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成":从礼乐文明到生命境界的形上阐释》
(一)甲骨金文中的礼制密码 "成"字初文见于三期甲骨(《合集》365),从戌从丁,戌为斧钺之形,丁象城邑之基。商周金文(如大盂鼎、毛公鼎)强化会意结构,揭示其本义当为"持械守城以定邦国"。许慎《说文》谓"成,就也"乃后起引申义,考《周礼·天官》"建邦国以成民"郑注:"成犹定也",正存古义。此字演变实为华夏礼乐文明进程之缩影,从武力卫戍到文化认同的升华。
(二)经籍中的哲学维度 《周易·系辞》"成象之谓干"将"成"提升为宇宙生成论范畴,与"生生之谓易"构成形上体系。郑玄注《礼记》提出"成有三品":礼制之成(《乐记》"王者功成作乐")、道德之成(《大学》"成己成物")、天道之成(《中庸》"成物知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特别强调"成者非外铄,乃本性之显发",赋予其心性论内涵。
(三)文字学多重互证 从声韵系统考察,"成"(禅母耕部)与"盛"(禅母耕部)、"诚"(禅母耕部)构成同源词族,《释名·释言语》"成,盛也"揭示其"完满"义核。字形上,战国楚简(如郭店简《五行》)出现从"成"从"心"之异构,反映儒家心性学说对文字构形的影响。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大器晚成"作"免成",更暗示道家对"成"的辩证思考。
(四)当代文化启示 在文明对话视域下,"成"蕴含的中和智慧(《论语》"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可解构现代性困境。王阳明《传习录》"在事上磨练成就"的实践论,尤契当代"终身学习"理念。考《尚书·说命》"虑善以动,动惟厥时",真正的"成"本质上是主客体在时空中的辩证统一。
(结语)这个贯穿礼器、经典、心性的汉字,恰如《文心雕龙·原道》所言"形立则章成",在动静相济中昭示着中华文明"致中和"的终极追求。学者当循"由字通经,由经明道"(戴震语)的路径,在考据与义理的双重维度中把握其精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