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16|回復: 1

[中医理论] 中药煎煮方法决定药效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8-6-17 14: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药物的煎煮方法与临床药效关系密切,一直以来都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伤寒论〗中语言比较简练,但在煎煮法上却浓墨重彩,可见张仲景对煎煮法的重视。

煎法,即对药物的煎煮方法。是理法方药的重要环节,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如徐灵胎谓:『煎煮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 张仲景论煎服法独具匠心,如先下入煎、后下入煎、分煎合服、煎煮丸药、麻沸汤渍、去滓重煎、米熟汤成、加酒同煎、加蜜同煎等法。煎煮之法与药效关系密切,值得深入研究。

先下入煎

在〖伤寒论〗中,使用解表发汗峻药时,常常用先煎去沫之法。如此煎煮,既可消散其升散温燥之气,以防过汗亡阳,又可缓辛温峻烈之性,以免药后心烦。其次,对于质地致密、板滞黏腻之品,亦用先煎之法。诸如栝蒌、葛根等药,均需先煎以取尽其味。凡此类药物,每嘱患者,在煎煮之前先用冷水浸泡20~30分钟,更能煎出其有效成分。

此类煎法有22个方,如麻黄汤以及含有麻黄的方剂,均先煎麻黄;葛根汤及含葛根的方剂,先煎葛根;茵陈汤中先煎茵陈等。先煎者多为主药,其意久煎出汁,使药味浓厚,以更好地发挥功能。麻黄先煎去沫,可以减去沫中杂质带来的其他作用。〖伤寒论〗中用麻黄的方剂共有7首,此7方用麻黄虽皆是先煎,但先煎之中还略有差别:一是麻黄汤、葛根汤、小青龙汤等,都是『先煎麻黄,减二升,去上沫』;二是桂枝麻黄各半汤,麻黄升麻汤等,都是『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三是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中『先煎麻黄再沸,去上沫』。由此可见,麻黄在不同方剂中的煎煮时间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对于不同的病症,张仲景采取了不同煎法以使药物达到最好的疗效。

后下入煎

针对不同药物性味的特点,根据病情使用后下入煎法。如桂枝既有解肌散风,调和营卫之功,又有温通经脉,温阳散寒之用,若用于外感表证,当另包后下,以取其辛香走窜之气味。如桂枝人参汤方后注云;『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肉桂更煮,取三升』本方先煮人参四味,取其温中散寒、补脾益气的功用,后下桂枝,使其发表出邪,而不受人参、干姜的羁绊,否则五药同煎,则变桂枝芳香走表为温里通阳之用,就达不到表里两解的目的。再如大黄,多数情况是与他药同煎,取其味厚力雄,以行破结化瘀之用,诸如茵陈蒿汤,抵当汤中之大黄。而大承气汤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中之大黄,却后下入煎,如此取其苦寒之气,以清热导滞,推陈致新,清泻阳明之邪热。又如栀子豉汤中的豆豉,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中的猪胆汁,黄连阿胶汤的鸡子黄和阿胶,小建中汤的饴糖等,均为后下或冲服、烊化。因这些药物久煎容易破坏有效成分,减低药效,或者不需煎煮,放入汤液中微加搅匀,令其溶化即可,以便更好地发挥药效。

分煎合服

将一个方中的药物酌情分煎,最后将诸药液合而服之。如附子泻心汤,煎附子取其味厚重浊下行之性,意在温补肾阳而固表实卫;另渍三黄,取其气薄清轻上行之用,意在宣泄郁热而消满除痞。如此煎煮,上可清热开郁,下可温阳实卫,寒热并用,相济不悖,可谓寒热异其性,生熟异其味,药虽同行,气味温凉殊途而功效各奏。张仲景用药之妙,其方之精如此。

煎煮丸药

对一些性味峻烈之品,张仲景不但根据病情改汤为丸,而且常用煮丸之法,可使峻药缓行,以攻为和,这样既可使药物缓缓发挥作用,又不致于因药物过猛过急而出现伤正留邪之弊。如实热结胸偏上,病势偏缓者,张仲景在力大用猛的大陷胸汤内,加入白蜜、杏仁、葶苈子等制成丸剂,煎煮顿服,取『丸者,缓也』之意。再如抵当丸,『上四味,捣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为取峻药缓攻之义。

麻沸汤渍

麻沸汤即滚开水。因水刚开时,水面有水泡如麻子大,故取名麻沸汤。用开水浸泡药物,搅拌后去滓饮汤,谓之麻沸汤渍法。大黄黄连泻心汤是治疗胃脘部堵痞塞、按之柔软属气痞的有效方剂,张仲景在方后注曰:『上二味,以麻沸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服』。用麻沸汤渍之是因为大黄、黄连气厚味重,长时间煎煮后,多走肠胃而具泻下作用,故本方不用煎煮之法,而以滚开的沸水浸泡少顷,绞汁即饮,这种特殊煎法所得汤剂就能达到取其气、薄其味而除上部无形邪热之目的,治疗火气痞。而在〖金匮要略〗中大黄黄连泻心汤则煎煮顿服,取其味厚力雄,清泄血分之邪热,治疗吐血。张仲景在使用附子泻心汤治疗『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时,将『三黄』用麻沸汤二升渍之,以清泻上部之邪热而达到结散痞消;再将附子『别煮取汁』而发挥温经固表之功。

去滓重煎

本法先将药物煎煮时许,然后去滓再煎浓缩取服。大凡和解之济,诸药之性味有或辛或苦或甘之不同,作用又有或开或降或缓之区别,其效应有或取其味与气之差别。若以常法煎煮,则难免因性味不均而影响疗效。使用去滓重煎法,则使诸药性味均和,作用协调,能达到和解之用,从而提高疗效。正如陈修园所说;『去滓重煎,有其能。』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均属和解剂,分别用于和中降逆消痞、和胃消中、消痞止利、和胃降逆、散水消痞。方后注曰:『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云『去滓再煎』者,就是使用浓缩法减少药物的体积,让患者服药量不致过多,其目的在于使『三泻心汤』和阴阳、顺升降、调虚实之功卓著。药性和合,不偏不烈,更适合于半表半里、升降失司、寒热错杂之证。

米熟汤成

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等,这些方后均注有『米熟成』。米熟则汤成,目的在于取粳米甘平之性,在补养脾胃肺阴的同时,缓方中其他药物的寒降之性,使药性在中上焦持久地发挥治疗效用。由于粳米是药食两用、以食为主的性能,属多数药房、药店配方『断档』饮片,医师处方、药师配方时只是告知病家或患者从自家的米袋中抓出『一撮』放在其他药中一起煎煮。在处方或配方有粳米的处方时,『抓一撮大米放入』成了医师或药师们的『口头禅』,很少有医师或药师告知病家或患者『米熟汤成』这个煎煮的『度』。

加酒同煎

酒乃水谷精悍之气也,有通心阳利血脉之功。因其性剽悍滑疾而不易入于血脉,故用其煎药时需加入一倍之水,以变悍为柔而减其滑疾之性。如炙甘草汤,原方要求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同煎。佐清酒同煎目的在于借酒行气血、通经络、和阴阳,助行药势、宣痹通阳。尤其在补阴剂或气血双补剂中加酒能够通行药性,达到补而不滞之目的。炙甘草汤是治疗气虚血少之脉结代、心动悸的常用方剂,在煎药的同时加入清酒,不独增强通心阳、推动血行之作用,而且还使诸养阴药滋腻之性得清酒而消除。此外,酒还是一种很好的溶媒,加酒同煎,方剂中的有效成分能够最大限度溶出。因酒味芳香,易于走散挥发,故当以酒后下为宜,而且煎沸时间不宜过长。此外,书中还提到苦酒煮沸之法,古之苦酒,即今之米醋,因其性味酸涩,故有消肿敛疮,活血化瘀之功。少阴病,邪从热化而见咽中生疮不能言语者,张仲景用半夏、鸡子清纳于苦酒中,煮沸去滓含咽,以行米醋消肿敛疮之功。

加蜜同煎

陷胸丸,以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张仲景在方中加蜜之目的有四:一是为了缓和陷胸丸的峻烈药性变峻下为缓攻;二是取其和中之效,顾护胃气;三是取其甘润缓急之功,辅佐主药发挥作用;四是取甘以矫味。〖本草纲目〗云:『蜜,其入药之功有五,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润燥也、止痛也』『和百药而与甘草同功』『和营卫、润五脏、通三焦、润脾胃』。今天有些医师在处方时往往舍蜜不入,使方剂疗效不能尽最大限度发挥,甚为遗憾。

其他还有很多例子,如浸渍法、急煎法、久煎法、烊化、兑冲等,在溶剂的选择上又有清水、涝水、甘澜水、清浆水、泉水、井花水、东流水等的分别,此外还有煎煮火候的讲究。张仲景当年写书时尚无纸张,故〖伤寒论〗中语言比较简练,但是为何在煎煮法上,张仲景花如此之多笔墨?由此可见煎煮法之重要性。

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古老的中药煎煮法似乎已经过时了。现在通常都是用机器煎煮,虽然省事省时,但是药物都是一股脑地投下去了,先煎、久煎和后下的不同效果就很难体现了。也有患者在自己家中煎煮,这样虽然能够区分先煎、久煎和后下,但是即便是先煎,如上所述,也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恐怕很少有患者能够掌握。今人为了省事,煎煮中药时大都一概等同视之,中医的现代化不是这个样子的,虽然煎煮省事了,但是中药的效果却大大降低了,中医的疗效也就无从保证了。

若欲治病,当深究药物之煎法,如此才能助汤剂洗涤五脏六腑、开通经脉、理导阴阳、破散邪气、润泽枯槁、悦人皮肤、益人气血。(谢妍 南京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冯另充 發表於 2025-7-9 13:5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仲景煎药法要旨与临床药效之关系》

仲景之学,以辨证精微、用药严谨著称,其煎服之法尤见匠心。观《伤寒论》113方,载明煎法者达97方,足见"煎煮得法"实为"方药见效"之枢机。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所谓"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诚为至理。今就经方煎法要义,分而论之。

一、先煎之法:取其性而制其偏
麻黄"去沫先煎"之法,实含三重深意:一则去其轻浮之沫以缓辛烈之性,防过汗伤阳;二则久煎使药力醇厚,如麻黄汤煎去二升,恰合"减量为度"之妙;三则因方异法,如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仅"再沸"即去沫,此乃权衡表邪与湿热轻重而设。至若葛根、茵陈等质坚味厚者,先煎实为"尽出其味"之要诀。现代药理证实,葛根素等有效成分的溶出率与煎煮时间呈正相关,足证古法之科学性。

二、后下之旨:存其气以全其用
桂枝人参汤"后纳桂枝"之法,深合"气味厚薄"之理。桂枝辛香之气,久煎则散;人参甘温之性,久煎愈醇。仲景使桂枝后下,既保其宣透表邪之轻清,又不碍人参补中之厚重。尤在泾《伤寒贯珠集》评此方"分煎合服,各成其功",可谓的论。至若大承气汤大黄后下,正取"生者气锐而先行"之效,与芒硝之咸寒相得益彰。现代研究显示,大黄蒽醌类成分煎煮15分钟时泻下作用最强,过之则减效,恰与古法暗合。

三、煎法变通:因药制宜之妙
仲景煎法非徒守成规,实寓"因药制方"之智。如附子久煎减毒,半夏姜制和中,皆本于药物特性。尤其"去滓重煎"之法(如小柴胡汤),既浓缩药汁,又调和诸药,使"和剂"之力更彰。钱潢《伤寒溯源集》谓:"仲景制方,煎服各有法度,失之则效验迥别。"此语道破煎法与药效之关联。

要之,仲景煎药法实为"理法方药"体系之重要环节。今人临证,当遵"先煎取其性,后下存其气,久煎去其毒,分煎合其功"之准则,使古法新用,方能尽显经方之效。煎煮虽为末节,实关疗效宏旨,学者不可不察。
韩竺虫 發表於 2025-8-2 12: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仲景煎药法度与临床药效之精微关系》

仲景煎药之法,实乃方剂奏效之关键枢机。徐灵胎"煎药之法最宜深讲"一语,道破千年医道玄机。今就《伤寒论》煎法精要,分述其奥义如次:

一、先煎法度有三重深意
麻黄"去沫先煎"之法,非独去其燥烈之性,实含"去粗取精"之妙。考麻黄七方,煎法微殊:麻黄汤"减二升去沫",重在调控挥发油含量;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再沸去沫",则存其轻扬之性。此正如《医学源流论》所言:"煎法异则药性殊,如驭马之辔,不可失度。"至若葛根、茵陈等药先煎,乃因其质地质密,非久煎不能尽其味,此即"物性不可违"之理。

二、后下之法暗藏升降玄机
桂枝人参汤之"桂后下",实开"气味分煎"之先河。桂枝辛香之气,经久煎则散;人参甘温之质,非久煎不出。仲景以分煎合和之法,使表里之药各尽其用,此即"一鼎而烹两仪"之妙。大黄后下之例尤见匠心:大承气汤后下取"斩关夺门"之势,抵当汤同煎得"破瘀化结"之功,同一味药而煎法异,则攻伐之性判若霄壤。

三、煎法变革蕴含治疗思维
观仲景"麻沸汤渍"大黄黄连泻心汤,取气轻味薄以泻上焦之火;"去滓重煎"小柴胡汤,使药性和合而解半表半里之邪。此等煎法,实乃"因势利导"治疗观的具体呈现。米熟汤成之白虎汤,借粳米缓石膏之寒;加酒同煎之炙甘草汤,凭清酒助血脉之通。凡此种种,皆示人"煎法即治法"之要义。

今人用药,多忽煎法,致使良方难效。须知药物如兵,煎法如令,统帅无方则三军罔效。仲景煎药法度之精微,非特工艺之巧,实乃整体观与辨证论治思想的外现。学者当于此等处细加揣摩,方得中医传承之真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