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92|回復: 2

[医药临床] 京万红治烂嘴角

[複製鏈接]
中医药报5版 發表於 2018-6-15 22: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中成药京万红软膏有活血解毒、消肿止痛、去腐生肌之功效。症状轻的口角炎患者,只要在裂口处先用碘伏消毒,然后再涂京万红软膏,1~2次便可消除疼痛症状,使裂口愈合。严重者出现疮疡肿痛,创面溃烂时,可在口服消炎药物的基础上,涂京万红软膏,每天2~3次,一般裂口可在2~3天内愈合。(魏中意)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马而 發表於 2025-4-13 06: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京万红软膏对口角炎之疗效及使用法度》

京万红软膏乃中医外治之良方,其组方承袭"活血解毒、消肿生肌"之旨,于口角炎(俗称"烂嘴角")一症确有奇效。考其药理,实合《黄帝内经》"疏其血气,令其调达"之训,今就其应用法度析之如次。

一、药性机理探微
此膏以地榆、当归、冰片等药配伍,暗合"君臣佐使"之道。地榆为君,性凉味苦,《本草纲目》谓其"凉血止血,解毒敛疮";当归为臣,活血养血,佐以冰片通窍散郁,共奏"去腐生肌"之功。现代医学研究亦证实,其能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上皮细胞再生,此即《外科正宗》"腐肉不去则新肉不生"之实践。

二、辨证施治要诀
1. 轻症疗法
症见口角皲裂、微肿疼痛者,当先以碘伏洁创(此乃中西合参之法),继薄涂药膏。昔《医宗金鉴》云:"外疡初起,贵在速消",每日1-2次,多可应手而效。盖因药力直透腠理,使"营卫调和而疮自敛"。

2. 重症调摄
若见疮面溃烂、渗液缠绵者,此属《外科心法》所称"湿热蕴毒"之候。当遵"内外合治"之则:内服清热解毒剂(如五味消毒饮加减),外敷京万红每日2-3次。昔张山雷《疡科纲要》有言:"外敷之药,必借内托之力",二者相得益彰,可期三日见功。

三、施用禁忌明辨
1. 创面深广或伴发热者,当急就医,勿拘外治。
2. 膏中冰片辛窜,幼儿及过敏体质者宜先试于臂内侧。
3. 用药期间忌食辛辣发物,免碍药效,《食疗本草》所谓"疮家忌口"即此义也。

结语
京万红之效,实乃中医"异病同治"思想之体现。然今人用药,常犯"见病即投"之弊。须谨记《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训,凡症候疑似者,必咨于专业医师。医道精微,岂可率尔操觚?慎之!慎之!

(按:本文所述治法,皆需经执业中医师四诊合参后施用。)
邹角旭 發表於 2025-8-1 20: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京万红软膏疗口角炎之理法辨用》
(依《黄帝内经》"谨守病机"之训,析方药施用之道)

按:口角炎一症,古称"口吻疮",《诸病源候论》谓其"由脾胃有热,冲发于上"所致。今观魏氏所述京万红软膏之效,实暗合传统医学"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的学术思想。然用药如用兵,当明其理而慎其用。

一、药性机理探微
京万红组方含地榆、当归、冰片等,正合《本草纲目》"地榆主除恶肉,当归和血生肌,冰片通诸窍散郁火"之论。其"活血解毒"之功,实承《外科正宗》"腐不去则新肉不生"之旨。现代医学所谓"促进创面愈合"者,恰与古人"去腐生肌"之说相印证。然需知此药性偏辛温,若见舌红苔黄、口臭便秘之实热证,当佐以黄连解毒汤类方剂内服,方合"标本兼顾"之道。

二、施用之法度
文中"碘伏消毒后外涂"之法,乃中西合参之善举。然《医宗金鉴》强调:"外疡之治,首辨阴阳。"轻症单用外敷固可,若见创面晦暗、渗液清稀之阴证,则需配伍附子理中汤温运脾阳。至若"每日2-3次"之频度,实本于《外科精义》"药气相继为佳"的敷贴原则。

三、辨证施用之忌宜
1. 忌:婴幼儿肌肤娇嫩,当稀释后薄涂;糖尿病患者创面难愈,需配合益气养阴内治
2.宜:创伤性裂口属气血瘀滞者最效,若见真菌性口角炎(白屑堆积),则须伍用苦参、黄柏等燥湿之品

四、古今治法参证
《圣济总录》载"黄柏膏"疗口疮,与今法异曲同工。然古人更重"饮食有节"的调养,如《饮膳正要》强调"忌食炙煿厚味",此现代患者尤当谨记。

结语:京万红之效,实乃传统"箍围消散法"之现代表达。然药虽有效,终为治标之策。若反复发作,当如《景岳全书》所云"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从调理脾胃根本入手。医者临证,贵在通古今之变而成一家之法,方不负岐黄济世之旨。

(按:本文所述治法,具体应用请遵执业中医师辨证指导)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