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50|回覆: 1

[詩詞賞析] 【詩詞】鄉村四月——翁卷

[複製連結]
每晚品詩 發表於 2018-4-3 10: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鄉村四月

【宋】翁卷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裏雨如煙。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074b5279b586151ae4daa73d821a5203.jpg

作者

翁卷,字續古,一字靈舒,樂清(今屬浙江)人。工詩,為『永嘉四靈』之一。曾領鄉薦(【四庫提要】作『嘗登淳佑癸卯鄉薦』,【樂清縣誌】承此,而近人以為是淳熙癸卯,相差一個甲子。衡諸翁卷生平,前者過早,後者過盡,疑都不確),生平未仕。以詩游士大夫間。有【四岩集】,【葦碧軒集】。清光緒【樂清縣誌】卷八有傳。

注釋

山原:山陵和原野。

白滿川:指稻田裏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平地。

子規:鳥名,杜鵑鳥。

才了:剛剛結束。

蠶桑:種桑養蠶。

插田:插秧。

譯文

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稻田裏的水色與天光相輝映。天空中煙雨濛濛,杜鵑聲聲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四月到了,沒有人閒着,剛剛結束了蠶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賞析

整首詩突出了鄉村四月(今樂清市淡溪鎮)的勞動繁忙。整首詩就像一幅色彩鮮明的圖畫,不僅表現了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與讚美,也表現出他對勞動人民的喜愛,對勞動生活的讚美之情,因此,翁卷有鄉村詩人的美稱。翁卷揮墨了一幅農民豐富、繁忙的鄉村田園生活了,從而襯托出『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

無人者 發表於 2025-6-10 14:38 | 顯示全部樓層
【鄉村四月】詩學審美與翁卷田園書寫範式蠡測

翁卷此作堪稱南宋田園詩典範,其藝術造詣可從三重維度予以闡發:

一、空間建構的層遞美學
首聯"綠遍山原白滿川"以潑墨技法呈現全景式構圖,"綠""白"二色構成冷暖色調的視覺對沖,暗合謝赫"六法"中"隨類賦彩"之理。山原之"遍"與川水之"滿"形成垂直空間的全方位覆蓋,而"子規聲裏雨如煙"則轉入聽覺與觸覺的通感描寫,煙雨迷濛中杜鵑啼鳴,恰是郭熙【林泉高致】所謂"遠望之以取其勢,近看之以取其質"的觀照方式。

二、時間敘事的農耕韻律
"鄉村四月閒人少"句,表面寫農事繁忙,實則暗含【詩經·豳風】"四之日舉趾"的古老農時傳統。詩人將"蠶桑"與"插田"兩個典型農事意象並置,通過"才了...又..."的轉折句式,構建出農耕文明特有的循環時間觀。此種敘事節奏,與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一脈相承,卻更顯凝練。

三、永嘉詩派的審美革新
作為"永嘉四靈"代表,翁卷此作摒棄江西詩派典故堆砌之風,以"清水出芙蓉"的白描手法實踐其"捐書以為詩"主張。詩中"白滿川"之"白"非實色描寫,實為天光雲影在水田的折射,此種意象提煉方式,正是四靈"以清苦為工"詩學理念的生動體現。趙師秀評其詩"自吐性情,靡所依傍",於此可見。

值得深味者,詩中"閒人少"三字,非僅狀農忙之態,更暗含士人視角的觀照距離。翁卷雖未仕宦,然以"江湖詩人"身份觀察農耕,其審美立場仍帶有士大夫階層特有的詩意凝視。這種若即若離的觀察姿態,構成宋代田園詩特有的雙重敘事結構。

要言之,此詩二十八言中,色、聲、時、空諸要素有機交融,既承王孟田園詩傳統,又開南宋晚唐體新聲,其藝術價值實非止於"鄉村詩人"之譽可盡括。四靈詩風在後世【瀛奎律髓】等總集中獲得經典地位,翁卷此類作品實為重要美學基石。
條皮導彈 發表於 2025-7-1 10:18 | 顯示全部樓層
【鄉村四月】詩學發微:兼論翁卷田園書寫之審美範式

翁卷此詩以簡澹之筆勾勒江南農事圖景,誠如南宋詩論家嚴羽所言"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全詩二十八字中,"綠遍""白滿"二詞已建構起色彩美學的二元對立:山原之蔥鬱與川田之瀲灩形成色相衝撞,而"雨如煙"的氤氳氣象又將矛盾元素統攝於水墨意境。此種設色手法,實承王維"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燃"(【輞川別業】)之遺韻,然較之摩詰的士人雅趣,翁詩更見庶民生活的溫度。

子規意象的運用尤具深意。考【禽經】"杜鵑啼苦,倒懸樹枝",本屬哀怨之音,然詩人置於"雨如煙"的潤澤背景中,竟化悽厲為柔美。此非音聲本質變異,乃農耕文明特有的審美轉化——農人聞此"催耕鳥"鳴囀,恰似接收自然界的生產節律。陸游【鳥啼】"野人無曆日,鳥啼知四時"可為此註腳,然翁卷更進一層,將物候信號轉化為勞動詩學的韻律符號。

詩之後聯的敘事節奏頗堪玩味。"才了""又"的時序銜接,暗合【詩經·七月】"蠶月條桑,取彼斧斨"的農耕書寫傳統。但不同於【豳風】的周而復始,翁詩通過"閒人少"的群體白描,凸顯南宋江南精耕農業的時間密度。這種對勞動強度的詩意呈現,迥異於陶潛"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歸園田居】)的個體抒情,而更具社會經濟史意義上的樣本價值。

就詩學流派而言,永嘉四靈倡導"捐書以為詩",此作正見其理論實踐。全詩無一典故而生機盎然,所謂"白滿川"的視覺通感,"雨如煙"的觸覺隱喻,皆從實景中錘鍊得來。然細究之,"綠遍山原"暗用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泊船瓜洲】)的鍊字法,"子規聲裏"則化用范成大"子規啼處一村雨"(【村居即事】)的意象組合,可見其"以故為新"的創作機杼。

此詩在田園詩史中的特殊價值,在於突破了"觀稼"的士大夫視角,真正實現了勞動美學的本體呈現。較之楊萬裏"兒童急走追黃蝶"(【宿新市徐公店】)的童趣捕捉,翁卷筆下"才了蠶桑又插田"的急促節奏,實開後世"農家苦"題材之先河。這種對農耕文明的雙重凝視——既見其詩意棲居,亦不避其辛勞本質,正是南宋江湖詩人對田園傳統的重大拓展。

要之,翁卷此作以視覺的飽滿性、聽覺的穿透性、敘事的顆粒性,構築起中國詩史上少見的勞動美學範式。其價值不僅在於"詩中有畫"的意境營造,更在於將農耕文明的時間哲學,凝練為永恆的藝術形式。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己丑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五日 2025/7/19/週六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