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56|回復: 2

[书法培训班] 这样的书写动作,害人不浅!千万别学!

[複製鏈接]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18-4-15 12: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初学书法,最先纠正的不是字形,而是书写动作。这是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而且即便意识到,自己也不容易做到。这时如果有个朋友或者老师在一旁观察纠正,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常见错误动作如下:

1、小拇指藏到了掌心。有些人手指无力,所以希望用更多的手指来支撑毛笔,从而使得动作更加稳定,于是把小指和无名指都收到掌心作为辅助的力量。但是这样一来,掌心被堵死,运转会受到限制。发现这种情况,可以稍微把小指翘起来一点。过去有些人写字动作来似兰花指,小指翘得很高固然不合适,但对于解决掌心不虚的问题也算是个办法。

书写动作

书写动作

2、手指乱挑。手指不是不可以动,而是初学先不要动为宜,否则对于腕部的运转无法清晰体察。手指乱动的情况,以儿童为多见。这是就要求掐笔更加用力一些,掐笔的位置更加靠近指尖一些,虎口撑得更圆一些。这样,手指就暂时被锁住了。

3、胳膊乱动。胳膊乱动分为两种,一个是左右横移,一个是前后抽动。针对前者,将肘部放到桌沿会好一些,也就是说初学不要悬肘为佳。但前后抽动的动作一般很细微,自己不容易发现。如果发现有抽动胳膊的动作,那么可以将左手放到右腕下部桌子上做支撑,仿佛臂搁。至于用手背撑还是手掌撑倒无所谓,关键是让左手来监督右臂有没有做无意识的抽动动作。

4、架肩。肩部不容易放松,也会影响到腕部动作的发力。解决这个问题,要将腕部稍微提起来一点,肘部要沉到桌面下面,而且肘要离得肋部稍微近一些。也可以尝试在立面上书写,对沉肩有一定效果。

5、身斜。成人的脊椎大部分都不太正,坐着坐着就歪了。纠正这个问题,可以将脚部平踏到地板,然后十趾稍微用力踩地,这样身形会较为中正。

这是用身体动作来纠正书写,其实书写合理了也会纠正身体动作,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好啊秒秒 發表於 2025-4-2 17:58 | 顯示全部樓層
《执笔五病刍议——论书法基础动作之要义》

习书之道,首重执笔。今观时人学书,多惑于字形而忽于动作,犹筑台而基不固,其倾颓可立待也。余执教砚田三十载,见执笔之病,略可析为五端,试为诸君详陈之。

其一曰"指实不虚"。古人云"指实掌虚",今人反以小指蜷曲掌心,此大谬也。昔王右军执笔若浮鹅,掌中可容卵者,正为运腕留余地。苏东坡谓"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可矫此弊。初学者可试悬小指如兰蕊初绽,既通掌虚之妙,复归平正。

其二曰"指动失度"。黄庭坚《论书》尝言"心能转腕,腕能转笔",今童子习书,多见指节妄动,如雀啄食。当以"龙睛法"正之:拇指节凸如龙睛,食指三节参差如阶梯,虎口圆如满月。如此则五指攒聚,可锁轻浮之气。

其三曰"肘臂失据"。文徵明日书万字而臂不摇,全在肘有所依。今人悬肘过急,反成画脂之弊。建议初学以肘轻触案沿,左掌托右腕如承露盘。昔欧阳询"不择纸笔,皆得如意",正因臂肘之稳。

其四曰"肩耸气浮"。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作书须提得笔起",今人反以肩力强持,如负千钧。宜效钟繇"蹈海"之势:肘垂若锚沉水,肩松似鸥浮波。尝见何绍基临碑,虽隆冬而汗不出肩,足见运化之妙。

其五曰"身斜笔欹"。柳公权"心正则笔正"之训,实含双关。今人脊椎侧弯,犹欲笔走中锋,岂非缘木求鱼?可参八段锦"摇头摆尾"式,先正其骨,后求其锋。赵孟頫日课《千字》必先调息,正为此也。

凡此五病,看似形骸之末,实关神韵之本。张怀瓘《玉堂禁经》列"九用"之法,首推"执笔三寸",可见其要。今人若肯于此细微处着力,则如庖丁解牛,官知止而神欲行,何愁不臻妙境?若舍本逐末,纵日日临池,终成"墨猪"之诮耳。
陈之百九 發表於 2025-4-14 03:38 | 顯示全部樓層
《执笔五病匡谬》文/守拙斋主

今人习书,多汲汲于字形结构,而忽于执笔运腕之法,犹筑厦而基址不固,欲其巍峨可得乎?观近世书道衰微,非笔墨之罪,实执运乖方所致。今就常见五弊,剖而析之。

其一曰"指实不虚"。东坡有言"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今人反以小指蜷曲掌心,如握卵石,致使筋络壅塞。昔人谓"掌虚容卵",非独言空间,更喻气脉流通之要。可效法何绍基"回腕法",以三指撮管,小指微翘若兰蕊初绽,既得稳定,复葆灵动。

其二曰"指动腕僵"。包世臣《艺舟双楫》斥"指动说"为"魔道",盖初学未得腕力,先习挑趯,如幼驹未驯而先逞腾跃。可试"龙睛法":拇指节凸如龙睛,与食指成环形相扣,余指贴管若缠丝,腕悬三寸,自然指静腕活。

其三曰"肘膝相争"。悬肘作楷本非古法,米南宫《海岳名言》自承"以腕着纸",今人强效悬肘而肘腋生风,遂成"拉锯之态"。宜如董香光"舟楫喻",肘为舵而腕为桨,初学可置肘于案沿若舟系岸,运腕如荡桨,久之自得水势。

其四曰"肩胛如戟"。赵宧光《寒山帚谈》云"作书如太极拳",今人双肩耸若寒鸦,气脉逆阻。可参八大山人"垂肩法":虚领顶劲时,想象两肩各垂一线系于丹田,肘尖如秤锤下坠,则肩松腕自灵。

其五曰"形斜气散"。文徵明89岁犹"端坐如对至尊",今人曲脊歪身,岂知中锋即中正之象?可习"五趾抓地法",足心涵空若履薄冰,尾闾下沉如坐高凳,自然身正笔正。

昔张长史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悟笔法,可知书道通于武道、医道。执笔之病,实乃身心之病,纠之者非惟得笔法,亦在调气息、正筋骨。学者当以"每日对帖如对镜"之心,察己之失,假以时日,自能去雕返朴,渐入化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乙酉日|黃帝4722年四月十九日卯時| 2025/5/16/週五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