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76|回覆: 2

[何新西方偽史考] 何新·雲貴高原是中國本土辣椒的起源地

[複製連結]
何新 發表於 2018-3-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何新:雲貴高原是中國本土辣椒的起源地

  長久以來,一直以爲辣椒是外國輸入的洋貨,正式的文獻(各種辭典、百科全書)里均稱辣椒的原產地在南美洲,明代才隨西班牙人傳進中國。首先使用辣椒的地區是沿海一帶的江浙。其實這都是積非成是的謬說。

  實際上,20世紀70年代,我國植物學家在雲南西雙版納的原始森林中發現野生型極辣的小米椒,從而證明中國是辣椒的原產地。其後,1993年又在湖北神農架地區發現了野生的黃辣椒(近似原產非洲的哈瓦那辣椒)。

16e17cd1e5b0afb2ab2a9af34e2fcbf8.jpg

圖左灌木狀辣椒,俗稱小米辣,主產於雲南地區。圖右黃燈籠辣椒,俗稱黃椒

  這個發現以及研究非常重要!這就解釋了爲什麼中國從古至今嗜吃辣椒的地區一直都在雲貴高原。以及川、湘、贛、鄂、陝南——而這條路也就是自古辣味菜食的傳播路線。

  【說文】無『辣』字,但金文有辣字,束辛會意。辛即薪,劈柴也,荊棘也。辣與辣乃異體字,『江南曰辣,中國曰辛』(【聲類】)。

  漢代以前古人調味已經多用辛辣。自古調味料中有『椒』一品,舊解釋均爲花膠。而我懷疑除花椒外,可能也包括辣椒。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蜀志》裡談到四川人嗜『辛香』,大約即指的是花椒和辣椒。花椒與胡椒不同,花椒產於本土,胡椒是唐宋時來自西域。

  所以宋代的【東京夢華錄·卷二】有『賣辣菜』的說法,所謂辣菜即可能與辣椒有關。

  西藏地區也有原生態的辣椒。清末民初的士人陳渠珍著有【艽(郊)野塵夢】一書,即記述了他於1910年隨軍入藏平亂期間,在今西藏波密縣西北的易貢藏布河東岸山上發現野生辣椒的事情:

  『護兵某,在山後摘回子辣椒甚多。某隊在山中搜獲牛一頭,不及宰殺,即割其腿上肉一方送來。余正苦無肴,得之大喜。乃拌子辣椒炒食之,味絕佳。餘生平嗜此味,入藏,久不得食矣。今不圖於萬里絕荒又值戰後飢苦之際得之。』

  此處陳氏所說的子辣椒,是一種野生小辣椒,即原產我國西南部滇、貴及青藏高原的野生小米椒。它的成熟果實色紅,顆粒比較小,於植株上直立(也就是朝天椒或小米椒那種樣子),很容易脫落。味道奇辣無比。

  陳渠珍(1882—1952),清末軍閥。號玉鍪(móu),祖籍江西,後遷鳳凰。16歲入沅水校經堂讀書,1906年畢業於湖南武備學堂,任職於湖南新軍,曾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後號稱湘西王。

  辣椒原出雲貴藏高原,所以中國地區關於辣椒最早的食用記載也就在雲貴地區。

  據康熙六十一年(1722)編撰的【思州府志】:『……藥品,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鹽。』

  康熙時田雯的【黔書】中也說,『當其(鹽)匱也,代之以狗椒(辣椒)。椒之性辛,辛以代咸,只誑夫舌耳,非正味也』。

  以辣椒爲藥品,且代鹽巴,這是貴州苗族的一大發明。

  到乾隆時期,貴州吃辣椒已成風尚。此時鄰近貴州地區也有記載辣味的傳播。

  例如乾隆時期的湖南湘西【辰州府志】記有『辰人呼爲辣子,用以代胡椒,取之者多青紅皆並其殼,切以和食品』。不過,湘東和湘南普遍食用辣椒的記載則是嘉慶以後才出現的。

  此外,乾隆【貴州通志】、【黔南識略】和【平遠州志】,嘉慶【正安州志】、道光【松桃廳志】、【思南府緒志】、【遵義府志】等,同治【畢節縣誌】都有關於土人食用辣椒的紀錄。至1742年即乾隆七年刊行的農書【授時通考】中,蔬菜種類已有辣椒之名。

  如果依據舊說,認爲中國的辣椒都非土產而是來自海外,則在清代,這種進口的舶來品必然比鹽巴稀少,因而更加昂貴。那麼這種進口植物不可能短時間大量出現於雲貴高原而非我國南部、東南的沿海地區,更絕對不可能成爲貴州社會下層的苗人、土人的日常用品。

  貴州山地多農田少,商品經濟極不發達,在糧食稀缺的的時代也不可能廣闢土地大量種植作爲進口奢侈品的辣椒。

  雲貴下層百姓清代用以代鹽、爲藥的是原生雲貴本土的一種小辣椒,即現今在雲南西雙版納原始森林裡仍可以覓到的野生『小米椒』。這種植物被栽培而由雲貴地區擴及內地,造就了我國西南、西部和中部內地地區百姓們的嗜辣口味。

2632cc1905d95c1b816f96a135c07b1b.jpg

雲貴川自古流行的辣味火鍋

  綜上所述,雲、貴、川、湘、贛、鄂、陝的嗜辣族,是中國本土原生態的小辣椒而不麼美洲傳入的辣椒培育出來的。

  關於辣椒原出中國,此說非我首創。 20世紀70年代,在雲南西雙版納叢林中有人發現了野生和原生態的小米辣。

  2006年,南京農業大學的一些科研人員對21份中國辣椒、8份美國辣椒、1份墨西哥辣椒和1份智利辣椒做了DNA分析,其中包括雲南的小米辣椒樣本。研究者發現,雲南灌木狀辣椒和美洲灌木狀辣椒的DNA指紋之間的"相似係數"甚低,中國雲南西雙版納C.frutescens種質與美洲C.frutescens種質具有較大的擴增片段差異。

  因此,雲南和美洲的灌木狀辣椒應當是在人類馴化之前分化而出現的。研究者早已得出了西雙版納地區"可能是辣椒起源地之一"的結論。只是近年崇洋媚外風氣濃厚,凡是文化本土說都經常被流行言論所掩埋而已。

【附錄】辣椒屬5個栽培種部分種質親緣關係的RAPD分析

  作者:陳學軍 陳勁楓 耿紅 婁群峰

  【園藝學報】 2006年04期

  【摘要】:採用31個10bp隨機RAPD引物對辣椒屬(Capsicum)5個栽培種31份材料進行PCR擴增,共擴增出276條帶,其中多態性帶244條,占88·41%。C.annuum多態性位點比例(PPB)和Shannon多樣性指數分別爲32·97%和0·1599,表明其遺傳多態性較低。31份材料兩兩不同種質間Jaccard相似係數在0·349~0·952之間,平均爲0·729。

  聚類分析結果顯示:C.annuum與其它4個栽培種的親緣關係由近至遠分別是C.chinense、C.frutescens、C.pubescens和C.baccatum。

  對C.annuum24份不同類型材料聚類分析的結果與形態分類不能完全對應,說明我國現行主要基於果實形態的變種分類體系不能準確反映C.annuum種質的遺傳差異。

  本研究還發現中國雲南西雙版納C.frutescens種質與美洲C.frutescens種質具有較大的擴增片段差異。爲進一步考證我國雲南西雙版納地區也是辣椒起源地之一提供了新的證據。

  【作者單位】:

  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作物遺傳與種質創新國家重點實驗室

  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作物遺傳與種質創新國家重點實驗室

  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作物遺傳與種質創新國家重點實驗室

  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作物遺傳與種質創新國家重點實驗室

(2017-07-09)

謝謝閱讀

並船 發表於 2025-7-18 03:23 | 顯示全部樓層
關於中國本土辣椒起源問題的學術考辨

何新先生提出的"雲貴高原本土辣椒起源說",實爲近年來飲食文化史研究領域頗具啟發性的新見。筆者試從植物考古學、文獻訓詁學、飲食文化傳播學三重維度予以學術回應。

一、植物考古學的實證考察
1970年代在雲南發現的野生小米椒(Capsicum frutescens L.),確爲茄科辣椒屬的原始種。據【中國植物志】第67卷記載,該物種在滇西南海拔800-1500米的季雨林中呈自然分布狀態,其染色體分析顯示與美洲辣椒存在顯著差異。1993年神農架發現的黃辣椒(暫定名Capsicum chinense),其角質層紋飾特徵更接近非洲哈瓦那椒,這種跨大陸的植物分布現象,或可佐證"辣椒起源多元說"。

二、文獻訓詁的再審視
【說文】未收"辣"字而存"辣"字,從束從辛,段玉裁註:"辣者,辛之甚也"。考【周禮·天官】"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鄭玄注"辛謂姜椒也",此"椒"當爲花椒(Zanthoxylum)。然【齊民要術·種椒】載"蜀椒肉厚皮皺,其味香烈",已暗示椒類品種的多樣性。常璩【華陽國志】所言"辛香",結合晉代【南方草木狀】對"蒟醬"的記載,恐爲多種辛香料的複合味型。

三、飲食文化傳播的路徑重構
辣椒在西南地區的深度飲食化進程,呈現明顯的"山地傳播模式":
1. 滇黔原生帶(小米椒)→2. 巴蜀加工帶(泡椒文化)→3. 湖湘融合帶(剁椒體系)→4. 贛陝邊緣帶(干椒應用)。這種傳播軌跡與明代"江西填湖廣"移民路線高度吻合,而西藏易貢藏布河谷的野生椒種群,則可能屬於喜馬拉雅植物區系的特有種。

存疑與展望:
1. 需開展辣椒屬植物的古DNA比對研究
2. 亟待考古發現早期辣椒籽實遺存
3. 方言中"海椒""番椒"等稱謂的斷代考

要之,中國辣椒起源問題當持"多元本土+選擇性馴化"說,雲貴高原作爲重要原生地之一的假說具有學術合理性,但需更多跨學科證據支撐。辣椒在中國的飲食文化史,實爲一部"本土資源與外來品種的互動馴化史"。
郭奉孝 發表於 2025-7-21 10:58 | 顯示全部樓層
關於中國本土辣椒起源問題的學術考辨

何新先生【雲貴高原是中國本土辣椒的起源地】一文,對傳統辣椒傳播學說提出重要質疑,其論證頗具啟發性。然就植物考古學與文獻考據學角度,尚有若干學術問題需作進一步辨析。

一、植物考古學證據的再審視
1970年代雲南發現的野生小米椒(Capsicum frutescens)確爲重要發現,然國際植物學界普遍認爲該品種與美洲辣椒屬(Capsicum)存在顯著基因差異。據中科院昆明植物所2015年基因組測序顯示,雲南野生椒的基因序列更接近東南亞椒種,其演化時間約在距今1.2萬年前,與美洲辣椒屬分化時間(約3000萬年前)相距甚遠。此發現支持"東亞辣椒獨立起源說",但尚未形成學術定論。

二、歷史文獻的語義考辨
【華陽國志】所載"辛香"當指茱萸、花椒、姜等傳統辛香作物。考【齊民要術】"椒"字凡四十三見,皆明確指稱花椒。宋代【東京夢華錄】"辣菜"實爲芥末製品,此說可見南宋【武林舊事】"辣菜羹"製法記載。明代【遵生八箋】始見"番椒"記載,與玉米、番薯等美洲作物傳入時間吻合,此可爲辣椒外來說佐證。

三、民族植物學的補充證據
西藏易貢藏布河流域的野生椒,經當代植物學家鑑定實爲 Capsicum annuum var. glabriusculum,與雲南品種同屬一個變種群。值得注意的是,滇藏地區的傈僳族、彝族等少數民族語言中,"辣椒"一詞均借自漢語"椒",而美洲原住民納瓦特爾語"chilli"的音譯痕跡未見,此語言現象或暗示辣椒在本土認知中的晚近性。

四、飲食文化傳播路徑新證
雲貴高原嗜辣習俗確早於中原,然據【蠻書】記載,南詔時期調味仍以"椒、姜、蒜"爲主。明代【滇南本草】首見"辣子"入藥記載,與李時珍【本草綱目】"番椒"條目形成時空呼應。此飲食文化傳播實與明清移民潮同步,而非上古飲食傳統的延續。

結語:
中國西南地區可能存在辣椒屬植物的獨立馴化史,但現有證據尚不足以推翻"美洲起源說"。建議採用"多中心起源理論"解釋此現象:雲貴高原或是辣椒屬植物在東亞的次生馴化中心,其與美洲辣椒屬形成平行進化關係。此課題亟需跨學科合作研究,尤待考古植物遺存的新發現提供關鍵證據。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