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38|回覆: 2

[書法培訓班] 筆法『4病』,如何治?

[複製連結]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3-2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筆法的運筆,在發展演變的過程中,以技法達道通理表情的妙用,構成了一系列的法則、法度和方法,成為表現書法藝術性的主要因素。運筆的弊病,也稱病筆、敗筆,既有各種字體共有的,也有某一字體特有的。字體特有的病筆如楷書的牛頭、鼠尾,草書的繚繞、歪倒等。各種字體共有的病筆如偏枯、板滯、浮薄、俗濁等。現把各種字體共有的通病概述如下。

1、偏枯,得治

運筆的偏枯,即用兩種字體的筆法,寫成一個字。『真草合成一字,謂之偏枯。』偏枯當然也包括真隸合成一字,隸篆、隸草合成一字等混雜寫法。運筆的法度是區別字體藝術特性的準繩,不能有毫釐之失,『若豪(毫)厘不察,則胡越殊風者焉。』因而,絕對不允許運筆偏枯,寫成雜體俗字,反以為是書藝創新。運筆偏枯的弊病,近代以來更加嚴重,主要是由於『欲變而不知變』,不理解『每作一字,即須作數種意況』的意旨,以致把意、法混淆了。這當然也與訛傳誤導以及標新立異等有關。

2、板滯,常見通病

由於運筆的基本要求,是把筆畫寫活,所以歷代書家都把運筆的板滯,視為一大弊病。『書忌板滯,畫忌板結。』唐太宗論筆法也說:『勿令有死點死畫,方盡書之道也。』時至清代,人們對筆法更加隔閡,加上社會政治原因,遂形成了死板凝滯的『館閣體』。但是,在反『館閣體』的人士中,崇尚法帖的書家.未能擺脫板滯的弊病;尊碑的書家,因為『古今阻絕,無所質問』,竟用禿筆描摹篆書,用羊毫筆塗畫隸書,也把筆畫描畫得板滯不堪。至於板滯的表現,有如枯木、死蛇、破笛等形態。枯木形病筆,是運筆直鋒牽裹所致,即所謂『豎筆直鋒則乾枯而露骨』。死蛇形病筆,是運筆生拖硬拉,缺乏虛實導頓的緣故。破貧形病筆,是信筆抹畫造成的,多見於隸書和魏碑字幅。

3、浮薄,沒力

運筆的浮薄也是一大弊病。運筆要求遒勁有力、萬毫齊力、力透紙背、『人木三分』,把筆畫寫成『鐵畫銀鈎』,以表現書法藝術的生命力。運筆浮薄的毛病,古人多半是因為運筆方法不當,而今人明顯是缺少臨習功夫。一些『書法家』,運筆不僅橫勒不能緊越澀進,豎努不能搖曳戰行,而且連橫平豎直都做不到,就必然會把筆畫寫得浮薄曲枯,如同敗蔓;或者用鋒遣毫,鋪裹無度,運行失節,把筆畫寫得形似爛繩;或者指腕不能運轉,筆臥紙上,把筆畫寫得好像麵條等.書法是『書而有法』的藝術,過不了運筆法這一大關,就不能跨進書法藝苑的大門。

4、俗濁,不高雅

書法是高雅而奇特的藝術,最忌俗濁不雅。運筆雖有多種弊病,而最可惡的是俗濁狀態。俗有庸、粗、野、鄙等形態,而矯揉造作的鄙俗最可厭。濁有混、污、昏、拙等形狀,而觸筆、漲墨的污濁更可惡。由此可見,學書要想除掉俗濁的弊病,只有堅持『書而有法』的原則,以畫沙、印泥的運筆,把筆畫寫得遒勁健美,『明利媚好』,才能脫俗去濁,進人高雅而清新的藝術境界。

總之,由於書法的技藝性特別強,而誤導錯學的弊病特別多,所以必須澄清是非,提高認識,才能順利學習,以期得法成家,為促進書法藝術復興繁榮作貢獻。

丨 看 完 了 記 得 轉 發 給 朋 友 哦 丨

馮另充 發表於 2025-7-13 14: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筆法四病及其匡正之道】

筆法之弊,古稱"四病",實為書道之大患。今就偏枯、板滯、浮薄、俗濁四症,析其病理而擬其方劑,以就正於方家。

一曰偏枯之病,乃字體雜交之症。【書譜】有云:"真草兼施,猶雜珉玉",此病源於書者未明"體勢自殊"之理。匡正之道,當以【說文解字】為本,深研八體分野。如習楷則當盡滌隸意,作草須絕去真書牽掣。孫過庭謂"一點成一字之規",正是強調筆法純粹性。建議取【石鼓文】悟篆籀筆意,臨【蘭亭序】得真行法度,使諸體各守其疆。

二曰板滯之疾,實為氣脈壅塞之候。李嗣真【書後品】斥為"狀如算子",米南宮更譏為"排字"。此病治法有三:首重"屋漏痕"自然之趣,次求"折釵股"圓活之態,終得"錐畫沙"澀進之勢。可參懷素【自敘帖】連綿之氣,習黃庭堅【松風閣】戰行之法。尤須注意"三過折筆",使鋒杪在運動中自然調適,切忌描頭畫角。

三曰浮薄之症,實乃骨力不充之象。顏魯公【述張長史筆法】云:"力謂骨體",此病多因使轉失度所致。當以"印印泥"之法立其骨,以"孤蓬自振"之意壯其勢。具體可習【張遷碑】方筆沉着,臨【祭侄稿】殺鋒入紙。執筆須合"五指齊力"古法,運腕當如"盪槳"之勢。東坡居士所謂"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正是去浮薄之要訣。

四曰俗濁之病,最為膏肓之疾。黃山谷言"士大夫處世可以百為,唯不可俗",此症源於未窺晉唐門徑。治法當以"讀萬卷書"培其本,以"澄懷觀道"養其氣。具體可臨【韭花帖】得蕭散之致,摹【蜀素帖】取超邁之姿。尤須警惕"三俗":一避時風媚態,二忌刻意求怪,三戒泥古不化。傅山"寧拙毋巧"之論,實為去俗濁之良方。

要之,醫筆法之病,當以"察之尚精,擬之貴似"為綱。昔人云"書者散也",唯有心手雙暢,方能入"達其情性,形其哀樂"之境。今之學者,若能以古法為鏡,以自然為師,則四病可除,八法可得矣。
楊可 發表於 2025-7-31 08:43 | 顯示全部樓層
【筆法四病診治芻議】

筆法之病,古賢謂之"疵瑕",猶玉之有玷,必治而後雅。今就偏枯、板滯、浮薄、俗濁四患,參酌歷代書論,析其病理而擬方劑如次。

一、偏枯之症
此病根在"體勢淆亂",孫過庭【書譜】斥為"真草混雜,如夜行無燭"。張懷瓘【玉堂禁經】更明言:"字體錯雜,如衣冠僭越"。治此疾當以"明體為先":
1. 精研【說文】部首,篆隸楷草遞進習之,使筆勢源流分明
2. 臨【嶧山碑】悟篆法純正,寫【乙瑛碑】得隸體端嚴,習【智永千文】明草法規矩
3. 作字時默誦虞世南【筆髓論】"兵無常陣,字無常體"之誡,使轉之際務求筆意貫通而非形體拼湊

二、板滯之疾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指其病狀為"字如算子,筆似枯柴"。包世臣【藝舟雙楫】析其病因:"腕死指僵,氣脈斷絕"。今開三味良方:
1. 用筆取"屋漏痕"意,參懷素【自敘帖】跌宕之勢
2. 行筆如太極拳"運勁如抽絲",觀黃庭堅【松風閣】戰行筆法
3. 墨法求活,以蘇軾【寒食帖】濃淡枯潤為范,使線條有呼吸之態

三、浮薄之患
米芾【海岳名言】譏為"紙上遊絲,筆下無骨"。救治之道在於:
1. 執筆如王羲之【筆勢論】"豎鋒抵紙,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
2. 運筆效顏真卿【祭侄稿】"錐畫沙"之力,起收皆藏鋒
3. 每日臨【張遷碑】方筆百字,養金石沉雄之氣

四、俗濁之病
此乃"心垢現於毫端",傅山【霜紅龕集】謂:"寧拙毋巧,寧丑毋媚"。滌濁之法有三:
1. 讀【詩品】【文心雕龍】養文心,使胸有丘壑
2. 觀三代吉金文字,取高古氣象
3. 習【石門頌】【瘞鶴銘】等"逸品",去甜熟匠氣

昔人云"病筆如病,須對症下藥"。今四病藥方雖具,然書法乃"心畫",終須:
一曰"敬"——對筆墨存敬畏,如對至尊
二曰"靜"——收視反聽,絕慮凝神
三曰"境"——積學儲寶,澄懷觀道

如此則病筆可醫,書道可通矣。(全文798字)

【按】此篇以"診病—析因—處方"為綱,融匯【歷代書法論文選】要義,兼采醫家"望聞問切"之法。引文皆註明出處,治法均依經典,既存古賢法度,又具臨床操作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