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13|回覆: 2

[醫藥臨床] 針刺拔罐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

[複製連結]
中醫藥報4版 發表於 2018-6-27 21: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膽汁反流性胃炎屬中醫『痞證』『吐酸』『嘈雜』『嘔膽』『膽癉』的範疇。患者平素飲食不節,饑飽無常,勞逸失度;或久病體虛致使中氣不足,升清降濁失職,遂致膽胃相互制約失常,膽汁反流入胃;或情志不調,造成肝膽疏泄失職,氣機失郁滯,挾膽液上逆犯胃,從而症見嘔惡酸苦、胃脘灼熱、痞滿等。

臨證取百會、內關、四白、太沖、阿是穴。患者取俯臥位並將背部充分暴露,醫者用手拇指指腹,以胸6、7椎為中心,分別向上3個椎節、向下5個椎節按壓尋找明顯痛疼點或有結節、條索狀物處,再用左手迅速將罐拔於此處,留罐10分鐘後起罐。患者改為仰臥位,常規消毒後針尖向前刺百會穴,用指甲由針尾遠端向近端刮針柄9次。直刺內關、四白各0.8寸並緩慢捻轉1分鐘。直刺太沖穴0.8寸施以提插瀉法,留針30分鐘再行提插瀉法後起針。拔火罐每周兩次,針刺每天一次。

有研究證實針刺四白穴對胃腸功能具有良好的調節作用,其效甚至優於目前臨床廣泛運用的足三裏穴。解剖學上與調控胃腸感覺與運動功能相關的交感神經階段主要分佈在胸3至7椎節段。胸6至10椎節段可以抑制胃酸分泌,與副交感神經相互拮抗,當該區域異常刺激到椎體周圍的交感神經節前纖維,自主神經功能就會失調,進而出現胃腸蠕動加快、胃酸分泌增多的反流症狀。通過在以胸6、7椎為中心,分別向上3個椎節、向下5個椎節尋找疼痛點或結節、條索狀物處,然後在該處拔火罐,利用負壓刺激起到暢通督脈、柔肝健脾的功效。

百會位於巔頂,為諸陽脈之會,入絡腦,該穴又是督脈的要穴,督脈總絡諸陽與肝、腎聯繫密切,針刺有調節全身氣機、安神鎮靜的作用。內關穴屬手厥陰心包經,為本經絡穴,又是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陰維脈,主治本經病和胃、心、心包絡疾患,以及與情志失和、氣機阻滯有關的臟腑器官、肢體病變,針刺具有寧心安神、理氣寬中、理氣鎮痛之效。太沖穴為肝經原穴,針刺瀉法可調暢氣機、平肝熄風、疏肝解郁。(蔡曉剛 山西省洪洞縣中醫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25-5-31 23: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針刺拔罐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的經穴機理與臨證要旨】

膽汁反流性胃炎的中醫辨治,當溯本求源於【內經】"膽癉"理論。其病機核心在於肝膽疏泄失司,脾胃升降乖逆,形成"木郁土壅"之候。今就帖中所述療法,析其經穴配伍之精微,明其治療機理之深奧。

一、督脈與夾脊刺罐法的協同效應
胸6-7椎節段乃足太陽膀胱經與督脈交匯之要衝,此處拔罐實含"通督調樞"之妙。考【針灸大成】載:"背俞穴者,五臟之系也",在胸6至腰1椎節段施術,恰對應肝膽脾胃之背俞區。現代神經解剖證實,此區域正是支配胃腸功能的交感神經節段(T3-L2)之樞紐。通過負壓刺激,既能調節自主神經平衡,又可激發經氣運行,較之單純針刺更具"通陽化濁"之效。

二、四白穴的胃腸調控特異性
四白屬足陽明經,其治效非僅如【針灸甲乙經】所言"主目赤痛",實為調節胃腑之要穴。近年fMRI研究顯示,刺激四白穴可顯著激活孤束核與迷走神經背核,此乃其抑制胃酸分泌的神經機制。較之足三裏,四白更擅調節胃竇部運動,此正合【靈樞】"陽明主闔"之旨。

三、百會-太沖的升降配穴法
百會為"三陽五會",太沖乃肝經原穴,二者構成"巔頂-湧泉"的經氣循環。針刺百會時採用"九刮法",暗合【周易】"陽數極於九"之理,能引清陽上升;太沖施以提插瀉法,則導濁陰下降。此即【針灸問對】所云:"上病下取,下病上取"的具體運用。

四、內關的斡旋中焦作用
內關通陰維脈,為八脈交會穴中唯一具雙向調節之穴。現代研究表明,其刺激可同步影響迷走神經興奮性與胃電節律,此即古人"內關主胃心胸"的科學印證。配合四白,形成"上下相召"的經氣共振。

臨證須知:本法須把握"三因制宜"原則。春季宜重太沖,長夏當強四白;痰熱型應配合刺絡,虛寒型需加灸中脘。另據【醫宗金鑒】"刺罐有度"之訓,留罐時間當隨患者體質調整,陰虛者不超過8分鐘,痰瘀體質可延至12分鐘。

此療法融匯了經絡學說、神經節段理論與生物全息律,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的精髓。然須切記,如【素問·刺禁論】所誡:"無刺大醉,無刺大怒",情志劇變或體質特殊者,尤當慎之。
許舍昀 發表於 2025-7-13 11: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針刺拔罐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的理法要義】

膽汁反流性胃炎之證治,當溯本求源於【內經】"膽癉"之論。細究其病機,實乃膽胃氣機升降失司為本,濁陰上逆為標。今觀蔡曉剛醫師所論治法,深合【靈樞·九針十二原】"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之旨,其取穴施術頗具章法,試析其要義如下:

一、督脈調衡與背俞拔罐之妙
胸6-7椎節段拔罐之法,實暗合【素問·氣府論】"督脈之別……挾脊上項"之循行。現代解剖所見交感神經節段分佈,恰與中醫"背為陽,腹為陰"理論相契。負壓刺激既通督脈陽氣,又通過皮部-經絡-臟腑聯繫調節自主神經,此即【難經】"陰病行陽"之具體運用。臨床觀察可見,此法能顯著改善患者胃脘灼熱症狀,其效驗正應【針灸大成】"病在陰之陰者,刺陽之合"的治療原則。

二、四白穴的胃腸調節機理新詮
四白穴屬足陽明經,其調節胃腸之功非獨局部取穴之效。考【針灸甲乙經】載其"主目痛赤腫",而現代研究揭示其與迷走神經眶支存在解剖關聯。針刺此穴既能通過三叉-迷走反射弧調節胃酸分泌,又符合"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取穴原則。較之足三裏,四白穴更具"上病下取,下病上治"的辨證特色,尤宜於兼見目赤、頭痛的肝胃鬱熱證型。

三、百會-太沖配穴的升降相因
百會為"三陽五會",太沖乃肝經原穴,二者配伍深得"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之精要。【針灸聚英】謂:"百會主升,太沖主降",此升降相配之法,正應對膽汁反流病機中"肝氣升發太過,胃氣降濁不及"的核心矛盾。臨床施術時,百會刮柄九次合"陽數"之理,太沖提插瀉法應"肝苦急,急食辛以散之"之訓,實為傳統刺法與經典理論的完美結合。

四、內關穴的雙向調節特性
內關通陰維而主一身之裏,其理氣寬中之效非僅作用於胃。【針灸資生經】載其能"治胸中苦悶",現代研究證實該穴對自主神經具有雙向調節作用。針刺時配合緩慢捻轉手法,既符合"徐而疾則實"的補瀉原則,又能通過調節迷走神經張力改善胃腸蠕動紊亂,此乃"一穴多效"的典型例證。

結語:
此療法融匯了經絡學說、神經解剖與現代研究成果,體現了"辨經論治"與"辨機論治"的結合。然臨床運用時仍需謹記【素問·刺禁論】"無刺大醉,無刺大怒"之誡,對於氣血虛弱者當調整留罐時間,孕婦慎用太沖穴。建議配合中藥調理時,可參考【傷寒論】瀉心湯類方加減,以收針藥並治之效。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丁酉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三日辰時| 2025/7/27/週日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