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28|回覆: 1

[醫藥臨床] 溫腎健脾泄濁湯治療慢性腎衰竭

[複製鏈接]
中醫藥報4版 發表於 2018-6-27 21: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慢性腎衰竭是在各種慢性腎臟病基礎上緩慢出現腎功能進行性減退直至衰竭的一種臨床綜合徵,併發症多,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壽命。儘管現代醫學診治慢性腎衰竭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中醫藥治療腎臟病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較好的療效,但均有一定的局限性。長期以來,很多西醫師在臨床上廣泛使用中成藥,但不熟悉辨證論治和不了解中成藥的功能主治;而一些中醫師面對日新月異的現代醫學進展和新藥的應用,缺乏足夠的認識。中西醫有機結合可以取長補短,優化診療方案,提高診療效果、更好地延緩疾病的進展。

慢性腎衰竭病機和方藥

慢性腎衰竭的病因病機錯綜複雜,以本虛標實為基本病機特點,本虛以腎陽虧虛,脾氣虛弱為發病之本。標實有水毒濕濁、脈絡瘀阻等。所以臨床以畏寒肢冷、面浮肢腫、神疲納差、噁心嘔吐、夜尿頻多、面色萎黃、舌淡胖大或有齒痕為主要表現。根據這一病機特點,筆者自擬溫腎健脾泄濁湯,多年來用於臨床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尤其對早、中期慢腎衰患者療效尤為顯著,有降低血肌酐、改善腎功能及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的效果。

組方:黑順片15~45克(先煎半小時),山萸肉15克,茯苓30克,炒白朮30克,酒軍10~15克,肉桂15克,乾薑15克,莪朮15克,紅花10克,煅牡蠣50克(先煎),水蛭粉3克(分3次沖服)。水煎2次兌勻,分3次飯後溫服,每日1劑。

加減:下肢有凹陷性水腫者加車前子、澤瀉;氣血雙虛者加生黃芪、當歸;噁心、嘔吐者加代赭石、姜半夏、竹茹、生薑。

溫腎健脾泄濁湯組方思路

慢性腎衰竭的治療原則是溫腎健脾,泄濁通絡。方中附子有補火助陽之功效,能上助心陽,中溫脾陽,下補腎陽,用於心、脾、腎陽虛之證最為適宜,故為本方之主藥。大辛大熱之附子配苦寒瀉下之大黃溫陽通絡,溫脾泄濁,起到扶正祛邪的效果;附子配肉桂、乾薑相須為用,既溫腎壯陽,又兼暖脾土。附子配山萸肉溫陽而不傷陰,益陰而不留邪。附子配茯苓、白朮,溫腎健脾利水,起到標本兼治的效果。附子配水蛭、莪朮、紅花溫通經絡,逐瘀消症,改善腎臟血流量。

附子的用量:附子廣泛應用於臨床首推東漢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據統計經方中附子的用量,生附子均以枚計,如乾薑附子湯、四逆湯、茯苓四逆湯等,皆用1枚,通脈四逆湯、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均用生大附子1枚;炮附子的用量在湯劑中也是以枚來計的占多數,如桂枝附子湯、桂枝芍藥知母湯等方用量最大,為炮附子3枚;中等劑量為1枚半至2枚,如附子湯、甘草附子湯;常用量為1枚,如真武湯、附子粳米湯等。

漢朝之後,附子的臨床應用基本遵循仲景法度,但是經方傳至今天,其基本的組方用量已與【傷寒論】中的用量有了很大變化,特別是附子的用量,【藥典】規定附子用量為3~15克。近年來對【藥典】及中醫教材中中藥處方的用量問題,爭議越來越多,普遍認為用量偏小,嚴重製約了中醫臨床療效。

筆者認為,附子用量應根據患者陽虛的不同程度,採用不同劑量。辨陽虛證除畏寒肢冷、腰膝酸冷、夜尿頻多外,筆者的經驗重在看舌象。輕度陽虛,表現為舌質淡紅、舌體胖大,苔白者,炮附子用小劑量10~15克;中度陽虛,表現舌淡胖大,邊有輕度齒痕,苔白厚者,炮附子用中等劑量15~20克;重度陽虛,表現為舌淡胖大,邊有顯著齒痕,苔白厚膩者,炮附子用大劑量20~30克。

臨床使用附子以加工炮製後的黑順片為佳。據文獻報導生附子毒性大,而經過炮製的附子毒性則降低了許多。煎煮炮附子時必須先用開水浸泡1小時(其他藥物用涼水浸泡),然後再煎半小時至1小時後與其他藥物合煎2次,每次半小時,兌勻分3次溫服。

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附子配大黃,能明顯降低血中尿素氮、肌酐含量,改善高磷、高鉀、低鈣血症。附子配茯苓、白朮,有促進鈉、鉀的排泄,改善腎小球濾過膜的通透性作用。黃芪配水蛭,有抗凝血、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及腎缺血等作用。黃芪配當歸即當歸補血湯,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抗應激、增強造血功能、減少尿蛋白等作用。

附子的禁忌證:附子辛熱燥烈,易傷陰動火。故凡屬陰虛火旺,津血虧虛及真熱假寒之證及使用大劑量糖皮質激素的患者忌用。

醫案

案一:張某,男,52歲。

初診:疲乏無力,納差腹脹,尿少腿腫1年余,畏寒肢冷。面色萎黃少華,舌質淡紅而暗,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苔白根厚,脈沉弦無力,雙下肢凹腫。血壓158/90mmHg。化驗檢查:尿蛋白++,血清肌酐373µmol/L,尿素氮27.06mmol/L,內生肌酐清除率52ml/min。血紅蛋白94.0g,紅細胞壓積23%,彩超示:右腎93×58cm,左腎96×54cm。

診斷:慢性腎炎,慢性腎臟病3期(慢性腎衰竭早期)。中醫辨證:脾腎陽虛,水毒濕濁。治以溫腎健脾,泄濁通絡,方用溫腎健脾泄濁方加減。

處方:黑順片20克(先煎),茯苓30克,山萸肉15克,炒白朮30克,酒軍10克,肉桂15克,乾薑15克,莪朮15克,紅花10克,車前子30克(布包),澤瀉15克,煅牡蠣50克,水蛭粉3克(沖服)。14劑。配合西藥降壓、糾正貧血、補鈣。

二診:服藥後尿量增多,水腫明顯減輕,腹部已不脹,精神稍振,食慾增進,稀便,1日2次,舌淡紅,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苔白厚,脈沉弦細,雙下肢脛前壓跡。血壓140/80mmHg,尿檢示:尿蛋白++。原方去車前子,加黃芪60克,當歸15克,繼服14劑。

三診:水腫全消,精神食慾俱增,舌淡紅,舌體稍胖,苔白根部稍厚,脈沉弦,血壓135/75mmHg,尿檢:蛋白+。原方去澤瀉,茯苓減量為15克,繼服14劑。

四診:精神食慾均恢復正常,舌淡紅胖大,苔白厚,脈沉弦,血壓135/75mmHg。尿檢:蛋白陰性,血肌酐 186µmol/L,尿素氮12.9mmol/L,血紅蛋白112g,紅細胞壓積38%。原方加減調治。

3個月後隨訪,患者病情明顯好轉,精神食慾均正常,化驗檢查:尿蛋白陰性,血清肌酐102µmol/L,尿素氮8.5mmol/L。囑其按原方隔日1劑,鞏固治療3個月。

按語:本例患者系慢性腎炎導致的慢腎衰早期,臨床表現為脾腎陽虛,水毒瀦留。經用溫腎健脾泄濁湯加減治療3個月後,病情明顯好轉,體質顯著增強,能從事日常工作,腎功能亦恢復正常,且未發現任何毒副反應。說明早期腎衰患者通過溫腎健脾泄濁方加減治療,不僅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而且還能改善腎臟功能。

案二:牟某,女,58歲。

初診:患高血壓病20多年,血肌酐、尿素氮升高已有3~4年,視力減退,臥床不起半年,一直未系統治療,拒絕血液透析。就診時症見疲乏無力,食欲不振,噁心嘔吐,畏寒肢冷,腰酸腿軟,夜尿頻多。面色晄白無華,舌淡白,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苔白厚膩,脈沉弦細,血壓170/90mmHg,眼科檢查:高血壓眼底。彩超示:右腎75×48cm,左腎85×50cm化驗檢查:尿蛋白2+,血清肌酐589µmol/L,尿素氮18.5mmol/L,內生肌酐清除率14ml/min,血紅蛋白濃度85.0g,紅細胞壓積21%。

診斷:高血壓性腎臟病,慢性腎臟病4期,腎性貧血。中醫辨證:脾腎陽虛,濕濁蘊結,胃失和降。方用溫腎健脾泄濁湯加減。

處方:黑順片15克(先煎半小時),茯苓15克,山萸肉15克,炒白朮20克,肉桂10克,陳皮15克,姜半夏15克,生薑15克,代赭石30克(先煎),酒大黃10克,紅花15克,煅牡蠣50克(先煎)。7劑。配合西藥降壓、糾正貧血、骨化三醇碳酸鈣D3。

二診:噁心減輕,已不嘔吐,能少量進食,大便通暢,舌脈同前,繼以原方去代赭石,加黃芪30克,當歸15克,14劑。

三診:精神食慾俱增,能下床活動,夜尿減少,面色晄白無華,舌淡白,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苔白稍厚,脈沉弦細,血壓138/80mmHg,仍宗上方加減治療,藥用:黃芪50克,當歸15克,黑順片30克(先煎)肉桂10克,茯苓15克,山萸肉15克,炒白朮20克,乾薑15克,莪朮15克,酒大黃10克,紅花15克,煅牡蠣50克(先煎),水蛭粉3克(沖服)。

四診:患者經上法調治3個月後,精神、食慾明顯增進,能做一些家務活,複查:血清肌酐258.5µmol/L,尿素氮12.3mmol/L,血紅蛋白濃度91.0g,紅細胞壓積41%。因患者長期熬中藥不便,改服補陽健腎膠囊+蛭龍通絡膠囊,各6粒,1日3次,補腎排毒膠囊,4粒,1日3次,配合西藥降壓、糾正貧血、補鈣。

隨訪:患者病情一直維持穩定,化驗檢查:尿蛋白+,血肌酐 258.5µmol/L,尿素氮12.3mmol/L,肝功能正常。

按語:患高血壓20多年,慢性腎衰竭晚期,雙腎萎縮,症見畏寒肢冷、食欲不振、噁心嘔吐、腰酸腿軟、夜尿頻多,血壓升高,重度貧血。經溫腎健脾泄濁湯加減治療,開始因患者血壓高,故附子用量為15克,經過治療3周後,血壓正常,將附子量加大至30克,病情逐漸好轉,維持3年之久,一直未採取血透。患者血肌酐、尿素氮雖然處於較高水平,但精神食慾良好,生活質量明顯提高,能操持家務。筆者將其稱為『帶毒生存』。(劉寶厚 蘭州大學第二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水木水了 發表於 2025-7-26 05:38 | 顯示全部樓層
【溫腎健脾泄濁湯辨治慢性腎衰竭之芻議】

慢性腎衰竭屬中醫"關格""虛勞""癃閉"範疇,其病機演變深合【內經】"陽化氣,陰成形"之旨。筆者細繹原方組方精義,發現其暗合"三陰同治"之法度,誠為治療早中期慢性腎衰竭之良方。

一、病機闡微
該方立足"脾腎陽虛為本,濁瘀互結為標"的核心病機,深得【景岳全書】"命門為元氣之根"真傳。腎陽式微則氣化無權,脾陽不振則運化失司,二者互為因果,終致濁毒內蘊、瘀血阻絡。方中附子用量頗具膽識,正合【傷寒論】四逆湯類方"回陽救逆"之要義,然現代臨床應用尤須謹守"先煎久煎"之訓。

二、組方析義
全方暗含"三才四象"之妙:
1. 天部(溫陽):附子配肉桂取法桂附八味丸,乾薑佐使暗合四逆湯配伍精要
2. 地部(健脾):茯苓、白朮組合源自苓桂術甘湯,妙在重用至30克以健運中州
3. 人部(泄濁):酒軍與水蛭相伍,既承桃核承氣湯瀉濁之意,又取抵當湯逐瘀之能
4. 佐使(固攝):煅牡蠣用量獨重,既固攝精氣,又寓"濁陰出下竅"之機

三、臨證要點
1. 附子用量當遵"三因制宜"原則:東北嚴寒之地可酌情增量,江南濕熱之域宜減量
2. 泄濁法度須把握"衰其大半而止",血肌酐>442μmol/L時應配合結腸透析
3.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方中莪朮所含欖香烯可改善腎間質纖維化,此即"瘀去新生"之現代表征

四、中西互參
該方與西醫"慢性腎臟病一體化治療"理念不謀而合:
1. 溫腎健脾對應營養支持治療
2. 泄濁通絡類比腸道毒素清除
3. 活血化瘀改善腎臟微循環

結語:本方深得"陽主陰從"之奧旨,臨床運用時當以舌淡胖大、脈沉遲為辨證眼目。建議配合現代檢驗指標動態監測,使傳統方藥發揮最大療效。然需注意,終末期腎病患者當以"扶正固本"為主,慎用攻伐之品。

(全文798字)
孔世 發表於 2025-7-29 23:12 | 顯示全部樓層
溫腎健脾泄濁湯治療慢性腎衰竭的理論與實踐探析

慢性腎衰竭(CRF)屬中醫學『虛勞』『關格』『癃閉』等範疇,其病機以脾腎陽虛為本,濕濁瘀毒為標,呈現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複雜態勢。筆者所擬溫腎健脾泄濁湯,立足『益火補土、泄濁通絡』之旨,融匯經方精髓與臨床經驗,現就其理法方藥析論如下。

一、病機與治則:標本兼顧,重在溫通
CRF之根本在於腎陽衰微、脾失健運。【素問·生氣通天論】云:『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根,腎陽不足則氣化無權,水濕內停;脾陽失煦則運化失職,濁毒內生。濕濁瘀毒壅滯三焦,進一步損傷臟腑,形成惡性循環。故治療當以溫腎陽、健脾氣固其本,泄濁毒、化瘀絡治其標,二者並行不悖。

二、方藥解析:君臣佐使,配伍精當
君藥:黑順片(附子)大辛大熱,直入少陰,溫腎陽以復氣化,兼暖脾土以助運化,正如【本草正義】所言:『附子,本是辛溫大熱,其性善走,故為通行十二經純陽之要藥。』然其毒性須慎,故需先煎久煮,用量宜隨證遞增(15~45克),佐以山萸肉酸收斂陰,防其燥烈傷津。

臣藥:肉桂、乾薑助附子溫陽散寒;茯苓、白朮健脾滲濕,共成『益火補土』之功。更佐酒軍(酒制大黃)苦寒泄濁,與附子相配,取『溫下』之法,既通腑降濁,又制附子之燥,暗合【金匱要略】大黃附子湯之意。

佐使藥:莪朮、紅花、水蛭粉活血通絡,改善腎絡瘀阻;煅牡蠣潛陽固澀,防精微外泄。全方溫補而不滯邪,泄濁而不傷正,契合『扶正祛邪』之旨。

三、加減化裁:辨證施治,靈活變通
1. 水腫甚者加車前子、澤瀉,以增強利水消腫之效;
2. 氣血兩虛者加黃芪、當歸,補氣生血,兼顧虛損;
3. 嘔惡明顯者加代赭石、姜半夏,降逆和胃,此即『治腎不忘護胃』之體現。

四、附子用量考辨:溯本求源,謹守法度
附子用量向為醫家所重。考【傷寒論】中生附子多以『枚』計(如四逆湯用1枚),炮附子亦如是(如桂枝附子湯用3枚)。然古今度量衡異,現代臨床宜參考【中國藥典】,以安全有效為原則,逐步增量,並嚴格遵循先煎、久煎之法以減毒。

結語
溫腎健脾泄濁湯以經方為基,結合CRF病機特點,通過溫陽、健脾、泄濁、化瘀多層次干預,尤適於早中期患者。然須強調,CRF病情複雜,臨證需結合現代檢驗指標,中西醫協同,方能最大限度延緩病程,提高生存質量。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立足傳統理論,結合臨床實踐,強調辨證與辨病結合,僅供參考。具體用藥需在醫師指導下進行。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