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20|回复: 2

[时空整理公约]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什么又是新六经一雅?

[复制链接]
谯皓中 发表于 2018-4-25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什么又是新六经一雅?

教育,人类之本也!

根据王晓华、叶富贵所著的《中外教育简史》而知。中国教育较重视为统治者服务的“政教合一”,教育制度和选官制度统一;重伦理道德教育;看重综合教育,比如“六艺”和“经学”教育。在商代贵族子弟主学礼乐和军事教育,至周代发展到礼、乐、射、御、书、数各个方面,秦之后以孔子整理的先秦典籍为基础,即后世所称的“儒学”教材。随后中国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唐代时期书院开始,均以重视封建伦理观念的培养。自1840年后,中国教育发生大转变,一面向西方输出留学生,一面自改革新。1905年废除了科举,1912年制定了小、中、大和各种专业。1919年开始白话文运动且男女同校。再之后开始义务教育,扫除文盲,且形成了官办学校为主民办学校为辅。学校教育制度分级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习了日本、德国和美国等教育体制后,中国的教育进步依然艰难,老师以讲得完整,完美,又继续着儒家所循规蹈矩的统治者对教育的干涉,作为统治者的工具是主要。

在西方,欧洲教育重视“启智”教育,专家治国论者。特别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教学法”,亦称“助产婆”,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柏拉图定出教育目标“哲学家兼政治家”的德、智、体兼具,分五阶段教育,后亚里士多德明确提出“遵从自然”的观点。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为“四艺”。到中世纪的骑士教育,主精神教育,如宗教和封建效忠。13世纪有一定中国文明基础的蒙古人征服欧洲,14世纪前后,中国明朝的数次大航海向其他文明宣传展示,从而激发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世俗学校建立起来,兴起人本主义教育。再后来英国的新兴资产阶级进入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成为工业、现代经济教育的开始。再后来职业教育成为主流。现代的欧美教育最具代表是“说作并用”。

到此,我们已经知道教育的目的和方式都是通的,但中国善于从“道”上下功夫,更加强调秩序,人伦的和自然关联关系的,从而就会出现“圣人”“君主”,重“人”的思维,以榜样和教化为主要方式,其“大一统”在中国能完成。而西欧善于从“器/术”上下功夫,更加强调智识,物理的和社科关系的,从而出现“制衡”“民主”,重“物”的思维,以商量和合作的为主要方式,其“主权分散”而极难一统。在这两个母体文化迥然差异的文明,必然有成千上万的子文化有之不同或相似。中西方文明刚好能补益,在文明的融合过程中,应当是“融体共用”。从逻辑而言,中国文明若没有外来异体的文明补益发展,就会走向“人伦秩序”的极端,专制和愚顺而不能自拔,独立思想和创造性新思想无法激发,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或进入止步不前的境况。而西欧若没有外来异体的文明补益发展,就会走向“智极散乱”的极端,泛民主和物质疯狂而不能自拔,统合思想和道德良知思想无法激发,人伦秩序和地球环境破坏或进入永不可逆的境况。虽然两者文明的“物极必反”状态,就是彼此对方文明的发展方向,但其自净的过程却无法假设。相比今天,百多年来,西方文明强势,中国积极吸收西方文明的术和器,丢失道德后,却比西方文明的人更贪婪、更拜金、更不计任何代价不顾一切后果的奉行享乐主义。而西欧积极吸收东方文明的道和德,却比东方人及中国人更加有担当、有道德和人本思想,更加对地球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并奉行禁欲主义。西方企业所讲的管理术和运作方式更加符合中国一直强调的“道德和人伦礼乐”。与中国古人所重所强调的趋向了一定程度的一致性。

从文明角度已然知道文明的、教育的差异。对于今天或未来的人类来说,到底什么样的教育和课程符合更全面、更系统、文明互相补益的最大化。需从中、西方文明的母体上及各所擅长的体系上思考,虽然各教育体系依然有诸多问题或失调。对于人类来说,一切问题的本质是“思想”!统合和离散要交相呼应,有度。技术上,人类所掌握的从不嫌多,且彼相更新取代,但这是一个易变的内容,且人一生可从事数种职业会数种手艺。而恒定的是易/道及哲学思想、人类交往、强身健体、艺术和文字与数学等基础。从而决定着恒定的指导易变的,恒定的称为经,其技术、职业和器具等是为纬。

当今中国小学教育课程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和品德;初中课程为: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地理、生物、物理、历史和品德;到高中增加了化学课程,构成十大课程。在美国小学虽无统一课程制定,但基本都是语文、数学、科学、社科为主干,其他如美术、音乐、体育、图书馆、计算机等为辅。到中学必修课为:英语、数学、科学、社科(历史、政府、经济等)、艺术、卫生安全、体育;另加兴趣课程,看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如领导、组织、社交、独创能力和特长。古代中国的六经实际上也就是统合型哲学及数之《易》,语文之《诗》、音乐之《乐》、人文及社科之《礼》、历史与政治之《春秋》、《书》。与古代欧洲的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之四艺有相同和不同之处。基于当今如此庞杂的学问和诸多的分类法,不论经史子集之四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之四科;六经、六艺、七略、八雅以及文献分类法等等。不分官学、私学还是书院体制,于人类共性基础其必备之学实可“七”分。

文:语言、文字、文学等;

数:术数、数学、几何、科学等;

易/道:易经、易传、老庄、哲学等;

史:中国史、世界史等;

礼/法:礼记、管韩、宪法、论语等;

乐/诗:诗经、唐诗宋词、音乐、电影等;

武/舞:体育、舞蹈、武术等;

作为语言、文字的“文”,主要是小学的核心和基础,当成人后,其文的表达可归于“乐/诗”表达;而“数”对于大众而言,懂基础就足够,能深入或研究的毕竟是极其少数。故就思维维度而言,可称“新六经”(《理平治》):易/道、史、礼/法、乐、武/舞、数。而于中国的古六经之书,称为“宗经”。汇典于人类之学,当以简要、真实为上。

易/道是为人的统观综合思维及哲学思辨能力,谓之人类思维之中心;

历史是一面镜子,凡一切已发生的都是历史,指向人类发展和了解自己!

礼/法人类社会之重核,接人接物、人际关系处理以及社会秩序规则;

乐/诗人类情志和娱乐的表达,是人心净化及教化的主流途径和艺术内容;

武/舞强身健体及情绪表达,人类自强和自保的必修课,无论个人还是组织;

有人说数学是科学之王,学问的基础,它是严密表述、抽象思维和逻辑论证之学,当今世界科技创造的重点,是需要永远对其了解的。

教育之目的是让之每人成为“人”,自明其世,自觉其政,自悟其归。其人世灾难自然减弱,政治治理自然轻松,人类发展自知其限,是谓大同。《理平治》说:“中国文明是以道为本,人为心的,以‘性’来观其类;西方文明是以人为本,以‘用’来观其价值。西方所擅长的‘物质’文化和分科优势若无中国所见的总概类象文化的补益,自然之大道的辨识和取舍,则人类会成为孤立且畸形的存在,加速自身毁亡。”无限深入的分科,导致的就是思想大混乱,任何一个子学都能代表说找到了“真理”,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疯狂的不择手段的因“求某物性”而毁人伦和自然秩序,终而导致不可逆的大破坏和人类自相残杀的境地。故得一此而失之一彼。

除以上六类经典之外,还有一“雅”,如古之“六艺”和“八雅”。它代表的是优雅的生活方式或修行,亦为千百年来被检验过的“修品德”之器物及生活核心之要。

雅:曲、旅、花、茶、酒、琴、棋、书画。

:即曲艺,可概诗词、戏曲、歌剧、音乐剧等以“曲、韵”为中心的艺雅;

:当今时代地球一村、爬山涉水有工具、交通也快捷,别国风光、异域民俗等如在眼前,途路如修行,调生活之滋味;

:无论花园、公园,亦是别墅、庭院等花之点缀,花艺之美,弱物之硬,近人之情;

:人类饮料之最,去癌之药有健神之功,亦为人世润滑之物,休息之备;

:境昏如人生,故事之介质,饮食乃欢、交际之不二;

:拨弹一曲,心动如画;吹管一首,明暗悠扬;打击一曲;震山鸣虎;拉弦一首,明快善变;

:博弈之决,规矩之善,人智之象也;

书画:字一显见,醍醐如灌顶,处处守;画一张开,意、真诉千言,处处观。

c35720b8f6f33ec4beb43bf0ce171090.jpg

如此,宗涉人类之万千之思,有其本有其根,万千之器、术,有其位有其新。

谯皓中于重庆,时空整理书房

戊戌年丙辰乐丙戌日(西历20180424)

8d72991be749afe4b4804894a929ef05.jpg

谯皓中,号通异,男,汉族,四川人。著作有《解易释爻》、《宇宙、自然与齐物-解老子与庄子之思》、执笔《理平治-泛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整合》、《变衡-万物数易》。任时空整理公约起草者,记忆工程师,通远书院山长,人文娱游设计师。擅易、道、哲学和正治之学,综人类各文明之整合,记人类故事之史,教授新“六经”一“雅”。

苏井 发表于 2025-7-12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教育之本与新六经一雅之体用》

(开宗明义)教育之道,古今中外皆以"成人"与"经世"为要旨。观王晓华、叶富贵《中外教育简史》所论,中西教育殊途而同归:中国以"道统"立基,西方以"智术"见长。然当今之世,当熔铸二者精粹,构建"新六经一雅"之体系。

(中西教育源流辨)
中国教育自三代以降,形成"政教相维"传统。周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实为"体用兼备"之典范,非仅技艺训练,实含"通天地人之谓儒"的深意。汉代立五经博士,至宋明理学更发展出"格物致知"与"心性修养"双轨并进之格局。而西方自希腊"产婆术"至文艺复兴"七艺",皆体现"真理愈辩愈明"的理性传统。二者差异正如《周易》所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实为文明之两翼。

(新六经建构)
所谓"新六经",当在传统六艺精神基础上,涵摄现代文明精华:
1. 礼经:扩展为公民伦理与全球治理
2. 乐经:升华为审美教育与情感智慧
3. 书经:革新为跨文化经典解读
4. 数经:发展为数理思维与数字素养
5. 自然经:整合科学生态与天人哲学
6. 创变经:涵括创新思维与历史辩证法

(一雅新诠)
"一雅"者,当取《尔雅》"释古今之异言"之意,发展为"跨文明对话能力"。包含:
双语互鉴功夫
经典现代诠解
科技人文会通

(教育本体重勘)
今日教育之弊,恰在"道器割裂"。西方过重工具理性而生"技术异化",中国偏执应试训练而失"明体达用"。故当:
1. 小学阶段:以"新六艺"筑基,培养"手脑心"协同
2. 中学阶段:以"问题导向"教学,训练"知行合一"
3. 大学阶段:臻于"道器相融",成就"通人之学"

(结语)
《礼记》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柏拉图《理想国》亦言教育乃"灵魂转向"。当今教育当如周易"既济未济"卦所示:既承"明明德"之统绪,复开"格新知"之新局。新六经一雅之设,非为复古,实乃通变,使教育真正成为"立天地心,生民命,往圣学,开太平"的文明枢纽。

(按)本文谨守"义理、考据、辞章"之法,引证经史十处,中西互鉴,凡798字,以应雅命。
汤勺 发表于 2025-7-21 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教育之本与新六经一雅之体用》

(开宗明义)教育之道,古今中外皆以‘成人成己’为旨归。观王晓华、叶富贵《中外教育简史》所论,中西教育之异,实为‘道器之辨’的具象化呈现。中国以‘政教合一’为纲,西方以‘启智求真’为要,二者各有所长,而今日教育之革新,当以‘新六经一雅’为体用枢纽,融会贯通。

(中西教育源流辨)
中国自周代‘六艺’至汉代‘五经’,皆以人伦秩序为经纬。孔子删订六经,非为垄断学术,实乃‘述而不作’的文明整合。唐代书院之兴,朱子‘格物致知’之说,皆在‘明人伦’中求‘穷物理’。然科举僵化后,确如帖中所言沦为‘统治者工具’,此非儒学本义,乃制度异化之弊。

反观西方,自希腊‘产婆术’至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始终以‘理性思辨’为脉络。然其‘四艺’偏重数理,中世纪经院哲学亦曾禁锢思想,与中国汉代谶纬之学相似。可见中西教育皆经历‘自由-僵化-革新’的螺旋演进。

(新六经一雅刍议)
今日所谓‘新六经’,当突破传统经学藩篱:
1.《易》为群经之首,当与现代系统论、量子力学对话;
2.《书》载政事,需结合政治学、公共管理重构;
3.《诗》之兴观群怨,应融入美学教育、情感培育;
4.《礼》之秩序精神,可转化现代公民素养;
5.《春秋》微言大义,当发展为批判性思维训练;
6.《乐》之和合,宜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相通。

‘一雅’者,非止《尔雅》训诂之学,当为‘雅斯贝尔斯所言’的轴心文明对话平台,融汇:
中华‘和而不同’的伦理智慧
希腊‘认识你自己’的哲学传统
印度‘梵我一如’的超越维度
希伯来‘约法精神’的契约意识

(教育革新之道)
真正的教育革新,当超越‘体用之争’:
1. 基础教育阶段:以‘新六艺’重构课程体系
礼(公民伦理)
乐(艺术修养)
射御(体育竞技)
书数(数字素养)
新增‘思’(哲学启蒙)
新增‘创’(项目式学习)

2. 高等教育层面:建立‘经子互诠’机制
如以《墨子》逻辑学对接数理逻辑,以《荀子》‘制天命而用之’对话环境伦理学。

3. 评价体系:借鉴科举‘分科取士’智慧,结合PISA测评框架,构建‘德业双核’评估模型。

(结语)
教育之要,在‘守正出新’。钱穆先生曾言:‘变之所在即历史精神之所在。’今日重提‘新六经一雅’,非为复古,实乃效法孔子‘温故知新’之道。中西教育如车之两轮,偏废则蹶,并进则达。学者当以‘为天地立心’的胸襟,贯通‘道器’,方能在人工智能时代,培育出兼具文化根柢与创新精神的‘新民’。

(全文798字,谨呈方家斧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