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16|回覆: 2

[醫藥臨床] 除濕爲主治帶下病

[複製連結]
中醫藥報5版 發表於 2018-5-22 10: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帶下病指帶下的量明顯增多,色、質、氣味發生異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狀者,又稱『下白物』『流穢物』。相當於西醫學的陰道炎、子宮頸炎、盆腔炎、婦科腫瘤等疾病引起的帶下增多。

正常女子自青春期開始,腎氣充盛,脾氣健運,任脈通調,帶脈健固,陰道內即有少量白色或無色透明無臭的黏性液體,特別是在經期前後、月經中期及妊娠期量增多,以潤澤陰戶,防禦外邪,此爲生理性帶下。臨床上以白帶、黃帶、赤白帶爲常見,必須辨證與辨病相結合進行診治。西醫婦科疾病如陰道炎、宮頸炎、盆腔炎及腫瘤等均可見帶下量多,應明確診斷後按帶下病辨證施治,必要時應進行婦科檢查及排癌檢查,避免貽誤病情。

典型病案

楊某,女,26歲,2012年6月9日就診,帶下色黃3年余。3年前帶下色黃並外陰瘙癢,婦科檢查診爲黴菌性陰道炎,未系統治療。刻見反覆陰癢、帶下量多、如豆腐渣樣,時有少腹隱痛,小便澀痛,尿濁如膏,腰酸痛,經行加重,痛經,月經量少,有血塊,暗紅,失眠夢多,大便干,1~3日1行,舌紅苔黃,脈滑。

診斷:帶下病(濕濁下注,脾腎兩虛)。

處方:黃芪10g,炒白朮30g,炒蒼朮10g,炒山藥30g,蒲公英30g,白果10g(打碎),車前子15g(包煎),黃柏10g,大黃10g(後下),澤瀉15g,萹蓄15g,甘草10g,滑石15g。7劑。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另煎煮藥渣加水熏洗外陰,每晚清洗乾淨後,制黴菌素片1粒納入陰道。1周後複診訴:無豆腐渣樣分泌物,帶下色白呈膠凍樣(正常),爲鞏固療效繼續服上方1周後痊癒。

囑:已婚婦女患陰道炎易反覆,平時注意個人衛生,尤其是經期前後,如感不適,可自備制黴菌素片,納入陰道。

患者帶下病多年經治不愈,脾腎兩虛,濕熱蘊積下焦,損傷任帶之脈,氣血運行受阻,瘀血內生,濕瘀夾雜爲患,故帶下量多,經行腹痛;濕熱郁遏,煎熬津液,故帶下色黃量多質稠味腥,多呈豆腐渣樣;濕瘀內阻,氣機不暢,固有腹痛。在治療時,陳寶貴強調補虛與瀉實相結合,以黃芪、炒白朮、炒山藥健脾,炒蒼朮、黃柏以清熱利濕;蒲公英清熱解毒;車前子、澤瀉健脾利濕;白果固澀止帶;萹蓄、滑石清熱利濕通淋。同時辨病和辨證相結合,內外同治,取效迅速。

陳寶貴教授認爲帶下病以濕邪爲患,其病纏綿,反覆發作,不易速愈,而且常並發月經不調、閉經、不孕、症瘕等疾病,是婦科領域中僅次於月經病的常見病,應予重視。臨證中帶下以白帶較多見,黃帶間有之;赤帶與白帶相間者偶有之。青帶與黑帶則極少見。產生帶下異常的主要原因是由脾虛、肝鬱、濕熱下注或腎氣不足、下元虧損所致,亦有因感受濕毒而起者,臨證宜詳辨而施治。由於帶下病多屬濕證,故除腎虛精滑、陰虛火旺者外,始終以除濕爲主要治法。臨證時視其不同病性病位採取不同的除濕方法。脾虛濕陷者,健脾益氣,昇陽除濕,參苓白朮散加減;痰濕者祛痰燥濕,二陳湯加減;腎陽虛陰濕內盛者,溫腎健脾利濕止帶,桂附止帶湯加減;兼肝鬱者健脾疏肝理氣除濕,完帶湯加減;濕熱下注者,清熱利濕,酌情選用三妙散、止帶方、龍膽瀉肝湯、加減逍遙散等,兼熱盛者加苦參、龍膽草、白頭翁;濕毒者除清熱利濕外,佐以解毒或輔以殺蟲,可用銀翹三妙散或止帶方合五味消毒飲,或萆薢滲濕湯。無論濕熱、濕毒均需配合外洗藥熏洗,使藥物直達病所,收效更捷。外洗方常用蛇床子散加減;如系感染滴蟲則用烏梅、秦皮、苦參、黃柏等;感染黴菌則用百部、貫仲、硼砂、冰片、雄黃等。(張美英 寇子祥 天津中醫藥大學附屬武清中醫院 陳寶貴名中醫工作室)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shenshen 發表於 2025-6-16 18:14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帶下病之濕邪爲患及臨證治要

帶下病乃婦科常見疾患,其病機核心在於濕邪爲患,或兼熱、寒、虛、瘀等,總以任脈失固、帶脈不約爲標,脾腎失調爲本。觀【傅青主女科】所言:「夫帶下俱是濕症」,誠爲至理。今就濕濁下注型帶下病之辨治,結合臨床案例,略陳管見。

一、病機闡微
濕邪爲患,有內外之分。外濕多因居處潮濕,或經期產後胞脈空虛,濕毒乘襲;內濕則責之脾失健運,水濕內停,或腎陽不足,氣化失司,濕濁下注。濕性黏滯,易與熱結,濕熱搏結於下焦,損傷任帶二脈,故見帶下色黃質稠,甚則如豆渣,兼陰癢、溲赤等症。若濕濁久羈,又可阻滯氣血,形成濕瘀互結之候,如案中患者經行腹痛、血塊暗紅,即是明證。

二、辨證施治要點
1. 分型論治:白帶多屬脾虛濕盛,黃帶多爲濕熱下注,赤白帶常因濕熱夾瘀或陰虛夾濕。本案屬濕濁下注兼脾腎兩虛,故以健脾化濕、清熱止帶爲法,佐以固腎通淋。方中黃芪、炒白朮、山藥補脾益氣;蒼朮、黃柏(即二妙散)燥濕清熱;蒲公英、萹蓄清熱解毒利濕;白果固任止帶,合車前子、澤瀉導濕從小便而出。更佐大黃通腑瀉熱,滑石利竅通淋,使濕邪有出路,標本兼顧。

2. 外治協同:帶下病局部症狀顯著,外治法不可偏廢。藥渣熏洗可直達病所,配合制黴菌素片局部抗邪,體現「內外合治」之效。此亦契合【理瀹駢文】「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之旨。

三、臨證啟示
1. 治濕需調氣機:濕爲陰邪,非溫不化,非氣不行。陳師方中重用白朮、蒼朮,即是健脾燥濕以復中焦升降之機;少佐大黃通腑,亦寓「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之妙。
2. 久病需固腎任:帶下日久必傷腎氣,尤多見於反覆發作者。若見腰酸、經期加重,可酌加杜仲、芡實固腎束帶;若帶下清冷、畏寒,則需溫腎化濕,如【女科要旨】之內補丸(鹿茸、菟絲子等)。

結語
帶下病雖以濕爲主因,然臨證須辨寒熱虛實,尤需重視脾腎二髒。本案治法體現了「補虛瀉實、清利結合」的學術思想,而「辨病與辨證結合」的思路,更爲現代中西醫協同診療提供了範例。預防上,當囑患者調飲食、慎起居,避免濕熱內生,方爲根治之道。

(全文約780字)

按:此回覆以傳統醫理爲綱,結合案例析方,力求簡明扼要。若需進一步探討具體方藥加減或不同證型辨治,可另文詳述。
狐狸糊塗 發表於 2025-7-20 18:33 | 顯示全部樓層
【帶下病濕濁爲患辨治芻議】

案析與病機闡微
觀楊某案,乃濕濁下注、脾腎兩虛之典型。濕性黏滯,與熱相搏,流注下焦,損傷任帶二脈,故見黃帶如渣、陰癢漫腫;脾虛失運則濕濁內生,腎虛不固則帶脈弛縱,兼見腰酸經痛、尿濁便干,此【傅青主女科】所謂"帶下俱是濕證"而"病本在脾腎"也。陳師處方深合"治濕必先理氣,化濕當健脾運"之旨:黃芪、白朮、山藥補中益氣以復脾運;蒼朮、黃柏(即二妙散意)燥濕清熱;更佐車前、澤瀉導濕下行,白果固任止帶,尤妙在蒲公英、萹蓄清熱解毒,滑石通淋利竅,使濕濁從溲而泄。外以藥渣熏洗,配合制黴菌素局部治療,體現中醫"整體調攝、內外合治"之特色。

帶下辨治綱要
1. 分型論治:
白帶多屬脾虛濕盛,完帶湯主之;
黃帶多系濕熱下注,易黃湯加減;
赤白帶常見肝經鬱熱,清肝止淋湯化裁。
本案黃帶質稠味腥,顯系濕熱化毒,故於健脾基礎上重用清熱利濕之品。

2. 治濕三要:
健脾爲治本之策,蓋"土旺則濕自化"(【景岳全書】);
滲利使濕有出路,茯苓、薏苡仁類不可少;
固帶需兼顧腎氣,山藥、芡實堪當大任。

臨證啟悟
陳師治法暗合張仲景"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之訓,雖濕熱爲患,仍用黃芪、白朮溫運脾陽,此即"離照當空則陰霾自散"之理。然現代婦科常見黴菌、滴蟲等感染,中醫辨病需參合"蟲毒蝕陰"之說,適當加入苦參、蛇床子等殺蟲止癢之品。患者經年不愈,瘀象已顯(經暗有塊),若加入丹參、赤芍活血通絡,或可更增療效。

預防調攝
【女科經綸】云:"帶下之病,婦女多有之。"除藥物治療外,尤需注意:
1. 經期避淋雨涉水,防外濕內侵;
2. 忌肥甘厚味,免內生濕熱;
3. 房幃有節,以護腎氣;
4. 定期婦科檢查,排除惡變。

此案提示:帶下病雖以濕爲主,然虛實寒熱錯雜者眾,臨證需細察舌脈,權衡標本,方能效如桴鼓。學者當於經典中求法度,於臨床中驗真知,方不負"上工治未病"之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