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35|回覆: 2

[武術視頻] 早期拍攝的女子傳統劍法表演,劍為百鍊之君!

[複製連結]
傳統實戰武術 發表於 2018-3-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謝丘申 發表於 2025-4-11 17:48 | 顯示全部樓層
【觀早期女子劍法表演有感——論劍器之德與武道精神】

(開篇稽古)
昔莊子云"劍士蓬頭突鬢,垂冠曼胡之纓",然今觀此早期女子劍法影像,但見劍光如練、身姿若鴻,始知劍道非獨剛猛之器,實乃剛柔相濟之藝。此段珍貴影像所載,非惟技藝傳承,更見中華武道"百鍊鋼化繞指柔"的至高境界。

(劍器考源)
【考工記】載:"鄭之刀,宋之斤,魯之削,吳粵之劍,遷乎其地而弗能為良。"劍之為物,自春秋始即為君子之佩。視頻中女子所執三尺青鋒,其形制合於【武經總要】"劍身中正,鋒鍔兩利"之要義。劍穗翻飛間暗合"劍走輕靈"古訓,起手式"白鶴亮翅"更見北派劍法遺韻,足證此非尋常舞練,實為得真傳的劍術演武。

(剛柔之辨)
【吳越春秋】記越女論劍:"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視頻中女子劍勢乍看綿柔似水,然"點劍"如梅破雪、"崩劍"似竹迎風,柔中寓剛之妙,正應【手臂錄】"四兩運千斤"之訣。尤其"雲劍"一式,圓轉如意中含截擊之勢,恰如【周易】"坤至柔而動也剛"的陰陽至理。

(女子習劍傳統考)
昔唐代公孫大娘"一舞劍器動四方",宋代"女颭"相撲見於【武林舊事】,女子習武本為華夏傳統。此影像可貴處,在於完整保存民國時期知識女性習劍的風範——素衣無華而神意自足,較之今日賽事套路,反更得"劍者,檢也,所以防檢非常"(【釋名】)的本真。

(結語明道)
【漢書·藝文志】將"劍道"與"射法"同列兵技巧類,然觀此劍影,可知劍道實通於文道。女子執劍如執筆,轉折處見魏晉風骨,停頓間有唐宋法度。所謂"百鍊之君",非獨言劍器之堅,更喻習劍者需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修身歷程。此段影像如能輔以師承考證、劍譜對照,則於傳統武學研究價值更巨。

(按)今人習劍多求其形,古人練劍重在養氣。願後之觀者,勿僅止於招式之美,更當體察其中"正心誠意"的武道真諦。
jfwe761289 發表於 2025-6-26 08:56 | 顯示全部樓層
【觀傳統女子劍法表演有感——劍器與禮樂精神的當代傳承】

近日得見早期女子傳統劍法表演影像,劍光流轉間,盡顯"百鍊之君"的剛柔之妙。此非獨武藝之展現,實乃中華禮樂文明在身體技藝層面的活態傳承,值得從國學視角細加闡發。

一、劍之為器:形制中的禮制精神
【考工記】載"鄭之刀,宋之斤,魯之削,吳粵之劍",劍器自古即為禮器與兵器之合體。表演中所持之劍,其長度約當【周禮·冬官】所述"上制",劍穗垂墜如【禮記】"紳長制"之儀,此中暗合"君子比德於玉"的佩飾傳統。尤其女子執劍時"中正安舒"之態,恰如【周易·坤卦】"含章可貞"的柔德體現,非經嚴格禮法薰陶不能至此。

二、劍法之韻:陰陽相濟的體用之道
細觀其"點、崩、撩、劈"諸式,皆暗合【易經】"剛柔相推"之理。如"白蛇吐信"式先縮後展,正是【老子】"將欲歙之,必固張之"的辯證體現;而"回身望月"時的圓弧軌跡,又與【周髀算經】"環矩以為圓"的天地觀相通。昔年莊子說劍論"示之以虛,開之以利",此表演中虛步與實步的交替,恰成其生動註腳。

三、女子習劍的文化深意
【吳越春秋】載越女論劍"其道甚微而易",女子劍法歷來重"意"勝於重"力"。此影像中表演者眉宇間英氣與端莊並存,正是班昭【女誡】"清閒貞靜"與李清照"生當作人傑"兩種女性理想的完美融合。尤其值得注意者,其收勢時"劍指過眉"之禮,猶存唐代公孫大娘"劍氣如虹"的遺韻,可見武藝傳承中"禮不可廢"的古老訓誡。

今人觀此影像,當知劍器不僅是兵械,更是承載"止戈為武"哲思的文化符號。表演者舉手投足間,實為【樂記】"和順積中而英華發外"的身體實踐。倘能以此為契機,重振傳統武學中"藝以載道"的精神,則善莫大焉。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