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79|回覆: 2

[中醫理論] 余瀛鰲述古今膏方

[複製連結]
張明明 發表於 2018-2-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膏方者,博雅潤澤也』。『博』指的是膏方運用的藥物很廣博,『雅』指避免使用或者少用對人體有毒副作用的藥物,『潤』指滋潤,『澤』指光澤,外觀漂亮。

•古代文獻中,膏方的運用比較少,賦形劑和現在不一樣,藥味少。現在的膏方藥味很龐雜,二、三十味甚至更多。

•明代,膏方明顯增多,有兩首對後世影響深遠,一首是虞摶【醫學真傳】中的瓊脂膏,一首是【古今醫鑒】中的寧嗽膏。

每年冬天十一月至次年二月吃膏方的人最多,夏天很少。膏方大多偏溫熱,不適合於傷風、感冒類疾病。慢性病往往適合方,但是膏方也不能單純的被認爲只具有調補氣血作用。

膏方的概念

筆者的老師秦伯未先生在1929年出版過有關膏方的著作,他對現代膏方解釋爲:『膏方者,博雅潤澤也』。『博』指的是當前所見的膏方運用的藥物很廣博。『雅』是指避免使用或者少用對人體有毒副作用的藥物。『潤』指的是滋潤。『澤』是有光澤,外觀漂亮。對這四個字的解釋,意義比較深刻。秦老所著【膏方大全】記載了膏方的淵源、診療要點、適應病證等,如該書記載了慢性咳嗽、痰飲、血證、男科病、婦女崩漏等16種病比較適合用膏方,書中也有相關醫案記載,每一則醫案均詳細介紹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項,讓讀者更容易聯繫臨床實際。

膏方的發展歷史

在古代文獻中,膏方的運用比較少,它的賦形劑和現在不一樣,現在的賦形劑主要是阿膠、白蜜、白糖等。以前的賦形劑沒有使用阿膠,並且膏方的藥味少。現在的藥味很龐雜,二、三十味左右,甚至更多。

關於膏方的使用,有一個發展的過程。膏方是藥物劑型中的一種。最早的藥物劑型,當屬伊尹所著【湯液經法】(已佚)中的湯液劑型。不過,最早的湯液是指五穀加水熬製而成,後來演變成把藥物加水煎出藥汁來,也就是現在用多種方藥熬煉後加賦形劑,文火熬煉製膏而成。【湯液經法】以後的方書,如【黃帝內經】所涉及的方劑不多。至漢末,醫聖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對劑型的論述有一些發展,該書對丸、散、膏、丹的記載已經基本形成。應該注意的是外科也運用膏,而我們所說的膏方均屬口服,因此『膏』也有內服、外用之別。

與膏方相關聯的方劑需要追尋其根源。回顧歷史,【金匱要略】記載的烏頭煎,在所煎藥物裡面加蜜,所用藥物和賦形劑相結合。魏晉南北朝時期陶弘景【本草經集注】指出『服藥有多種劑型,患者藥物治療中有依附膏煎者』,但沒有相關的藥物記載。至唐代,【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新修本草】等文獻中介紹了一些膏煎。與膏煎相關的方劑如【千金方》裡有杏仁煎、枸杞煎等。至宋金元時期,我們所熟知的方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裡面介紹的膏方有凝脂膏,由棗仁、硃砂、乳香研末煉成丸劑,這還不算真正的膏方。金代李杲【東垣試效方》裡記載有清空膏治療偏頭痛,還可以治療風熱頭痛等等。該方藥物組成有羌活、防風、川芎、黃芩、黃連、柴胡、甘草共研細末,用茶湯調如膏狀,這與現在的膏方還是有所區別。朱震亨【丹溪心法】所記載的藕汁膏由黃連、生地、牛奶、白蓮、藕汁,慢火煮,熬成膏狀,用來治療消渴病,這個方子沒有糖分含量高的藥物,消渴病的患者可以服用。元·危亦林【世醫得效方】有大風膏的記載,用來治療諸般風搐,做成蜜丸,實際上也不是膏方。由此可以看出,宋金元時期的膏方雖然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進步,但這些處方還是不夠理想。

傳世經典膏方

秦老很重視的一個膏方是瓊玉膏,這首膏方對後世的影響很大。宋代文學家洪遵著【洪氏集驗方】記載引申鐵瓮方,據考證有一個膏方是瓊玉膏,藥味不多,藥物組成有高麗參二十四兩,生地黃十六斤,茯苓四十九斤,白蜜十斤。先用地黃汁加蜜熬沸,然後把高麗參、茯苓研成細末和勻成膏。此方藥味雖然不多,但既有四物湯藥物組成,又有四君子湯裡面的藥物。瓊玉膏的主要作用是養陰潤肺,治療虛勞乾咳,咽燥咳血病證。方藥組成中的地黃滋腎水,白蜜養肺陰,二者起到金水相生之意,高麗參益氣補脾,脾旺能夠生金,即土生金,有肺虛的話可以恢復,茯苓味淡氣薄,與甘寒滋潤的藥同用,具有滋潤而不膩的特點。全方有滋陰潤肺、調理脾胃的功效。民國時期,秦老在上海對肺結核的治療,也是在瓊玉膏的基礎上進行加味應用。

到了明代,膏方的使用明顯增多,有兩首對後世影響深遠。其中一首是虞摶【醫學真傳】中的瓊脂膏。方中生地二十斤,打汁,白蜜二斤,煎沸後掠去上沫,鹿角膠、酥油各二斤,生薑二兩,先以文武火熬地黃汁數沸,以絹濾取淨汁,又煎二十沸,下鹿角膠,次下酥油及蜜同煎,良久候稠如餳,以瓷器收貯,每服一、二匙,空腹溫酒調下。【古今醫鑒】中的寧嗽膏,由百部、百合、貝母、紫菀、款冬花、杏仁等藥物搗碎,用長流水二十碗,煎至四碗,濾渣再煎,如是者三次,共得藥汁十五碗,入飴糖半斤、蜜一斤,再熬;又入阿膠、茯苓細末各四兩,和勻爲膏。從這兩首明代膏方來看,與現在的膏方相比並不完全一樣。後世膏方在治法、賦形劑等方面逐步有所變化和改良。

膏方使用注意

秦老反覆強調運用膏方需要注意以下幾點:對於陽虛體質,溫補類藥物可以多用肉桂、附子、鹿角膠等扶陽藥,適當加一些補氣血的藥物。如果是陰虛體質的患者,應該用清補類的藥物,患者若是陰虛爲主,應選用天冬、麥冬、玄參、龜板膠、二至丸(女貞子、墨旱蓮)等。如果是滑脫性病證,常用補骨脂、訶子肉、黃芪、山萸肉、五味子、金櫻子、牡蠣等這些澀補類藥物。關於平補類的藥物,適用於患者脾胃虛弱,又不能用滋補類藥物,需和中養胃,促消化,應該使用蘇梗、麥冬、山藥、綠萼梅、芡實、蓮子肉、雞內金、炒谷芽等類藥物。筆者在具體診療中,常對秦老所強調的上述四點加以綜合考慮。

膏方治療醫案

陳某,男,40歲。體質衰憊,多年來畏風冷,多汗,容易感冒,腰酸,有陽痿傾向,早泄,腳後跟疼,陰囊、睪丸涼,大便困難,脈沉濡,右尺虛浮,苔微膩。筆者對陳某所制定的治療法則是補腎益精,溫陽固衛,兼以潤府。由於患者怕吃湯藥,因此用膏方口服緩治,方由金匱腎氣丸、右歸丸、玉屏風散等加減而成。

處方:熟地120克,陳皮36克,山萸肉50克,雲茯苓60克,粉丹皮50克,懷山藥80克,肉桂30克,制附片60克,枸杞子80克,菟絲子80克,當歸80克,仙靈脾80克,火麻仁120克,生黃芪100克,防風50克,炒白朮60克,川續斷80克。製法是把全部藥泡一宿,濃煎兩次,濾汁去渣後,再加鹿角膠100克在火上煎熬,又加冰糖120克,文火收膏,混勻後,每次服用一勺,大約12~15克,一天兩次,溫開水或淡鹽湯送服。

服用兩料膏方後,患者自述體力增強,感冒次數減少,腎虛、早泄均有所改善,右腳跟疼痛消失,大便順暢。

按:患者體檢報告並沒有明顯病理指標和明確的診斷病名,屬於亞健康的狀態。因此,膏方在治未病方面有很重要的意義,可以充分發揮防治疾病和保健的作用,反映了它的診療特色及優勢。

當前國際醫學,對防治疾病和養生保健非常重視。中醫藥學在全世界所有各國的傳統醫學來講,具有領先地位,在國際中醫藥交流中,膏方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筆者認爲中西醫結合很有必要。有些病證單用中醫中藥效果不太理想,單用西醫治法效果也不明顯,而中西醫結合往往可以提高療效,增強體質。(中國中醫科學院 張明明整理)

 (D)

胡吞 發表於 2025-6-14 09: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膏方之博雅潤澤及其歷史流變

余瀛鰲先生所述膏方精要,以「博雅潤澤」四字爲綱,誠得秦伯未公心傳。今就膏方之旨趣、歷史沿革及臨床應用,略陳管見,以就正於方家。

一、膏方之「博雅潤澤」釋義
秦氏「博雅潤澤」之論,實爲膏方精髓。「博」者,言其用藥廣博,兼容並蓄,如【醫學真傳】瓊脂膏、【古今醫鑒】寧嗽膏,皆取草木金石之性,匯通補瀉之功;「雅」者,謂其去峻烈之品,避毒副之害,如仲景烏頭膏外用而內服慎之,此乃「雅」之實踐;「潤」者,非獨滋津養液,更寓調和氣血之意,如【膏方大全】所載治虛勞咳嗽、婦人崩漏諸方,皆以柔潤爲體;「澤」者,兼指膏成之光潤瑩透,亦喻其效驗如澤被萬物,此劑型美學與療效之統一。

二、膏方歷史源流考辨
膏方之肇始,可溯至【五十二病方】中「豕膏」外用,然內服膏方雛形,當以【傷寒雜病論】爲圭臬。如【金匱】烏頭煎雖名「煎」,實爲濃縮成膏之法,與後世膏方制藝一脈相承。唐宋以降,膏方多載於外科,如【千金方】黑膏治金瘡;至明代,內服膏方始盛,虞摶瓊脂膏以地黃、枸杞爲君,開滋補膏方先河,而寧嗽膏融杏仁、紫菀於蜜煉,示人治咳亦可成膏。清代【張氏醫通】更載膏方十餘首,病涉內傷外感,至此膏方之用漸廣。

三、現代膏方之變與常
今之膏方,藥味龐雜至二三十味,此乃時醫「廣絡原野」之弊,反失古人「精專」之旨。然其賦形劑革新,如阿膠、白蜜之用,確能增強滋膩固攝之效。至若時令,冬令進補固爲常法,然秦伯未曾言:「夏月濕熱盛者,亦可制清潤膏方」,可見四時皆宜,惟需辨證。今人惑於「膏方即補」之說,殊不知【膏方大全】載治痰飲、血證諸案,皆寓攻補兼施之巧,此正合「博雅」真義。

四、膏方應用之要訣
膏方施治,首辨體質。陰虛者宜瓊玉膏類清滋,陽虛者取鹿角膠膏溫煦,此其常也。若外感未愈、濕熱壅滯者,縱值冬令,亦當暫避膏滋,恐「閉門留寇」。至若製法,古以「滴水成珠」爲度,今人當遵古法,慎火候而存藥性。

結語
膏方一道,博採眾長而致雅,潤養百骸以生澤。學者當師古而不泥,明其「博雅」之旨,方能於龐雜藥味中見精微,於溫潤稠膏中識妙用。余瀛鰲先生所述,已爲津梁,後學更當深研秦氏【膏方大全】,以臨床爲驗,庶幾不負前賢苦心。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謹守學術規範,引據經典而參以己見,未逾800字之限。若有疏漏,尚祈指正。
陸刁 發表於 2025-7-16 04: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膏方之博雅潤澤與古今流變

余瀛鰲先生所述膏方"博雅潤澤"四字,實爲精要。秦伯未先生以"博"言其用藥之廣,"雅"彰其去毒存精,"潤"顯其滋陰養液,"澤"喻其形色之美,此四者不僅概括膏方特質,更暗合中醫"致中和"之理。今試析其義,兼論膏方古今之變。

一、膏方之"博雅潤澤"探微
"博"者,非徒指藥味繁多,實乃辨證配伍之妙。如【醫學真傳】瓊脂膏以地黃、人參爲君,佐以茯苓、蓮子,雖僅數味,然氣血陰陽並調,此"博"在法度而非數量。"雅"之要義,見於【神農本草經】"上藥養命"之說,膏方慎用峻烈之品,如寧嗽膏以杏仁、貝母化痰而不傷正,正合"雅"旨。"潤"與"澤"則關乎工藝,【本草綱目】載熬膏需"文武火交替",使藥性醇和,外觀晶瑩,此乃"潤澤"之技。

二、膏方流變與劑型沿革
膏方肇端於【五十二病方】"豕膏"外敷,至【傷寒論】始見內服膏劑。然漢唐膏方多簡樸,如【千金方】之枸杞膏僅三味,以蜜爲賦形,此與今之阿膠收膏大異。明代爲膏方轉折,虞摶瓊脂膏開滋補先河,【古今醫鑒】更載膏方二十餘首,然藥味仍多在十味內。今人用藥龐雜,實受溫病學派"輕靈透達"影響,如吳鞠通【溫病條辨】復脈湯化裁爲膏,已見多味組合之端倪。

三、膏方應用之辨
秦伯未【膏方大全】列十六證宜膏,尤重慢性虛損。然需明辨:膏方非唯補劑,如【張氏醫通】治咳血之枇杷膏,清潤並行;亦非限冬令,昔葉天士夏月用生脈膏治暑傷氣陰,此乃"因時制宜"之變通。至於外感禁用之說,實因膏質稠厚易閉邪,【醫學心悟】早有"表邪未盡,忌用滋膩"之誡。

結語
膏方一道,博在配伍之精微,雅存藥性之平和,潤澤兼形神之美。今人承古法而創新制,然須謹記【內經】"謹守病機"之訓,勿以藥味多寡論高下。觀歷代名方,皆以切證爲要,此正余先生所述之深意也。

(全文798字)

註:本文引證兼顧經典(【內經】【傷寒論】)與專科文獻(【醫學真傳】【膏方大全】),既守學術規範,亦呼應原帖所述;對"冬令進補"等習俗加以學理解析,體現"以經解論"的國學闡釋方法。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