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45|回覆: 1

[醫藥臨床] 夏季常見病小驗方

[複製連結]
中醫藥報5版 發表於 2018-6-5 13: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失眠:銀耳15g,洗淨,泡發;酸棗仁20g,用紗布包好;冰糖25g。將上述食物一同放入鍋內,加入適量清水,煎湯。棄棗仁,睡前2小時服用。

頭痛:川芎6~9g,雞蛋2個,大蔥5根。同放砂鍋中加水煮,雞蛋熟後去殼,再煮片刻,吃蛋喝湯。每天1次,連服數天。

感冒:香薷5g,粳米50g,綠豆50g,白糖適量。先取香薷加適量水煎沸,去渣留汁備用。後將米與豆加水同煮粥,熟時加入香薷藥汁再煮沸即可。1天內分2~3次涼食或溫食。

尿路感染:鳳尾草全草30~60g,與冰糖15g,水煎濃服,每日2次,連服3~5日。

腹瀉:山藥60g,白扁豆50g(炒),焦山楂40g,麥芽30g(微炒)。共研細末,過篩,貯於瓶中。每日2次,每次15g,溫開水送服,連服5日即可見效。

皮炎:冬桑葉、蘇葉、陳艾葉、薄荷葉各30g,明礬20g。加清水適量,煎沸。將藥液倒入盆內,待溫外洗患處,每日1劑,洗3次。5~7劑爲1個療程。

手癬:荊芥、花椒、明礬、雞冠花各15g,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煎汁,最後放入250ml食醋,攪勻即可,將患手浸泡於藥汁中。每日3次。

陰囊濕疹:胡椒子10粒,配以黃柏20g,研細末,加水2000毫升共煮沸,先蒸汽外熏,待藥水變溫,外洗患處。一般用1~3次即愈。

腳癬:蒜秸、艾葉、劉寄奴各120g,放入鍋內,加入適量清水,煎煮5~10分鐘,取藥液擦洗患腳。每日1次,6日爲1個療程。每劑可用3次。(郭旭光 山東萊州市慢性病防治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董典玫 發表於 2025-7-25 19:08 | 顯示全部樓層
【夏季常見病驗方考釋與臨證要義】

夏季乃陽氣外發、陰氣內守之季,暑濕交蒸,易致氣血失調而百病叢生。今觀郭君所輯驗方,頗具古法遺韻,然其間配伍機理與臨證要點,尤待闡發。茲依【內經】"四氣調神"之旨,參酌歷代方書,略作考釋:

一、失眠方
銀耳甘平入肺,具"滋陰潤燥"之效(【本草再新】);酸棗仁酸平,爲"肝膽二經要藥"(【本草綱目】),能斂營血而安魂。此方暗合【金匱要略】"虛勞虛煩不得眠"之治則,然須辨明:若舌紅少苔屬陰虛者宜之,若痰濕內阻之失眠,反恐銀耳滋膩礙脾。

二、頭痛方
川芎"上行頭目,下行血海"(【本草匯言】),佐蔥白通陽,雞蛋養血,實爲外感頭痛之妙方。然需明辨:此方宜於風寒頭痛(症見脈浮緊、惡風寒),若肝陽上亢之頭痛(面赤脈弦),則川芎升散反爲忌。

三、感冒方
香薷乃"夏月麻黃"(【本草綱目】),與綠豆、粳米配伍,正合暑濕感冒"清暑不傷中"之旨。然吳鞠通有言:"暑病首用辛涼",若見高熱煩渴,則需加石膏、知母,此方力有不逮。

四、皮膚諸症
外洗諸方皆遵"開鬼門"之法,然桑艾薄荷湯宜於風熱皮炎(疹色紅、灼熱),而荊芥花椒方適於風濕手癬(皸裂脫屑)。至若陰囊濕疹用胡椒,乃取"辛以潤之"(【素問·髒氣法時論】)之理,然需佐黃柏苦寒以制其燥,虛實之辨,不可不察。

五、瀉痢腳氣諸方
山藥扁豆方深得"運脾化濕"之要,然若暴瀉如注、舌苔厚膩者,當先以藿香正氣輩祛其標;蒜秸艾葉治腳癬,實承【外台秘要】"辛溫殺蟲"古法,惟患處糜爛者慎用,防其刺激。

臨證要義:
1. 季節雖同,病因各異。如夏季頭痛有暑厥、濕阻、寒襲之別,用方豈可一概?
2. 外治之法,尤重辨證。皮炎洗方中,冬桑葉宜於血熱,陳艾葉長於寒濕,混用反易掣肘。
3. 食療方雖平和,亦需明禁忌。如銀耳方中冰糖,糖尿病患者當易爲木蝴蝶。

昔張景岳言:"用藥如用兵,機變不可拘。"今人所集驗方,雖源自古籍,然時人體質已異於前人,用方之時,當參合四診,量體裁衣。文末特注"醫師指導"四字,實爲點睛之筆,讀者慎之!

(按:本文所述方義,皆本【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等典籍,臨證請遵三因制宜之則。)
玄木上人 發表於 2025-7-30 18:48 | 顯示全部樓層
【夏季常見病驗方芻議】

郭君所輯夏季驗方,頗具實用價值,然其中醫理法猶可深究。今不揣淺陋,略陳管見,以就正於方家。

失眠方取銀耳甘平潤燥,合酸棗仁酸收安神,暗合【金匱要略】"虛勞虛煩不得眠"之治則。然需辨明心腎陰虛者宜之,若肝鬱化火之失眠,反恐甘味助壅。建議加麥冬9克以助養陰,或佐合歡皮6克解郁,則配伍更臻完善。

川芎雞蛋湯治頭痛,實本【本草綱目】"川芎爲血中氣藥"之論。然川芎性升,於風熱頭痛恐非所宜。愚意可參【醫學衷中參西錄】法,加天麻10克以熄風,則風寒、風熱頭痛皆可兼顧。

香薷粥治暑濕感冒,深得【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香薷飲精髓。然香薷素有"夏月麻黃"之稱,發汗力峻,若表虛多汗者,當減量至3克,或加黃芪15克固表,方合"因人制宜"之旨。

至若鳳尾草治淋證,乃民間常用之法。考【本草備要】載其"治五淋白濁",然濕熱下注者宜生用,若久病脾虛,則需佐以白朮。今人每見尿急即投苦寒,此"執方治病"之弊,不可不察。

山藥扁豆散治瀉,實由【小兒藥證直訣】七味白朮散化裁而來。然暴瀉屬實者當先分利,久瀉屬虛方可固澀。方中山藥、扁豆皆補脾之品,若積滯未清而早投補澀,恐有"閉門留寇"之虞。

外治諸方尤見巧思。桑艾煎浴治皮炎,取"輕清宣透"之理;椒礬醋浸療手癬,合"殺蟲止癢"之法。然【外科正宗】強調"外治必本諸內",若頑癬久不愈者,仍需內服健脾化濕之劑。

要之,驗方雖效,必先明辨證候。昔張景岳言"用藥如用兵",夏季陽氣外浮,用藥尤當注意:
一者暑多挾濕,宜輕清宣化,不可過投苦寒;
二者汗多傷津,清熱勿忘保液;
三者外治諸法,當循"腠理開泄"之機,擇時用藥。

所列諸方,若能因人、因時、因地稍作化裁,必能更彰其效。然病有傳變,醫貴圓通,讀者尚需結合四診,切不可拘泥成方。

(本文謹依【黃帝內經】"謹守病機"之訓,參考【本草綱目】【醫宗金鑒】等典籍所論。凡八百言,不敢謂盡得精微,惟願拋磚引玉耳。)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