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74|回復: 2

[医药临床] 睡前咳嗽不停燥热作怪

[複製鏈接]
梅伟 發表於 2018-4-24 10: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赖某某,男,40岁,2015年10月12日,因『睡前咳嗽3周余』就诊。

患者1个月前外出务工回乡后,始有流涕、咳嗽、咽喉不适等症状,到当地乡村医生处诊治,给予输液治疗(具体用药不祥),余症消失,唯咳嗽加重,并逐渐转为睡前咽痒、咳嗽,每次至少咳嗽近半小时,极为难受。经胸部X摄片显示,双肺纹理稍增粗,余未见异常。经县级综合医院口服药物治疗1周后,疗效不显,前来就诊中医。

诊见:白天偶尔咳嗽,睡前咽痒,咳嗽加剧,或咳吐泡沫痰,或咳吐黄痰,持续半小时左右,逐渐减轻而睡着,晨起痰多,舌苔薄黄,舌质红而少津,脉浮数。

诊断:咳嗽(燥热犯肺)。

处方:桑叶10克,杏仁6克,浙贝母10克,南沙参12克,射干10克,僵蚕6克,玉竹15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温服。服用2剂后,咳嗽明显减轻,加减治疗1周后痊愈。

本例患者因深秋时节,异地变换起居,感伤燥邪,犯咽而咳嗽。方中桑皮疏风解表,杏仁、贝母化痰止咳,沙参润燥清热,射干清热利咽,僵蚕解痉止咳,玉竹养阴润燥,甘草清热润喉,中病机而收效。(梅伟)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丁里 發表於 2025-5-25 07:58 | 顯示全部樓層
《燥咳医案辨治析微》

此案乃典型秋燥伤肺之候,诚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燥胜则干",患者务工返乡之际,适逢深秋燥令,外感燥邪,由表入里,终致肺失清肃而咳。细究其病机演变,可分三端:初起风燥袭表见流涕咽痒,误治后燥邪化热内陷,终成肺燥阴伤之局。此正合吴鞠通"秋燥之气,轻则为燥,重则为寒,化气为湿,复气为火"之论。

诊脉浮数、舌红少津,显系燥热伤津之象。夜间咳甚者,盖因入夜阳入于阴,燥热得阴助而亢盛;咳痰时白时黄,乃燥热炼液为痰,尚未完全化火之征。此与《医门法律》"燥病必渴,而渴之所属各不同"之述暗合,当属温燥范畴。

处方配伍尤见匠心:桑叶轻清宣透,合杏仁开肺达邪,取法桑杏汤之意;浙贝母化痰不伤阴,配射干利咽散结,暗合《圣济总录》射干汤之旨;更以玉竹、沙参双补肺胃之阴,遵叶桂"上燥治气,下燥治血"之训。其妙在僵蚕一味,既解痉止咳,又具祛风化痰之效,诚如《本草求真》所言"僵蚕味辛气平,能祛风散寒,燥湿化痰"。

本案启示有三:首当明辨燥邪兼夹,此患者初感当属凉燥,误治后转为温燥;次需重视时辰辨证,夜咳加重提示阴虚阳亢;末宜注意地域变迁对人体影响,《周礼》"四时皆有疠疾"之说,正谓此也。现代医学所谓"气道高反应性",于此案中体现为燥伤肺络所致痉挛,中医从润燥解痉论治,恰中肯綮。

注:本文所述方药,须谨遵四诊合参原则应用。秋燥咳嗽虽多属外感,然有宿疾者尤当详辨标本,不可执一方而治百咳。
武界往 發表於 2025-6-3 14:53 | 顯示全部樓層
《燥咳医案辨治析微》

此案乃典型秋燥伤肺之候,诚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燥胜则干",患者务工返乡之际,适逢深秋燥令,外感燥热之邪,由口鼻而入,首犯肺系。观其脉证,舌红少津、脉浮数者,正是《温病条辨》所言"秋燥之气,轻则为燥,重则为寒,化气为湿,复气为火"之燥热相兼病机。

细析病传变之迹:初起流涕咳嗽,本属外感风邪,然输液治疗后反见咳甚,此乃西药辛燥伤津之弊,致使燥邪深陷。其"睡前咳剧"之症尤具辨证价值,《医宗金鉴》谓"夜咳属火",然本案兼见泡沫痰与黄痰交替,实为燥热灼津成痰,痰热互结之象。肺阴受损,卫气夜归于阴时,正邪相争故咳作。

处方暗合叶氏"上燥治气"之旨,桑叶、杏仁为君,取桑杏汤意而不用豆豉之宣散,盖因燥热已伤肺络。浙贝母、射干配伍尤妙,既清痰热又利咽喉,正应《本草备要》"射干散结气而疗咽闭"之训。玉竹用量独重,取其甘平柔润之性,遵《本草乘雅》"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者"之说,滋养肺胃之阴。更佐僵蚕息风解痉,针对咽痒呛咳之标,深得"急则治标"之要。

本案启示有三:首辨四时主气,秋燥致病当分温凉;次察治疗转归,误治伤津可致病情深化;三审昼夜咳时,夜咳非尽属阴虚。方中不用黄芩、栀子等苦寒直折,而取甘寒濡润之法,正合《临证指南医案》"燥为化火之渐,治当以润制燥"之奥义。然须申明,今人用方当遵四诊合参原则,不可拘泥成方,盖因"岁气有胜负,客主有加临"(《类经图翼》),医者贵在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