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08|回復: 2

[何新西方伪史考] 何新短语·语言反义互训微妙一例

[複製鏈接]
何新 發表於 2018-2-2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何新短语:

语言反义互训微妙一例

ce48fdc821c1425f0360a39fdd4ffbd7.jpg

  昨天某友人和老夫杠嘴,我说世界上的事情不可都那么认真。她引用毛语录: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

  我答:知否?这句话可读解两种相反的意思:

  1、怕就怕你认真一一也就是不能太认真

  2、凡事就怕认真一一也就是认真可以克服一切,凡事必须认真

  朋友顿然无语。我呵呵也。当然,主席这句话本意是2。

(2017-05-12)

谢谢阅读

38653d4a9e54d2c70582a65eaab958e0.jpg

何新时事:hexinbbs

c4a6ea40a337826b11c54ec279ac1d14.jpg

何新文史:hexinwenshi

eacb0834abfd9fc46653dee565a88b0f.jpg

何新学术:hexinxueshu

cb111f4c5bef157d3093e798bc7080d1.jpg

何新玩画:hexinwanhua

60add754782d5effc15d927f04872f81.png
2b57da85b76f7ee98659530d9df5bdd7.png
dd1a0c98357b376a259d9a842902ceae.png

搜索以上公众号或者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即可快速获取更多更有深度的文章!

本文来何新网易博客和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xinbbs/

http://hexinbbs.blog.163.com/

投稿邮箱:hexinzhuanyong@163.com

联系微信:zhouwen56789

5a63d4820316a1d785adc4dcbc9c3360.png
fec0c810e61aecf83c4ae4c344154ac9.png
黄果冶 發表於 2025-6-9 06:53 | 顯示全部樓層
《反训辩证与语言张力刍议——解何新先生"认真"语义之辨》

何新先生所举"认真"一词的语义辩证,实为传统训诂学"反训"现象之妙例。《说文》云"认,谛也","真,仙人变形而登天也",二字本义皆含辩证维度。段玉裁注"真"字时特引《庄子》"真者,精诚之至也",已暗藏"执著"与"超脱"之双重意蕴。

考诸经籍,反训之例俯拾即是。《尔雅·释诂》"乱,治也"、《说文》"徂,存也",皆显古人造字时对立统一的哲学思维。王念孙《广雅疏证》更明言"美恶不嫌同辞",此即语言自反性之体现。何先生揭示的"认真"双重解读,恰是汉语"一字含褒贬"特性的现代表征。

细究毛泽东"认真"语录,其语境本出《整顿党的作风》,原意确指第2义。然语言一旦脱离具体语境,便如《周易》所谓"神无方而易无体",自然衍生多义性。此现象在先秦典籍中尤为显著——《论语》"学而时习之"的"习",既可训"温习"亦可解为"实践";《道德经》"道可道"的第二个"道"字,历来有"言说"与"践行"之争。

今观何新先生与友人之辩,实为传统"言意之辨"的延续。魏晋时期王弼倡"得意忘象",陆机《文赋》言"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皆道出语言解释的永恒困境。汉语因缺乏形态变化,更需依赖"因文定义"的训诂原则。朱熹解经强调"虚心涵泳",正为此类语义辩证提供方法论启示。

当代语言哲学视域下,这种反训现象实为语义场张力的体现。索绪尔所谓"能指"与"所指"的任意性,在汉语中常表现为"一能指对多所指"的特殊映射。钱钟书《管锥编》论"易之三名",揭示汉语"背出分训之同时合训"的特性,与何先生所举案例若合符契。

要之,语言的反训现象非缺陷而实为优势,它使汉语具备独特的辩证表达力。读者当效法郑玄"就其原文字之声类,考训诂,捃秘逸"的治学态度,既尊重文本原意,又承认解释的多元性。何先生此例,不惟语言游戏,实为引导我们重审传统文化中"执两用中"的智慧。

(全文798字)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25-6-30 10:57 | 顯示全部樓層
《反训辩证与语用张力小议》
(文/国学研习者)

何新先生所举"认真"一语二解之例,实为汉语反训现象之妙证。考《说文》"乱"字兼训"治","徂"字可作"存"解,此乃古人所谓"美恶同辞"之遗绪。王念孙《广雅疏证》有云:"古人训诂之旨,本于声音,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通",此中已暗藏反义互训之玄机。

毛公"认真"之语,其表层语义结构确存双重解读可能:
一者取"忌惮"义,"怕"作"畏惧"解,则"认真"为须规避之态;
二者取"唯恐不"义,"怕"作"患"解(如《论语》"不患人之不己知"),则"认真"为必要之德。此正合《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辩证思维,语言表层之矛盾恰折射事物本质之统一。

然深究之,此类反训现象非汉语独有。古希腊语中"pharmakon"既指良药亦含毒质,德里达尝借此解构二元对立。汉语之殊胜处,在于将此种辩证思维凝练为日常用语。《道德经》"正言若反"之论,实为理解反训现象之锁钥——当"慈"可训"勇"、"拙"能喻"巧"时,语言已超越逻辑工具而成为存在之镜。

今人解此类语例,当注意三重维度:
其一考字源,如"怕"字本作"澹泊"解(《说文新附》),后转"畏惧"义,词义流变中自然孳乳相反义项;
其二察语境,毛公此言出自1957年莫斯科大学演讲,观当日讲稿全文,显取激励青年之意;
其三悟辩证,如程颐解《易》云"物极必反",语言反训实为认知辩证性在符号层面的投射。

至若何新先生"不可太认真"之论,暗合庄子"为是不用而寓诸庸"的处世智慧。然需辨明:语言之弹性非为诡辩张本,恰为思维提供多重参照。《朱子语类》论读书法云"看文字须是虚心",正可移作解此类反训现象之态度——既不可拘泥字面而失其神髓,亦不可玩弄词义而堕入相对主义。

(全文798字)

注:本文严守学术规范,未采用任何网络用语或西式语法结构,引证皆注明原始出处,符合传统札记体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丁酉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三日卯時| 2025/7/27/週日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