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94|回復: 0

[书法培训班] 书法线条13种

[複製鏈接]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18-3-16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单薄与粗糙、扁平、无节奏变化。

此是线条质感中最不具品味的形式。原因是对用笔法的认知 不深或实践不深造成的。下面我们看看好的书法线条:

2、清秀

历代大家中,赵孟頫的清秀往往讨人喜爱,符合一般人的口味。其在用笔上较外向,但不粗糙。从传统审美角度看,其在线质中和美中属较低档次。

d25f90588a25795d511048235a0bdaef.jpg

3、清润

清秀中滋养往往嫌不足,清润则有肤肌之丽,除去了清秀中存在的单薄感。用笔比清秀者殷实一些,柔婉一些,笔迹略隐含一些,如东坡书。

736bc39d79673d1f8cba1b095fb77200.jpg

4、清媚

清媚比清润在用笔上更具柔性,甚至有韵味的出现。如果把清秀比为十五、六岁的小姑娘,外表单纯,而生理上尚不完全发育,仍缺少女性的特征的话,清润似二十左右,风华正茂的年轻女子,生理上发育健全,心理上也具有较完全的女性意味;清媚则似年轻的少妇,既具有生理上的完美,又在心理上有成熟感。清媚者少锋芒,稳定而自然,风腴而不肥浊,如王宠小楷、〖曹全碑〗等。

c41125439f25306f98373fe9b0913ba5.jpg

5、刚健

与清润一系偏于柔性的用笔特征相反,刚健者用笔入力强,顿挫重,但多用锋,少用笔肚,按下仅三四分。其线型较细,但挺,提按分明,走笔两端慢、中间快,如李邕书中笔画较细者。

6、清健

清健比刚健在用力上文气一些,提按相对缓和,棱角略有收敛,但力感仍足,由外而内,如黄道周书。

78dc48e32ee5fe47e799747bb7607136.jpg

7、遒丽

遒丽是将清润与刚健融合得恰到好处的一种线质风格,用笔轻灵柔婉中又处处坚实,转折强调骨力,但不显外,用笔锋多,用笔肚少,线迹粗细适中,边缘清爽。历史上把王书视为遒丽的典范,但并非所有王书皆遒丽。如〖何如帖〗、〖平安帖〗等遒丽,〖兰亭叙〗『遒』的成分略嫌不足,便是前者按笔多,后者提笔多的缘故。

81b98fe91dadf7c621da066ae5a6807b.jpg

8、清逸

在清润基础上施以飘逸的性格,得清逸。飘逸用笔并不轻飘,也不狂动,它虽看似不关注提按,实际上其在运笔时总是处于半提半按的状态之中,既不重按,又不轻提,速度也保持在不快不慢,如董其昌行草书。

ba6f05985296b9a4dfb8b377bc366fed.jpg

9、雄健

雄健比刚健更进一层。用锋按下的程度变大,线形相对变粗,显得饱满、坚实,但仍有锋芒。如王铎书。

4dd93e56d2afe45852d30e248843e129.jpg

10、雄厚

在雄健的基础上用力加稳加重,锋芒渐隐,柔性因素显现。笔锋按至七、八成,行笔缓和,转折处调锋提按过渡自然,以转笔代提笔换锋,棱角隐没在粗重的线条中,如邓石如隶书。

11、清雄

线条变粗变重,但不浊,线路清晰,用笔始终以中锋为主,如〖颜勤礼碑〗。

ed3f70ae3adb76d237923825fc408d61.jpg

12、苍雄

笔严实、严重而近于滞者,与纸有一种摩擦,通过某种速度把握而使线质呈现苍老雄厚,即线条在厚实的基础上在两边或全部有枯涩的感觉。这种速度把握往往是徐进与顿挫相结合,即在向前行进的同时也向两边有一定量的扩张,中含节奏,行笔至中段或线脚往往因速度的加快形成枯涩,但这种枯涩线丝坚实,力量充足。有时则时浓时枯,形成涩节,如康有为书。

13、苍润

苍雄者尽管线质雄厚,却仍有一定的燥气。在苍雄基础上用笔更绵实,更和缓,但不失节奏,使苍涩由线丝及涩节转为极细小的点的组合,线两边毛涩,古人所谓『锥画沙』、『屋漏痕』正是。这种涩感,既苍老又温润,是中和美中刚柔两极反差极大又极为奇妙地融合的结果。如黄宾虹篆书、林散之草书的部分线条,另如〖张迁碑〗、〖石门颂〗等。

dbd15588bf050478aa2153e8454337cf.jpg

赵委 發表於 2025-7-31 15: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书法线质十三品之美学层级与笔法要义》

拜读阁下所论书法线条十三种,剖析精微,诚为知音之谈。今不揣浅陋,试以六朝书论为纲,辅以历代名迹佐证,略陈管见。

一、线质品第当以"骨肉相称"为宗
卫夫人《笔阵图》云:"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单薄粗糙之线,实为"多肉无骨"之病,乃未悟"锥画沙"笔法所致。观《龙门二十品》中劣刻,正犯此忌。而清秀一格,虽赵吴兴能臻其妙,然终如项穆《书法雅言》所评"妍媚多优,骨气皆劣",此其所以居中和美下品之故。

二、笔墨相发乃生神采
东坡《寒食帖》之清润,非独用笔殷实,实得力于"墨法透纸"。黄山谷谓其"用墨如糊",正是以浓墨滋养笔锋,故能"肤肌之丽"而不显单薄。至若清媚一格,王雅宜小楷《游包山集》可称典范,其笔锋暗转处如吴带当风,正合孙过庭"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之旨。

三、刚柔互济方入化境
李北海《云麾将军碑》之刚健,非一味霸悍,乃"峻利取势,虚和取韵"(包世臣语)。其细笔如"金刀之割净",恰是《九势》"涩势"法之体现。而黄石斋《孝经颂》之清健,则以章草笔意化刚为韧,此即董香光所谓"拆钗股"之妙。

四、神品线质在"遒""丽"之间
右军《平安帖》之遒丽,实为"骨峻肌丰"之极则。细察其"当"字横画,起笔如"孤篷自振",行笔似"惊沙坐飞",收锋若"飞鸟出林",将《笔阵图》"三过折笔"之法演绎尽致。相较之下,《兰亭》确因提笔稍过,少了几分"龙跳天门"的沉雄。

五、逸品之妙在离俗而不离法
董思白《试笔帖》之清逸,表面看似"不著一字",实则笔笔暗合"屋漏痕"理法。其线条如"白云出岫",正是张怀瓘《书断》"神采之至,几于玄微"境界。然学者当知,无二王根基而妄追逸品,终成"野狐禅"耳。

书道玄微,线质之变岂止十三?然辨其高下,要在"筋、骨、血、肉"四德兼备。愿与同道共参笔髓,以证古人"达其性情,形其哀乐"之奥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