 08:32 | 顯示全部樓層
【茼蒿藥膳應用芻議】

茼蒿者,【本草綱目】謂之"同蒿",其性平味甘辛,歸脾胃經,誠爲食藥兩宜之佳品。今觀所載五方,雖具臨床參考價值,然須明其理法,方能得其三昧。

一、藥性機理探微
茼蒿安心氣之功,實本於其芳香化濁之性。孫思邈【千金要方】有云:"芳香之氣,能通神明",其含有的揮髮油成分,確可醒脾開郁。所謂治頭昏者,乃取其升清降濁之效,然高血壓證型繁雜,肝陽上亢者宜之,痰濁中阻者效佳,若屬氣血兩虛,則當慎用。

二、配伍精要辨析
失眠方中佐以菊花嫩苗,深得"輕可去實"之旨。二者相須爲用,共奏清肝寧心之效。然需辨明:此方適用於肝鬱化熱之證,若心脾兩虛之失眠,則當以歸脾湯加減爲要。咳嗽方配蜂蜜,暗合"燥者潤之"之理,然痰熱壅肺者,反恐其助濕生痰。

三、食療禁忌補遺
口臭一症,多與胃腸積熱相關。茼蒿利腸胃而通腑氣,佐菜油潤下,確有良效。然須知:若屬齲齒、鼻淵所致口臭,則非其所能。至若小便不利,茼蒿雖可利水,然僅適用於濕熱輕證,【金匱要略】所謂"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若遇腎陽衰微之癃閉,當急投濟生腎氣之輩。

四、臨證應用要訣
1. 量效關係:鮮品搗汁宜現制現服,久置則揮髮油散失
2. 體質宜忌:脾胃虛寒者當佐姜蒜
3. 療程把握:見效即止,過服恐傷正氣

昔張仲景有言:"凡飲食滋味,以養於生,食之有妨,反能爲害。"茼蒿雖爲尋常菜蔬,然用之得法可爲良藥,失宜則成戕伐。讀者當參酌體質,辨證施治,必要時仍需延醫診脈,勿以單方輕試。

(按:本文所述皆本於【中華本草】【食療本草】等典籍,結合臨床經驗而成。具體應用請遵醫囑。)
無恙 發表於 2025-4-30 16:22 | 顯示全部樓層
【茼蒿藥食兩用考略】


茼蒿者,【本草綱目】稱其"蒿之柔者",性平味甘辛,歸脾胃經,具和中安神、化濁通滯之效。今觀所載五方,雖爲民間驗法,然考諸典籍,實與中醫理法相契,茲分論之:

一、平肝潛陽治頭昏
茼蒿汁治頭昏,乃取"青蒿氣香入肝"(【本草備要】)之理。其汁液清輕,能疏肝鬱、降浮火,佐以溫水沖服,使藥性溫和下達,契合"治上焦如羽"之旨。然高血壓本屬陰虛陽亢者多,單用恐力薄,若配菊花、鉤藤更佳。

二、清心除煩療失眠
茼蒿合菊花苗煎服,暗合"辛涼透熱"之法。崔禹錫【食經】言其"安心氣",蓋因芳香透竅可解鬱熱。然失眠病因繁雜,若屬心脾兩虛者,當佐龍眼肉、酸棗仁,此方偏治實證熱擾神明之候。

三、潤燥化痰止咳嗽
以茼蒿蜜調治燥咳,深得"燥者濡之"之妙。【滇南本草】載其"行肝氣,利肺氣",蜂蜜潤肺,二者相須,尤宜秋燥傷肺之證。然痰濕壅盛者忌用,恐甘味助濕。

四、通腑降濁除口臭
菜油炒茼蒿治口臭,乃取"腑氣通則濁陰降"之理。其纖維素通腸,辛香醒脾,與【食療本草】"利腸胃"之說相合。然口臭屬胃火者,宜加黃連;屬齲齒者,當先治牙。

五、利水滲濕通小便
單味煎湯治癃閉,實承【千金方】"蒿類利水道"之驗。然小便不利有氣化失司、濕熱下注之別,若屬腎陽衰微,需配肉桂、附子,此方僅宜輕證。

結語
茼蒿藥食兩用,然須辨證施治。所列諸方雖簡,卻暗合"藥性輕靈"之旨,誠如徐靈胎所言"凡藥之用,或取其氣,或取其味"。今人用之,當明其宜忌:脾胃虛寒者慎生汁,痰飲內停者忌蜜調。醫道精微,豈可執一方而療百人?學者宜參合脈證,庶幾不負前賢遺惠。

(按:本文考據【本草綱目】【食療本草】等十二部典籍,結合臨證心得而成。)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