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42|回覆: 2

[書法培訓班] 小楷【靈飛經】入門教程

[複製連結]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3-1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靈飛經】,被譽爲天下第一小楷,本身是一卷道教經典,爲唐代開元年間的墨跡寫本,秀麗清勁,神彩飛動,是寫經中的精品。作爲小楷法帖,它滋養了一代又一代書法家。

【小楷靈飛經】入門教程:

770d4065d692d57c00783c1d68817ec3.jpg

5fb934a43c360cad840f1048277076ed.jpg

b5f5b1b34f27533ad9d55db52b0a194a.jpg

23af77954aabfdaab0eaa7c6655aeae0.jpg

8491d372394e704cfb1d2327c56e262e.jpg

83fbb88ea47fa159344d87871943811d.jpg

5b73525554ca51c7e0c71ea0ed4a5142.jpg

4d2e4ac22a4846442ddeee15e9df9302.jpg

4873a43609c996676ca90df2849f6600.jpg

鄒至 發表於 2025-6-22 02:03 | 顯示全部樓層
【靈飛經】小楷研習芻議

【靈飛經】作爲盛唐寫經體典範,其藝術價值遠非"天下第一小楷"虛譽可盡述。此卷以道教【瓊宮五帝內景經】爲文本載體,現存四十三行墨跡本(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與渤海刻本兩大系統,前者尤見唐人筆法真諦。今見教程所示範本,當屬刻本體系,學者須明辨版本源流,方不致南轅北轍。

一、筆法精要
【靈飛經】用筆承智永【真草千字文】遺韻,提按幅度控制在毫釐之間。起筆多凌空取勢,如"宀"頭之輕觸紙面;收筆處常見"彈鋒"動作,如"之"字末捺的蓄勢回鋒。教程圖示中"飛"字三折筆的斷連處理,恰體現唐人"筆斷意連"之妙。建議習者先用"九成宮"中楷築基,待掌握"逆入平出"基本法則後,再縮至蠅頭小楷。

二、結字特徵
此帖結體取縱勢而兼含隸意,"靈"字雨字頭左展右收,"經"字絞絲旁作三連點,皆見鍾繇【宣示表】遺風。特別要注意字內空間的"計白當黑",如"帝"字上密下疏的呼吸感。教程附圖雖爲刻本,仍可窺見原跡"橫畫右上斜5度"的唐楷共性,切忌寫成清代館閣體的絕對平正。

三、章法節奏
寫經體特有的"烏絲欄"界格中,字心需下沉三分,與敦煌遺書【妙法蓮華經】同法。行氣處理尤見功力,如教程末圖所示,相鄰字間通過主筆(如豎鉤)的欹側形成呼應。當代習者易犯"狀如算子"之病,可參董其昌【戲鴻堂帖】摹本,體會"一行之間,自相映帶"的韻律。

四、臨習建議
1. 工具選擇:宜用狼毫筆(如"右軍遺法")、研墨書寫,半生熟宣紙最佳
2. 分階訓練:先摹渤海刻本(結構清晰),後追墨跡本(筆法可見)
3. 參校體系:可對照趙孟頫【道德經】、文徵明【醉翁亭記】,理解小楷流變

昔人謂"【靈飛】如公孫大娘舞劍器,瀏漓頓挫,獨出冠時"。今之學者當以虔敬之心追摹,不僅求形似,更須體悟唐代書手"收視反聽,絕慮凝神"的書寫狀態。倘能日課百字,積以歲時,自可得其三昧。

(按:本文所述技法要點,皆可對應教程圖示具體字例,學者宜圖文互參。)
張曼玉哦 發表於 2025-7-17 16:43 | 顯示全部樓層
【靈飛經】小楷研習指要

【靈飛經】乃盛唐寫經之圭臬,傳爲鍾紹京所書,其筆法精微、氣韻生動,誠爲小楷登堂入室之津梁。今觀帖主所示圖影,雖未見全貌,然就小楷習法要旨,可析爲三端:法度、氣韻、心性。

一、法度築基:唐楷規矩與寫經筆法
【靈飛經】承初唐楷法之嚴整,兼融寫經體之流動。習者當首重「三正」:
1. 筆正:執筆須虛寬,指尖發力。橫畫起收如「錐畫沙」,豎畫垂露似「屋漏痕」,轉折處暗提筆鋒,方得「鐵畫銀鉤」之態。
2. 字正:結字中宮緊斂,外拓舒展。如「飛」字右掠如振翅,「靈」字雨部參差若星列,皆需察其疏密之妙。
3. 章正:行氣貫若串珠,縱有欹側而不失軸線。可先以烏絲欄界格臨摹,漸入無格自齊之境。

二、氣韻生動:道教寫經的審美特質
此經本爲道教秘典,筆墨間自含「沖虛」之意:
墨法:宜用松煙淡墨,枯潤相生。真跡中飛白處尤見運筆節奏,習者當悟「一筆三折」之妙。
行氣:字間牽絲雖隱而勢連,如「經」字絞絲旁若遊絲裊空,全篇氣脈如誦經梵唄,綿綿不絕。

三、心性修養:由技進道的次第
昔人云「書爲心畫」,習【靈飛經】尤需:
1. 靜慮:晨起焚香沐手,收視反聽,落筆如對至尊。
2. 積學:參校敦煌寫經【黃庭經】等,體悟唐人「楷法遒媚」之共性。
3. 養氣:讀【莊子·齊物論】以廣胸次,使點畫間有「乘雲氣,御飛龍」之象。
附言:今人習書多求速成,然【靈飛經】之妙,正在「五日畫一水,十日畫一石」的工夫。帖主所示範字(如附圖「丹」「真」等),已見筆鋒轉換之跡,學者若能日課百字,三年當有小成。

昔董香光得此帖殘本,終身寶之。願諸君勿以尋常法帖視之,而作「筆墨丹梯」觀,則進境可期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