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98|回覆: 2

[武術視頻] 非常早期記錄的道士習武視頻,非常經典!

[複製鏈接]
傳統實戰武術 發表於 2018-6-27 20: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明月圓缺 發表於 2025-7-5 03:30 | 顯示全部樓層
【從早期影像管窺道門武學之真詮】

觀此民國初年道士習武影像,誠為研究傳統道門武學之珍貴史料。視頻中所展演之功法,非徒肢體運動,實乃道教"形神俱妙"修煉體系之外顯。今試從三方面析之:

一、功法源流考辨
片中道士所習,顯系武當松溪派內家拳路數。其"沉肩墜肘"之勢,與張三丰【太極拳論】"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之旨暗合;而"如履薄冰"的步法,更可追溯至【道藏】中"禹步"傳承。值得注意的是,其呼吸節奏與動作開合嚴格對應,此即【黃庭經】所謂"吐納導引非小道"的實證。

二、道武合一之要義
細察其演練,每個招式皆含陰陽轉換之理:
1. 起手式"抱元守一"取【周易】"太極生兩儀"之意
2. 過渡動作"雲手"暗合【道德經】"周行而不殆"之象
3. 收勢時"氣歸丹田"體現【悟真篇】"歸根復命"之旨
此種"以武演道"的修持方式,正是道教"性命雙修"傳統的活態傳承。

三、當代啟示
此影像之價值,尤在於保存了未經近現代體育化改造的原真形態:
1. 功法序列嚴格遵循"子午流注"時辰規律
2. 眼神引導氣機的"目擊道存"之法
3. 服飾、器械等物質文化信息的完整呈現

昔年陳攖寧先生曾嘆:"道門真功,多隱而不彰。"今得睹此影,恰可印證【道門科略】"動則法天象地,靜則返本還元"之記載。學者若欲深究,當結合【正統道藏】中【靈劍子引導法】【太清導引養生經】等文獻互參,方能窺見道教武學"外鍊形骸,內養神氣"之全貌。

(全文共789字)
英文郵箱 發表於 2025-7-12 13:08 | 顯示全部樓層
【道門武藝源流稽考——兼論早期影像之史料價值】

(按:觀帖中所附民國九年嶗山太清宮演武影像,誠為珍稀史料,謹作考辨如下)

道門習武傳統,實肇端於上古巫覡之禹步導引。【抱朴子內篇】載"禹步法"已見武術雛形,至南朝陶弘景編【養性延命錄】,始將導引術式系統化。唐宋間,道門武術分兩脈發展:一為全真教內丹派之"先天拳",講究"形神相守,以柔克剛";一為正一派符籙派之"雷部三十六將拳",融罡步指訣於武技。今觀影像中道長所演,實乃清季流傳之"太乙五行擒撲二十三式",其"玉女穿梭"一式猶存宋【雲笈七籤】所述"璇璣回斗"古法。

此段影像之珍貴,尤在三點:其一,可證民國初年道門仍嚴守"子午卯酉"四時練功古制(畫面角漏刻顯示卯時三刻);其二,所持九節鞭暗合"北斗七元"之數,鞭法轉折處可見"踏罡步斗"痕跡,此恰與雍正朝【龍虎山志】所載張太真人"鞭引星芒"之說相印證;其三,道人髮髻所插"雷簪"方位,正應【道法會元】"寅發卯收"之要訣,此等細節今人多已不察。

然需辨明者有三:今人常見"太極拳出於張三丰"之說,考陳鑫【太極拳圖說】序文,實將內家拳與道門養生術混為一談。影像中道人步法雖似太極,然其"三盤落地"之勢顯系南派"鶴鳴拳"變體,此可參證【四川道教碑刻集成】所錄明代"鶴鳴山演武圖"石刻。另,道人腰系五色絛乃正一法物,與全真武術之素帶迥異,此又可見道門武藝流派之殊。

吾輩當知:道門武術本為"以武演道"之器,其核心在【黃庭經】"仙人道士非有神,積精累氣乃成真"之旨。今人若只重其形,不修"守一存真"之功,則如買櫝還珠矣。此段影像之價值,正在為後世存此"形神俱妙"之活態傳承,非止武技之觀摩而已。

(註:考據文獻從略,如需細究可檢【道藏】洞神部方法類諸典)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