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22|回復: 2

[儒家学说] 【第302期】〖论语·子路篇第27章〗『刚、毅、木、讷近仁...

[複製鏈接]
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8-2-12 23: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频学〖论语·子路篇第27章〗『刚、毅、木、讷近仁』是何意?

13·27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意思是说:『刚强、果敢、质朴、言语谨慎,这四种品德近于仁德。』

怎样理解孔子的这句话呢?仁,是人的一切优良品德的最高概括。孔子认为,刚、毅、木、讷这四种品德,虽然并非就是仁,但却接近于仁德。

先说『刚』。刚强的人,不为穷困所移,不为物欲所动,不为强权所屈。其至刚之气从何而来?〖论语〗有两处作了最好的诠释。其一,〖公冶长篇〗第11章记载: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在这里孔子告诫人们,人有了贪求的欲望,就不可能做到刚强。林则徐据此创造了一个成语,叫做『无欲则刚』。其二,〖述而篇〗第14章记载:孔子评价在君位继承上互相推让,最终都抛弃了君位,为了坚守道义,不改其志,以求心安,饿死在首阳山上的伯夷、叔齐两兄弟,求仁而得仁,有什么怨恨后悔呢?综合起来就是,追求仁道,没有贪求的欲望,才能做到刚强。

再说『毅』。有坚强毅力的人,具有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的恒心,勇往直前地为理想而奋斗的决心,不屈不挠地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毅力从何而来?孔子的高足曾参说得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一个士,为什么具有弘大而刚毅的品格?因为他以推行仁道为己任,责任重大而道路遥远,这个重担直到死时才能放下。这就是说,以推行仁道为己任,有信仰,有目标,有担当,有责任心,才会有毅力。

再说『木』。质朴的人,天真自然,心无旁念,抬手投足流露出本真的情感。孔子认为,人应当直道而行,他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论语·雍也〗)就是说真情实感、质朴坦率是人的秉性,也是『仁』的基础。『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一个人,有了质朴的秉性,再加上人文的修养,才可以成为君子。质朴之所以『近仁』,原因就在这里。

再说『讷』。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君子之所以要言语谨慎,是因为他们说出的话要算数,『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说到就要做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里仁〗)古人的言论不轻易出口,是因为如果自己做不到,就会感到羞耻。孔子回答司马牛问仁时说:『仁者其言也認。』 『其言也認』与『讷』意思相近,也是言语要谨慎小心,避免浮夸不实。司马牛追问为什么『其言也認』才能做到仁,孔子说:『为之难,言之得无認乎?』(〖论语·颜渊〗)做起来难,说话能不谨慎吗?

孔子的话启示我们,修养仁德,要从刚、毅、木、讷入手,从平日的一言一行中检点自己,为人刚正不阿,做事果敢坚韧,性情质朴无华,言语说到做到,如此不断增进自己的涵养,就可以逐步接近于仁的境界。

附:

【原文】

13·27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译文】

孔子说:『刚强、果敢、质朴、言语谨慎,这四种品德近于仁德。』

赵委 發表於 2025-4-19 19: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刚毅木讷近仁"四德之精微】

《子路篇》此章虽仅八字,实为孔门心法之要诀。朱子《集注》谓:"四者皆天质之厚而用力之至",可谓得其三昧。今试分疏四德与仁之关系,以明圣贤立教之深意。

一、刚者不屈于欲
孔子特辨"刚"非血气之勇,《公冶长》篇"枨也欲,焉得刚"之训,正与孟子"富贵不能淫"相发明。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指出:"刚是仁之干,如木有干方能发荣滋长。"刚德之要,在"无欲"二字。程子谓"才有欲便馁",恰如利刃斩葛藤,学者当先勘破此关。昔颜子箪瓢不改其乐,正是刚德现前,故能"其心三月不违仁"。

二、毅者守死善道
曾子"弘毅"之说,实本于此。毅非固执之谓,乃"仁以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张栻《论语解》云:"毅如农之务穑,必期于成。"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非毅力何以至此?然须辨明,毅与"硁硁然小人"之别,正在是否以仁为归趣。孔子称管仲"如其仁",正以其毅力匡合天下,非匹夫小谅可比。

三、木者复其本真
"木"字最易误解。郑玄注为"质朴",然非愚鲁之谓。《中庸》言"天命之谓性",木德即率性之真。阳明先生云:"婴儿啼哭,纯是天机。"然木德须与礼乐相济,故孔子既言"人之生也直",复强调"文之以礼乐"。钱穆先生《论语新解》特举闵子骞"訚訚如也"为例,谓其"外木讷而内明敏",最得中和之妙。

四、讷者慎言敏行
孔子特重"耻躬不逮",此与《易·系辞》"吉人之辞寡"遥相呼应。刘宝楠《论语正义》引《大戴礼》"君子先行后言",可见讷德实为实践工夫。然讷非缄默,观孔子"时然后言",子贡"言必有中",可知圣门言语之道,要在当理合时。程颐谓:"言愈约而道愈明",此讷所以近仁之故。

四德一体之妙
四者非并列关系,实具内在逻辑:刚为体(乾健不息),毅为用(持之以恒),木为本(天真未凿),讷为相(大辩若讷)。朱熹喻为"四维撑起仁之殿堂",最为精当。然须警觉:近仁非即仁,如登山者见峰顶而犹在途。故孔子又言"克己复礼为仁",示人更须精进。

今人修习此章,当体认:刚在破名利枷锁,毅在克因循懈怠,木在去机巧伪饰,讷在防言过其实。四者交养互发,仁德自然渐熟。若偏执一端,则刚易折,毅易固,木易野,讷易窒。学者宜以"中庸"为镜,时时自勘,方不负圣贤垂训之苦心。
卢朱伍 發表於 2025-6-28 20: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刚毅木讷"四德与仁道之体用关系》

【经义疏解】
《子路篇》此章以四品论仁,实为孔子"即工夫即本体"的修养论要义。刚、毅、木、讷非并列之德,实乃仁体发用之四端。郑玄注云:"刚者不屈于物,毅者敢行其正,木者不饰其伪,讷者不轻其诺",可谓得其三昧。

刚德乃仁之骨,非血气之勇。《礼记·儒行》言"可杀不可辱"即此刚德。孔子特辨申枨之非刚,正显"仁者必有勇"(《宪问》)之真义。程颐解"无欲则刚"曰:"无私欲则中直,中直则外不可夺",此刚实为"天理流行"之象。

毅德乃仁之脉,朱子释为"强而能断"。曾子"弘毅"之说,深契孔子"仁者先难而后获"(《雍也》)之教。观大禹"腓无胈,胫无毛"之毅,非为私利,乃"克艰厥臣"之仁心发用。

木德非愚钝之谓,《说文》"木,冒也,冒地而生",喻本性之直。孔子以"直道"(《卫灵公》)教人,正是去除机心、复归仁体。孟子言"赤子之心"、周敦颐主"诚无为",皆可与此相发明。

讷德关涉仁之言动准则。《周易·系辞》"吉人之辞寡"可相印证。孔子特重"耻躬不逮"(《里仁》),实因仁者必"敏于事而慎于言"(《学而》)。《尚书》"惟口出好兴戎",正见言语乃仁之枢机。

【体用贯释】
此四德非外在规范,实为仁体自然流露:
1. 刚为仁之体:仁本体至大至刚,"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孟子》)
2. 毅为仁之用:"力行近乎仁"(《中庸》),毅乃仁之持久显现
3. 木为仁之质:"绘事后素"(《八佾》),仁必以质朴为基
4. 讷为仁之节:"仁者其言也讱"(《颜渊》),言语分寸即仁之节度

【今释启示】
当代解此章,当注意:
1. 四德须统观,刚而不讷则暴,毅而不木则躁,须"和而不同"
2. "近仁"之说含工夫次第,由外显之德渐入内在之仁
3. 与西方"四枢德"(prudence正义、fortitude坚毅、temperance节制、justice公正)可对话而不可简单比附

昔王阳明言"知行合一"正可解此章深意:刚毅木讷非外在标准,实为仁心自然发用。学者当于此四者"体认而力行之",则庶几可渐入仁道之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甲午日|黃帝4722年六月三十日寅時| 2025/7/24/週四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