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26|回覆: 2

[書法培訓班] 學書法,筆尖的『小動作』要注意!

[複製連結]
+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2-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毫的末梢:鋒,是筆力集中到達,墨水集中流注的地方。善用筆者,能使筆站起來以鋒芒運使,這叫『立峯』,筆鋒挺而健,有效得傳達指腕的力量。在曲張之間『殺』入紙中,獲得力透紙背,入木三分的效果,如不能發揮鋒的用場,單以筆腹掃頓按,筆畫必質感薄弱,墨象虛浮。

古人強調『用筆在用鋒』,包含兩個要求:

1、『立鋒』行筆。作書是否有『筆力』全看一支筆在你手中能否提得起來,『立』着運使。清代蔣和說:『(用筆)如善舞竿者,神泛竿頭,善用槍者,力在槍尖也。』筆鋒立得起來而不是偃臥平拖,才殺得入紙,才有『澀勢』,寫出來的線條如鑄如刻,凝重,沉着。古人所謂『錐畫沙』,『印印泥』,『屋漏痕』的比喻不外此理。『如利鏤金,長錐界石,仿茲用筆,坐進千裏』(唐·張懷瑾)。明董其昌說:『予學書三十年,悟得書法,而不能實證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倒,自處自束處耳』,又說:『發筆處便要提得筆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傳語。』這些都是甘苦之言。

『立鋒』關健在善於利用筆毫的彈性,因勢利導,更關係到功力,功力到時,雖極柔長鋒羊毫亦錚錚作彈。初學者可能開始時體會不到鋒端的彈力,鋒立不起來,可用薄長如竹蔑一類柔而有彈性之物,做用力壓下又竭力撐起的動作,注意力放在尖端上,領會其運動的技巧,再運用到毛筆上,相信不難掌握。

2、『筆鋒無處不到』。任何一點一畫,從始至終,四面八方,都應是筆鋒運走形成的。如寫一點頓下後,須頓中有提,使筆鋒走至原筆腹按下的位置,使筆力充分作用於紙面,如此方得收筆處堅實凝重的筆觸。

劉熙載【書概】說:『張文史(張旭)書,微有點畫處,意態自足,當知微有點畫處,皆是筆鋒實實到了。不然雖大有點畫,筆心反而不到,何足之可雲!』『大有點畫』指簡單的筆腹按下,能按不能提,提而鋒不立,筆畫再大,也是筆腹形成的虛浮呆滯形象,而非鋒端真力貫注的堅實筆質,細審王羲之行書諸帖,歐陽詢行書,褚遂良【陰符經】,趙孟頫、文徵明行楷書墨跡,無不如此。

理論上所說的筆鋒的頂端,實際運用上,鋒指的是鋒端及筆毫近的那一段,再遠些就是筆腰,筆腰是筆毫產生彈性的部位,也有不少書家慣用筆腰,如顏真卿等,『力點』常不在鋒而在筆腰,腰一觸紙即能彈走,所以頓重而能清勁。可惜很多學他的人,一頓即倒腰軟無力,外形相似而神情大異。近代康有為,筆腹腰也運用得很精彩。

從學書的進程來說,初學者一開始就應努力練習立鋒的本領,儘量以鋒端運使。練到筆鋒什麼情況下都能彈起來的程度,則無論筆鋒,筆腰、筆根、筆側,無不能力透紙背,就如武功高強之人,無論拳、肘、肩、臂,全身各處,無一不能發力傷敵。

+
懋松 發表於 2025-6-29 20: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筆鋒之立與行——答書道問】

(前略)觀帖中所述"立鋒"之要,誠為書學三昧語。然古今論鋒者眾,能參透其中消息者寡。今試以六朝筆法為基,參以唐宋心訣,為君剖判。

一、鋒之立,實為氣之立
董思翁"提筆起倒"之說,非指物理之提按,實乃氣脈之升降。鋒之立,須得"三合":一合指腕之力,二合毫穎之性,三合水墨之機。昔王右軍寫【蘭亭】,鼠須筆鋒長不過寸,而能"萬毫齊力",正在善用其銳。觀【快雪時晴帖】"頓"處如墜石,"提"處若牽絲,皆見鋒杪跳舞之態。初學者當以智永【千字文】為范,細察其"側鋒取妍,中鋒取勁"之妙。

二、鋒之行,貴在八面出鋒
米南宮謂"無垂不縮,無往不收",此八字道盡運鋒玄機。鋒之運轉非單向平拖,當如庖丁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視"。試觀顏魯公【祭侄稿】,渴筆處鋒穎盡現,墨滲紙背猶見其使轉軌跡。尤其"嗚呼哀哉"數字,鋒毫逆入時如短刀斫木,收束處若輕舟掠水,此即蔣驥【續書法論】所謂"鋒在畫中,勢在畫外"。

三、古今用鋒之變
晉唐多用硬毫,故提按分明;宋明盛行軟毫,遂生絞轉之法。然無論工具嬗變,鋒之本質未易。趙松雪日書萬字而鋒不散,在其善調筆腰;文衡山小楷精絕,端賴鋒尖靈動。近世何紹基以"猿臂法"運長鋒,每作一波三折,實為立鋒別調。學者當知:用腰者不可失鋒,用鋒者須知借腰,二者如陰陽相濟。

習書者宜先練"鋒感",可取【靈飛經】墨本,以清水臨寫於元書紙,專注筆尖彈跳之趣。待得鋒毫聽話,再求墨色變化。切記:真力貫注處,雖細如遊絲亦圓;神氣渙散時,縱粗若椽柱仍扁。書道精微,正在此毫髮之間。(全文798字)
liyang714 發表於 2025-7-17 16: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筆鋒之立與行——答書道用鋒問】

拜讀書友所論用鋒要旨,深契古人法乳。余浸淫書道四十載,觀今人習書之弊,多在不明"鋒立八面"之理。今試就筆鋒運用之道,略陳管見。

一、立鋒三昧
蔣和以槍尖喻筆鋒,實得三昧。然立鋒非止於提筆,乃含"頂、捻、逆"三法:頂紙如錐畫沙,捻管似撥燈芯,逆鋒若撐篙行舟。觀懷素【自敘帖】中"驟雨旋風"之筆,皆以鋒尖為樞機,雖萬毫齊力而主鋒不偃。初學者當以智永【真草千字文】為范,細察其點畫發筆處,無不先立其鋒而後行。蘇東坡雲"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然鋒立則萬毫方能從令。

二、鋒行八面
張旭"微有點畫皆到"之說,道盡中鋒玄奧。鋒行當如庖丁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視"。試觀【蘭亭序】"之"字末筆,鋒穎先潛後躍,墨痕中呈現"蟲蝕木"之跡。趙孟頫日書萬字而不懈者,正在鋒能四面出勢。今人臨帖多摹其形,未解"鋒變"之理。譬如寫橫,須經"起筆藏鋒、行筆鋪毫、收筆回鋒"三轉,王鐸所謂"一筆三折過"是也。

三、腰力辯證
顏魯公以腰力取勝,實乃"立鋒"之變體。【祭侄稿】中枯筆處,可見筆腰彈躍之妙。然顏書沉雄,非僅賴筆腰,其【麻姑仙壇記】小楷,鋒立如鐵畫銀鈎。康南海取法【石門銘】,雖用筆腹而鋒勢不倒,此中消息,在"提按相生"四字。學者當先立骨而後求肉,若未通鋒法而驟效顏體,猶築基未固先飾華堂。

習書之道,當以鋒為帥,毫為兵。建議初學從褚遂良【雁塔聖教序】入手,鋒法顯明而易窺門徑。每日可作"錐沙訓練":以長鋒蘸清水,於毛邊紙上作持續中鋒豎畫,務求墨痕均勻如蠶絲。待鋒能自立,再習【書譜】使轉,循序漸進,方得正法。

筆墨之道,存乎一心。願諸君勿求速效,但問耕耘。若得鋒正腕活,自可下筆有由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