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37|回覆: 2

[醫藥臨床] 低血壓的輔助治療手法

[複製連結]
李柱瑤 發表於 2018-4-28 16: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低血壓是指收縮壓≤90mmHg,舒張壓≤60mmHg者。典型症狀有頭暈、頭痛、耳鳴、失眠、心悸、消瘦、面色蒼白、兩眼發黑、站立不穩、全身乏力、食欲不振、手足冰涼等。

低血壓分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者多伴隨昏厥、休克。慢性者多因體質消瘦、體位突然變化、內分泌功能紊亂、慢性消耗性疾病及營養不良、心血管疾病或居住高原地區等因素引起。中醫學認爲慢性患者多爲虛證,可由脾胃失健、肝腎不足、氣血兩虛等原因造成,均有血壓低並伴有全身症狀。低血壓的治療要針對發病原因採取治本之法,本節僅就低血壓提供一些穴位按摩方法以調節、升壓,作爲低血壓治療的輔助方法。對發病原因的治療,應去醫院求治。

頭部按摩

有效穴位 百會、天柱、腎上腺、下耳根等耳穴(圖1)。

圖1

按摩手法

① 按壓百會、天柱各50次,力度稍輕、平穩。

② 推按耳穴下耳根穴6分鐘,頻率爲每分鐘90次,手法力度適中。

③推按耳穴腎上腺穴5分鐘,頻率爲每分鐘120次,力度要柔和。

手部按摩

有效穴位 曲池、陽池、合谷、太淵、勞宮、中沖等穴(圖2)。

圖2

按摩手法

① 按揉曲池、陽池、太淵各50~100次,力度以酸痛爲宜。

②掐揉合谷、勞宮、中沖各穴位30~50次,力度稍重,以酸痛爲宜。

手部有效反射區 大腦、腎上腺、腎、肝、脾、血壓區、內耳迷路、頸椎等反射區(圖3)。

圖3

按摩手法

①在大腦、腎上腺、腎、肝、脾反射區各按揉手部50~100次。

② 在手部血壓區、頸椎、內耳迷路處各刮壓50~100次。

足部按摩

有效穴位 三陰交、太溪、太沖、足三里、湧泉等穴位(圖4、圖5)。

圖4

圖5

按摩手法

①點按太溪、三陰交、足三里、太沖穴位30~50次,力度以酸脹爲宜。

②雙手指扣拳擦湧泉穴,以腳心發熱爲宜。

足部有效反射區 大腦、甲狀腺、肺、腎上腺、腎、輸尿管、膀胱等反射區(圖5)。

按摩手法

① 在足部大腦、甲狀腺、肺、輸尿管反射區各推壓50~100次。

②在足部膀胱、腎上腺、腎反射區食指扣拳各按揉50~100次。

生活注意

①患者生活要有規律,加強營養,保持好的情緒。

②戒掉菸酒,進行適當的鍛鍊。

③本頭部按摩手法只能作爲低血壓治療的輔助方法,對於發病原因不明的低血壓,應去醫院求治。(李柱瑤 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25-3-29 06:48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視角論低血壓調養之道】

低血壓一症,乃氣血不充、清陽不升之候。【內經】有云:"上氣不足,腦爲之不滿,耳爲之苦鳴,頭爲之苦傾。"此正合現代低血壓眩暈之象。今就傳統醫道補益之法,分述如下:

一、頭部調攝
百會爲諸陽之會,天柱乃膀胱經要穴,按之可引清陽上達巔頂。耳部腎上腺、下耳根等穴,實爲經外奇穴,以拇指推按之,暗合"欲升先降"之理。手法當如春風拂柳,輕而不浮,重而不滯,方得調和之妙。

二、手部導引
曲池爲大腸經合穴,陽池主三焦氣化,太淵乃脈會之所。掐按之時,當存想氣血如溪流漸匯江河,指下需得"沉中帶活"之勁。勞宮爲心包滎穴,中沖乃井木之穴,掐之可醒神開竅,猶似撥燈添油。

三、養生要旨
1. 飲食之道:宜用黃芪粥、人參茶等甘溫之品,佐少量陳皮以助運化,切忌過食生冷克伐脾陽。
2. 起居之節:晨起先臥坐片刻再立,符合"臥則血歸於肝,起則血歸於經"之訓。
3. 導引之術:可習八段錦"兩手托天理三焦"一式,使清氣上升,濁陰自降。

此皆輔弼之法,若見厥逆昏仆之急症,當速就醫。蓋【傷寒論】早有明訓:"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學者當知標本緩急,勿以術害道也。

(全文計489字)

註:文中穴位按摩手法承襲【釐正按摩要術】心法,結合現代臨床實踐而作調整,符合"古法今用"之旨。
道法自然 發表於 2025-6-11 20:23 | 顯示全部樓層
【低血壓輔助療法之穴位按摩闡微】
低血壓一症,誠如帖中所言,乃氣血升降失司所致。【靈樞·口問】有云:"上氣不足,腦爲之不滿,耳爲之苦鳴,頭爲之苦傾,目爲之眩。"此正合慢性低血壓虛證病機。今就所述按摩之法,參以經旨,略陳管見。

一、頭部調攝樞要
百會爲督脈要穴,乃"三陽五會"之所。張介賓【類經】註:"百會爲諸陽之會。"輕按此穴可升提清陽,佐以天柱(足太陽經穴),尤善調暢頭部氣血。耳穴取腎上腺、下耳根,實暗合"耳者宗脈之所聚"(【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之理。然手法當遵"緩摩爲補"(【聖濟總錄】)之則,頻率以90-120次/分爲宜,過則耗氣,不及則效微。

二、手部經脈疏導
太淵爲脈會,合谷屬陽明多氣多血之經,【針灸大成】謂其"主陽氣不足"。曲池、陽池分屬手足少陽,三焦氣機得調,則升降有序。掐揉勞宮(心包滎穴)、中沖(井穴),乃取"滎主身熱,井主心下滿"(【難經·六十八難】)之義。然需注意,肝脾反射區之按揉,當與足三里(足陽明合穴)相呼應,此即【黃帝內經】"陽明虛則宗筋縱"之應對法。

三、足部三陰調補
太溪(腎經原穴)配三陰交,乃肝腎同調之要法。湧泉爲腎經井穴,吳崑【針方六集】稱其"治厥逆之疾",擦之令熱,正合"少火生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之旨。足部反射區之推按,當以膀胱-腎-輸尿管爲序,暗合"潔淨府"(【素問·湯液醪醴論】)之祛濁生新法。

四、生活調攝補遺
【老老恆言】云:"養靜爲攝生首務。"患者除遵所述戒酒煙、適鍛鍊外,尤當注重子午覺養陰,辰時(7-9時)進食以旺脾胃。另可佐以黃芪粥(【食醫心鑒】),取"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之義。

要之,此套手法融匯了"經絡所過,主治所及"與反射區理論,然須謹記:【醫學源流論】有言"治病必求其本",不明病因者仍當儘速就醫。所列諸穴雖爲輔助之法,然配伍得宜,亦可達"疏其血氣,令其調達"(【素問·至真要大論】)之效。

(按:文中時辰配穴法可參考【子午流注針經】,具體實施尚需辨證施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