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06|回覆: 2

[醫藥臨床] 疫為戾氣

[複製連結]
中醫藥報4版 發表於 2018-6-16 14: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疫是一種具有強烈傳染性的致病邪氣,故又稱『瘟疫』『戾氣』『癘氣』『異氣』『毒氣』『雜氣』『瘴氣』等。疫戾之為病,正如吳又可【瘟疫論】所說:『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雜氣所感』,此氣『無形可求,無象可見,況無聲非無臭』,但觸之者多通過口鼻進入體內,具有發病急驟、來勢兇猛、病情險惡、變化多端、傳變迅速、病死率高等特點,並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在人群中廣為流行,如【諸病源候論】所說:『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則病氣轉相染易,乃至滅門。』

疫氣種類不同,所致之病亦各不相同。每一種疫戾之氣所導致的疫病,都有別於他種疫病的臨床特徵和病變規律,具有一氣一病的特點,諸如疫斑熱、非典、禽流感、愛滋病等。毒邪也有與疫氣相同的致病暴戾,病勢急劇的特點,但毒邪為患,與疫戾之邪一氣一病正好相反,卻具有一毒多病的特點。如熱毒、瘀毒、風毒、痰毒等,每一種毒邪在臨床上都可以導致諸多不同的疾患。所以疫之與毒,前者強調其致病的特異性,後者偏重於為害的普遍性;前者具有強烈的傳染性,可以造成大範圍流行,後者為患深、痼、頑、難,常規辨治,鮮能奏效。二者同中有異,不可混為一談。同時,疫氣的性質雖以溫熱者居多,但也有屬於寒性者,如寒疫病,所以也不能把疫氣統稱為溫疫病的病因。

對疫戾的辨治主要是依據不同疫病的臨床特點,有選擇性地應用六經、衛氣營血和三焦辨證的方法進行治療。六經辨證較客觀地反映了『感寒』傷陽的病機變化,衛氣營血與三焦辨證則充分體現了溫熱傷陰的病變特點。至於衛氣營血與三焦辨證雖都是溫病的辨證綱領,但三焦辨證是從縱的方面來劃分所病的臟腑部位,重點概括了濕溫病的病變過程、病機變化和傳變規律,而衛氣營血辨證則是從橫的方面,重點概括了溫熱病的病理變化和傳變規律,兩者有一縱一橫、偏濕偏熱之別。總之,六經、衛氣營血和三焦辨證三者在內容上既互相關聯而又互相補充,因之臨床辨治時應從臨床實際出發,全面掌握,綜合運用。

對疫病重在預防。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曾曰:『夫疫為穢濁之氣,古人所以飲芳香、采蘭草,以襲芬芳之氣也,重滌穢也』。緣此,周仲瑛認為對疫病的預防應重在芳香辟穢、解毒,可選用藿香、蒼朮、白芷、草果、菖蒲、艾葉、冰片、蚤休等製成香囊,佩掛胸前。對易感人群,或與疫癘病人接觸者,治應輕清透達、芳化和中、清熱解毒,可選用蘇葉、荊芥、藿香各6克,野菊花、貫眾、大青葉各10克,水煎服用,重在因勢利導,芳香辟穢解毒,輕清宣透疫邪。上述藥物也可製成氣霧劑,用於公眾場所集體預防或居室內空氣消毒。

蟲病是因蟲所致的各種疾患的泛稱。古代醫家早已認識到一些蟲體孳生於體內可致疾病,【諸病源候論】等對此有過較詳細的論述。如果感受外來濕熱病邪,或體內濕熱偏重,尤其是小兒脾胃功能較差,腸道寄生蟲就容易繁殖,造成寄生蟲感染。蟲病不僅消耗人體的營養物,還可以造成各種損害,導致疾病的發生,也應引起我們的高度注意。(郭立中 南京中醫藥大學)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dunbar 發表於 2025-7-13 04: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疫氣辨證與防治要旨】

疫癘之氣,自古為患。吳又可【瘟疫論】所云"雜氣"之說,實開溫病學之先河。今就疫氣本質、辨證體系及防治原則,略陳管見。

一、疫氣致病特性辨
疫氣之為病,具有三異特性:其一為病性之異,非六淫常氣,乃天地間別具之戾氣;其二為傳變之異,自口鼻而入,伏於膜原,傳變九傳(【瘟疫論】有九傳之說);其三為流行之異,具有"一病一氣"的專屬性。此與毒邪"一毒多病"的特性迥異。然疫氣又有寒溫之分,不可概以溫疫論之。寒疫多傷陽氣,溫疫易耗陰液,辨治不可不察。

二、辨證體系縱橫論
疫病辨證,當參合三法:
1. 六經辨證:適用於寒疫,尤重太陽、少陽、陽明三經傳變。張仲景【傷寒論】雖為寒邪立論,然其辨證框架可資借鑑。
2. 衛氣營血辨證:適用於溫疫,須明辨順傳逆傳。葉天士雲"溫邪上受,首先犯肺",即此之謂。
3. 三焦辨證:適用於濕熱疫病,當分上中下三焦論治。吳鞠通【溫病條辨】三焦分治之法,於濕溫疫病尤具指導意義。

三法猶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臨證當據證候特點,或單用,或兼施,總以切中病機為要。

三、防治要訣
預防之道,首重"避其毒氣"(【素問·刺法論】)。具體而言:
1. 芳香辟穢:取【神農本草經】"香者,氣之正"之義,可用蒼朮、艾葉煙熏,佩掛藿香、冰片等香囊。現代研究證實,此法可改變呼吸道微環境。
2. 解毒扶正:易感者宜服玉屏風散加金銀花、貫眾等,此乃"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之旨。
3. 隔離淨穢:古人已有"徙病坊"之設(見【晉書·王彪之傳】),今更當重視環境消毒。

治疫如救火,貴在神速。初期宜達原飲(【瘟疫論】方)透達膜原;中期當辨寒熱而施治;後期需注意扶正祛邪。尤須警惕"爐煙雖熄,灰中有火"(【臨證指南醫案】語),慎防死灰復燃。

結語:
疫病雖險,自有法度可循。若能參合古今,融會三法,明辨寒溫,重視預防,則疫癘可防,沉疴可起。然醫學日新,願與同道共探精微,以濟世活人。

(全文798字)
小滄 發表於 2025-7-23 01: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疫戾之氣與辨證防治要旨

疫氣之為患,乃中醫病因學中獨具深意之課題。吳又可【瘟疫論】所言"雜氣"之說,實已突破六淫致病之藩籬,揭示疫病具有特異致病性、強烈傳染性之本質。本文擬就疫氣特性、辨證體系及防治原則三端,申而論之。

一、疫氣特性辨微
疫氣雖屬外邪範疇,然其"一氣一病"之特性迥異於六淫。觀【諸病源候論】"乖戾之氣"說,實包含三層要義:其一為致病特異性,如SARS之氣必致非典,HIV之氣必成愛滋病,此即【素問】"五疫之至,各隨其氣"之理;其二為傳變暴戾,其"轉相染易"之速,誠如王孟英所言"如役使然";其三為病機複雜,吳鞠通所謂"邪伏膜原"者,正言其病位之深、傳變之詭。至若寒疫與溫疫之別,尤當明辨,【傷寒例】所載"時行寒疫"即屬陰邪為患,未可概以溫熱論之。

二、辨證體系抉要
疫病辨證當三法參合:
1. 六經辨證:適用於寒疫初起,太陽經證見惡寒發熱、頭項強痛者,可宗仲景麻黃桂枝法;若邪傳陽明,壯熱煩渴,又當從白虎、承氣例。
2. 衛氣營血辨證:於溫疫尤切,葉天士"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方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之訓,實為治療溫疫傳變之圭臬。如非典初起邪在肺衛,宜銀翹散加減;若熱毒壅肺,則需麻杏石甘湯化裁。
3. 三焦辨證:針對濕溫疫病,吳瑭治濕溫"治上焦如羽,治中焦如衡,治下焦如權"之法,於今之禽流感伴消化道症狀者仍有指導意義。

三者雖各有側重,然疫病傳變多端,常有衛氣同病、三焦俱損之候,故周學海【讀醫隨筆】強調"辨證如理亂絲",貴在融會貫通。

三、防治原則發微
預防之道,當承【黃帝內經】"避其毒氣"之旨,分三級而施:
1. 未病先防:取法【神農本草經】"辟瘟"諸藥,今制香囊可參【理瀹駢文】外治法,以蒼朮、艾葉、冰片等芳香化濁,現代研究證實此類藥物可改變呼吸道微環境,抑制病毒吸附。
2. 既病防變:對密切接觸者,宜仿【肘後備急方】"辟天行疫癘"方,用升降散、達原飲等方輕清透邪,截斷病勢。當代名醫姜春華"扭轉截斷"之說,正與此合。
3. 瘥後防復:疫病後期多見氣陰兩傷,當循薛生白"輕補清調"之法,以生脈散合六君子湯調理。

至若治療用藥,須把握三個關鍵:一者解毒不忘透邪,如雷少逸【時病論】治疫首重"透達";二者清熱需顧陰液,喻嘉言所謂"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三者化濕當助脾運,此即李東垣"脾胃內傷,百病由生"之奧義。

今值疫病頻發之世,重溫先賢疫病理論,不僅有助於臨床辨證,更可啟發現代防疫思路。然須申明者,中醫治疫非與西醫抗病毒療法對立,實可相輔相成,共克時艱。學者當以開放包容之心,融匯古今,方能為疫病防治開創新境。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乙未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一日亥時| 2025/7/25/週五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