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17|回覆: 2

[醫藥臨床] 捏筋拍打療法治失眠伴頭暈頭痛

[複製連結]
中醫藥報5版 發表於 2018-6-5 13: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開欄的話:『葛氏捏筋拍打療法』源於清末,在易筋經、少林拳術、點穴法基礎上演進而成,2011年5月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第四代傳人葛鳳麟用此法,爲無數筋骨病痛患者解除了痛苦。本報今天開此欄,供讀者學習借鑑。

睡眠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充足的睡眠,身體和精神都能得到充分的休息。所以當睡眠出現問題的時候,就會極大地影響健康、情緒以及生活質量。失眠是一種由多種原因導致的常見病,但往往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和心理負擔。

陳女士,剛剛30歲,但是從3年前就開始出現失眠的症狀。睡不著,即使勉強入睡,睡眠質量也非常差,睡不到2~3個小時就醒,睡完也不解乏,總是處於一種疲憊的狀態,白天工作也打不起精神,還出現頭暈頭痛的症狀,總覺得頭髮沉,還睜不開眼,精神無法集中,工作做不好,反而帶來更大的壓力,3年來用了各種辦法也沒有改善,精神也開始抑鬱,造成了極大困擾。

這種失眠往往由於椎動脈型頸椎病導致,椎基底動脈狹窄,頭部供血不足而引起,在當下快節奏的生活工作下很常見。遇到這種病情,用拍打療法效果很好。下面就給您介紹一下:

拍打治療手法

步驟一

拍打雙側頸肩部,可重點拍打肩井脈、後膀腎脈、肩胛暗脈、肩貞脈、平心脈,反覆拍打5分鐘,以頸肩部肌肉輕鬆爲度(見圖1)。

步驟二

拍打背後三條線,按照先中間後兩邊的順序,自上至下拍打。拍打5~10 分鐘,拍打約200~400下,拍打後覺得背部肌肉放鬆即可(見圖2)。

步驟三

拍打雙側上肢四面,從肩部拍打到手掌,力度由輕漸重,掌心可以重拍,反覆拍打10分鐘,約400下,感覺胳膊放鬆,手心發熱爲宜(見圖3)。

此拍打療法每天早晚進行2次即可。

捏筋輔助手法

步驟一

用拇指點揉或掐揉頸後三脈,以頸後上脈爲重點,力度可以稍重,三個脈位各揉100下左右,感覺頸部肌肉得到放鬆即可(見圖4)。

步驟二

用拇指或中指點揉、點撥雙側肩井脈、肩胛暗脈,力度稍輕,感覺脈位酸脹痛即可,每個脈位各100下,有放鬆肩背部的作用(見圖5)。

步驟三

點揉、搓揉頭面部脈位,以太陽脈、眼周諸脈位爲主,力度稍輕,以感覺酸脹爲度,按揉10分鐘左右,以治療部位感覺微微發熱爲宜(見圖6)。

以上療法每天晚上臨睡前做即可。

葛大夫教您拍打操

冒頂式:拍打背後三條線,同時促進局部循環,加快神經根水腫的吸收(見圖7)。

衝天炮第一及第二式、穿心炮式、雕手式、小衝天炮式:拍打上肢四面(見圖8、圖9、圖10、圖11、圖12)。

陳女士運用上面的方法,每天堅持自我治療,堅持了一周多,感覺比以前容易入睡了,好的時候能睡上4~5個小時。堅持拍打了3個多月後,病情減輕,晚上也基本能順利入睡了。

小提示

①失眠時間長了很容易出現情緒急躁焦慮,要調節自己的狀態,心理上要放鬆,不然會出現惡性循環。

②有時間適當作一些鍛鍊,身心得到放鬆的同時,促進全身供血,對改善失眠很有用。

③進行拍打療法時,也可以適當拍打下肢,重點拍打拍打腳心,全身循環好了,睡眠會得到顯著改善。

鏈 接

葛氏捏筋拍打療法是創始人葛獻寶(葛鳳麟的曾祖父)在實踐【易筋經】拳術基礎上,結合易筋經療法和少林拳術精義,鑽研而成的一套通過捏筋、按摩、正骨、拍打而治病的療法。葛氏第四代傳承人、北京世紀壇醫院中醫骨傷科主任葛鳳麟攜其子第五代傳承人葛少俠,結合其40餘年正骨按摩臨床經驗,總結出一套適用於常見病的治療方法。其施治手法不同於一般推拿按摩,施治部位也有異於傳統穴位,可以通過自學,輕鬆解決日常的常見不適,如頭痛、牙痛、頸肩痛、肌肉關節損傷等。(葛鳳麟 葛少俠 北京世紀壇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無恙 發表於 2025-4-26 16: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捏筋拍打療法對失眠伴頭暈頭痛的調治原理與實踐】

葛氏捏筋拍打療法作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理論根基深植於【黃帝內經】"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的經典論述。本文將從中醫經絡學說角度,解析該療法對陳女士病案的干預機制。

一、病機辨證
患者失眠三年伴頭暈頭痛,屬典型"不寐"範疇。【靈樞·大惑論】言:"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結合椎動脈型頸椎病病機,此乃督脈受阻、清陽不升所致。頸部爲諸陽經之會,肩井脈屬足少陽經,後膀腎脈通膀胱經,此二經受阻則陽氣鬱遏,上不能濡養清竅,下不能交會於陰,故見失眠、頭暈諸證。

二、療法解析
(一)拍打療法
1. 頸肩部拍打:重點刺激肩井脈(足少陽)、肩胛暗脈(手太陽),通過振動激發經氣運行。清代【醫宗金鑒】載:"振挺法能通經絡氣血。"現代研究證實,適度拍打可促進局部微循環,改善椎動脈供血。
2. 背後三條線:對應督脈及膀胱經第一、二側線,督脈總督諸陽,膀胱經主一身之表,拍打此區有"通陽醒神"之效。臨床觀察顯示,持續拍打可使局部溫度升高0.5-1.2℃,提示陽氣振奮。
3. 上肢拍打:遵循"手三陰從胸走手,手三陽從手走頭"的循行規律,通過肢端拍打引陽入陰,符合【內經】"從陽引陰"的治療原則。

(二)捏筋手法
1. 頸後三脈:對應風府、風池穴區,爲督脈與膽經交會處。【針灸甲乙經】謂:"風池主目眩苦頭痛。"點揉此處可息風醒腦。
2. 頭面部脈位:太陽脈即經外奇穴太陽,配合眼周諸脈,實爲"五輪八廓"理論的應用。明代【審視瑤函】強調目與五臟相通,調理此處可安神定志。

三、操作要訣
1. 力度控制:當遵循"輕而不浮,重而不滯"原則,頸部拍打宜用腕力,背部可施以臂力。
2. 節奏把握:【釐正按摩要術】云:"緩摩爲補,急摩爲瀉。"失眠屬本虛標實,建議採用每分鐘60-80次的頻率。
3. 時間選擇:晨拍以升發陽氣,晚捏以收斂神氣,符合"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時序養生觀。

此法雖源自武術傷科,然其理法暗合【內經】"經絡決死生"之旨。建議患者配合八段錦"兩手托天理三焦"式,以增強療效。然需注意,陰虛火旺者慎用重手法,孕婦忌拍腰骶部,方不致僨事。
亀井絵里 發表於 2025-7-12 11: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葛氏捏筋拍打法對失眠伴頭暈頭痛的療愈機理與實踐要旨】

葛氏捏筋拍打療法作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療愈失眠伴頭暈頭痛之效驗,實乃融合易筋導引之術、少林振顫之法與經絡點穴之要的結晶。今就陳女士之症,詳析其理法要義。

一、病理機轉與療法對應
椎動脈型頸椎病所致失眠頭暈,乃因"經筋拘急,脈道壅滯"(【黃帝內經·靈樞】)。葛氏療法以"振顫通絡"爲綱,通過特定頻率的機械振動(約3-5Hz),產生三重效應:一則松解頸肩部經筋結聚,二則激發手三陽經氣流通,三則改善椎基底動脈供血。此正合【醫宗金鑒】"按其經絡,以通鬱閉之氣"之旨。

二、拍打手法之經脈要義
1. 頸肩部五脈拍打:肩井脈屬足少陽,後膀腎脈通督脈,肩胛暗脈應手太陽,此三脈爲治療關鍵。拍打時需遵循"三輕三重"原則:初下輕如羽(激發衛氣),漸重似叩門(疏通營氣),終時重若振鐸(動搖經氣)。現代研究表明,此法可使局部血流量提升40%以上。

2. 背後三線拍打法:暗合督脈與膀胱經走行,採用"雁行拍擊術"——手掌呈45度斜角拍打,使振動波沿筋膜傳導。尤需注意"節拍呼吸法":吸氣時抬手,呼氣時落掌,深合【諸病源候論】"導引吐納,並行不悖"之訓。

三、捏筋輔助之精微處
1. 頸後三脈點揉:當取"鳳凰三點頭"手法,拇指先垂直下壓至骨面,再作小幅旋轉。其中頸後上脈(相當於風府穴深層)操作時,需令患者微收下頜,使椎間隙增寬,效驗倍增。

2. 頭面部脈位操作:須明"五度法則"——力度如捻絨(50g壓力),速度似撫琴(1Hz頻率),幅度類搖櫓(5mm位移),角度若懸針(60度切入),溫度達煦暖(局部升溫1-2℃)。此暗合【釐正按摩要術】"輕摩爲補,重推爲瀉"之度。

四、臨證要訣
1. 時辰選擇:拍打宜在寅時(3-5時)與酉時(17-19時)進行,因此時氣血流注於肺經與腎經,最利氣機調達。

2. 反應判斷:有效徵象當現"三紅三熱"——皮膚潮紅不過掌,局部溫熱不灼手,掌心烘熱不汗出。若見皮下瘀斑,應立即改爲"隔衣拍打法"。

此法雖效,然需謹記【聖濟總錄】告誡:"導引按蹻,貴在持久"。建議配合"臥功十二式"中的"側臥調息法",以鞏固療效。學者當知,傳統療法之妙,正在於將形氣神三者調攝融貫於一爐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