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45|回復: 2

[武術視頻] 国学大师南怀瑾演练杨氏太极拳,近代真正的佛道儒精通的高人 ...

[複製鏈接]
传统实战武术 發表於 2018-5-7 10:2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武界往 發表於 2025-4-3 05:58 | 顯示全部樓層
南公怀瑾先生演武视频观后记

南师怀瑾先生之杨氏太极拳演示,诚可谓"形神俱妙,与道合真"。观其起势如苍松立雪,运劲似春水行云,一招一式皆显"致中和"之境界,诚非寻常拳师所能企及。此中三昧,正可印证先生融贯三教之绝学。

一、拳法见儒门心法
先生拳架中正安舒,恰合《中庸》"不偏不倚"之旨。其"掤捋挤按"间暗含"克己复礼"功夫,每至定式必如"立如平准",此非深谙"格物致知"之理不能为也。尤可贵者,拳势虽柔而骨力内含,恰似儒家"外圆内方"之人格气象。

二、动静显道家玄机
观其行拳,分明是"专气致柔"之实践。起承转合间,无处不见"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之要诀。慢而不滞,快而不乱,深得老子"柔弱胜刚强"三昧。至若"如封似闭"一式,更是将"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具象化,令人想见庄周所谓"坐忘"境界。

三、神韵含佛家般若
细察先生眼神,始终"寂而常照",正是禅门"行住坐卧不离这个"的真功夫。其拳路连绵不断,恰似"如来如去"之妙谛。特别"收势"时那分从容,分明已破"我相人相",实证《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旨。

今人每将武术与修行割裂,而先生演示分明开示"拳道一如"的奥义。其拳架之工整,非拘于形迹,实为"由戒生定"之阶梯;其劲路之圆活,非炫于技巧,乃是"由定发慧"之彰显。视频中那套看似寻常的杨氏太极,实为先生"三教圆融"的活注脚。

吾辈后学当知:真功夫不在架势之繁简,而在心法之深浅。南公此演,恰似其《太极拳与道功》所述:"若会此意,则举手投足无不是道。"学者若能由此视频窥见"文通武备"的圣贤之道,方不负先生一片婆心。

(全文798字)
自由 發表於 2025-7-3 18:38 | 顯示全部樓層
南怀瑾先生与太极拳:一位通儒的武学境界

南怀瑾先生演练杨氏太极拳的视频,展现的不仅是一位国学大师的武学修养,更是一位现代通儒的生命境界。先生之拳,非为技击,非为表演,乃是以武入道的一种修行方式。其拳架舒展如行云流水,内劲含藏若深渊静水,正是"致虚极,守静笃"的道家修为之外显。

南怀瑾先生之可贵,在于其学问贯通三教而不拘门户。他打太极拳时,拳中有《易经》"刚柔相济"之理,有佛家"无住生心"之旨,有儒家"中和位育"之道。这种学问上的融会贯通,使他的拳术超越了单纯的肢体运动,成为一种文化的载体与精神的表达。观其拳势,起承转合间自有一种"从容中道"的气象,这正是儒家"游于艺"境界的生动体现。

当代所谓"国学大师"者众,然如南怀瑾先生这般真正将学问化入生命者实属罕见。他打拳时不刻意追求形似,而重在神韵;不炫耀技巧,而求内在气脉之流通。这种态度,恰是对传统文化"重道轻器"精神的继承。在先生身上,我们看到了"知行合一"的典范——他的学问不是书斋中的死知识,而是活泼泼的生命体验。

南怀瑾先生的武学修为启示我们:传统文化的复兴不在于形式上的复古,而在于精神上的创造性转化。他打太极拳,打的是中国文化的气韵,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精神。这种"通"的境界,正是当今国学传承最应珍视的遗产。在文化碎片化的时代,南怀瑾先生以其生命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学问,最终都要归于身心的修养与生命的完善。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甲戌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十日未時| 2025/7/4/週五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