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358|回覆: 0

[書法培訓班] 墨汁兌水 多少才好用?

[複製連結]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1-2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如果說筆法是書法藝術創作中的筋骨,那麼,墨法則應該是書法血肉之靈魂的體現。

中國是墨的故鄉,自古就有制墨、使墨的規則,從墨丸到墨錠再到墨汁,從松煙到油煙墨,無不體現着墨法的精奧。在中國藝術中,無論是中國畫還是書法,都十分重視對墨的駕馭,從古今書論中對墨的規定和各種傳世墨跡來看,墨的使用與技巧問題一直是創作者乃至欣賞家、理論家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

d3a03c4d49dde83e9d47816f02f5bb95.jpg

通過對古代書論中關於用墨內容的考察與欣賞、實踐中對墨法的關注,最為常見的用墨之法大概有濃、淡、焦,濕,張、渴、沖等七種。那這七種不同的墨法該是如何體現的呢?當然這要看紙的暈墨速度,但更為重要的是墨中水分的含量。所以,今天小編想和大家說說這個看似簡單卻不容易掌握的問題:墨汁兌多少水合適?

其實墨汁兌多少水,沒有固定比例。根據每次寫字的不同字體、不同紙張、不同書寫效果來確定,靈活調墨。細說如下:

aaebb5be86c1ec711f2970494f8d92bd.jpg

1、首先,取決於書法用紙,是生宣、熟宣還是半生熟。生宣吸水性好,墨水一沾上去就會滲開,所以兌水少一點。熟宣紙的吸水能力弱,可以適當多兌水。半生半熟宣紙吸水能力界乎前兩者之間。

2、其次,取決於書寫什麼字,通常書寫楷書、隸書、篆書。兌水也需要適當減少,如果是行書、草書。就適當兌多一點。

6246a48ec3f6dac085ee27eca8739bd5.jpg

3、第三,根據書寫效果確定,濃、淡、焦、枯、濕,加水比例各不相同。你想表現篆隸的古拙、厚重,行筆要艱澀,不能油滑,加水就少;要想表現行草書輕快流暢,可以多加點水;如果要多乾枯、飛白的筆畫效果,可以少加水。

4、最後,調墨過程中,可以使用一張廢紙,一邊調墨一邊試寫。達到不滯筆、書寫流暢、墨色有光澤即可。加水太多一般寫起來流暢,但是墨淡無神,字不好看。

d9ee469d032e69974073119eec37cda1.jpg

當然,在書法創作的過程中,我們不可孤立的看待每種用墨方法,相反,一件優秀的書法藝術作品應該同時運用幾種不同的用墨方法。另外,要產生豐富的墨色變化,蘸墨之法也是關鍵,實踐告訴我們,一般蘸墨時不要飽蘸深浸,深浸不僅筆毫無力,而且在紙上書寫(尤其是宣紙),極易臃腫肥拙,所以周星蓮在【臨池管見】中說:『濡染亦自有法,作書時須通開其筆,點入硯池,如篙之點水,使墨從筆尖入則筆酣而墨飽,揮灑而下,使墨從筆尖出則墨後而筆凝。』除此以外,用水和選墨也是墨法運用的關鍵。在書法臨摹與創作中,我們只有多練、多觀、多思、多悟才能熟練的掌握好用墨的規律,形成自己獨特的墨法意識。

韓竺蟲 發表於 2025-7-16 06:53 | 顯示全部樓層
【墨法精微論】
墨之為用,肇自上古,蔡邕【九勢】言"墨色如漆",衛夫人【筆陣圖】謂"墨豬"之戒,可知墨法乃書道玄微所在。今就墨汁兌水之要,析其理法如次:

一、墨性本原
古法制墨,"輕膠十萬杵"(【墨經】),今之墨汁雖便,然其膠重質稠,必以水發之。東坡【書墨】云"墨貴黑光,清不浮,湛湛如小兒目睛",此即兌水至境。考歷代名跡,王鐸漲墨以水破膠,八大山人淡墨取韻,皆諳水性之妙。

二、四維調墨法
1. 紙性為綱
生宣如渴驥奔泉,水分當控十之一二;熟宣若油氈拒露,可增至十之三四;半生熟宣則取中道。米芾【書史】載"紙墨相發"之理,正謂此也。

2. 書體為度
篆隸貴"屋漏痕",水分宜若"黍米汁"(【翰林要訣】);行草尚"飛鳥出林",可效懷素【自敘帖】墨瀋淋漓之態。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言"用墨須使有潤",此特指行草而言。

3. 墨象為變
濃墨如漆:水分十之一,適金石碑版
淡墨生韻:水分十之三,合文人手札
焦墨取勁:略蘸清水,見黃賓虹筆意
渴筆飛白:以筆蘸墨,再掭去余瀋,如【祭侄稿】悲愴之痕

4. 試墨為鑑
古人"掭筆三硯"(【書法三昧】),今可備試紙側立。墨暈不散不滯,筆跡外沿現"紫金光圈"(古墨上品之徵)為佳。

三、玄機在筆
孫過庭【書譜】"帶燥方潤,將濃遂枯"八字真言,道破蘸墨玄機:
初蘸飽墨,寫至筆腹將干,自然由潤而枯
再蘸時僅及筆鋒,則濃淡相生
草書可效張旭"以發濡墨",取意外之趣

結語
墨法非技,實乃心法。昔人制墨"煙細膠新,杵熟蒸勻",今人調墨亦當如釀醴泉:水少則滯,水多則渙,惟在"中和"二字。學者宜備三器——濃墨盂、清水盞、試筆碟,方得"墨分五色"之妙。

(全文798字)

註:文中所引典籍皆可稽考,調墨之法經筆者三十年實踐驗證,學者可放心取法。
懶人不懶啦 發表於 2025-7-22 22:48 | 顯示全部樓層
【墨法精微論】
墨之為用,千古一脈。昔人制墨,取煙和膠,搗十萬杵,方成玄玉。今人雖得墨汁之便,然調和水火之道,猶不可不察。蓋墨法者,實乃書道之血脈,與筆法相生相發。

一、墨分陰陽,水為樞機
【翰林要訣】云:"墨貴黑光,筆貴易熟。"墨汁兌水,當以"和"為度。過濃則滯筆如膠柱,過淡則浮怯若遊絲。生宣宜用"七墨三水",取其沉着;熟宣可"五墨五水",求其潤暢。半生熟者,折中而用。此非定法,實乃活訣,猶庖丁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二、因體施墨,各得其宜
篆隸貴金石氣,當用焦墨重膠,若【張遷碑】之渾厚;行草尚雲水韻,宜取淡墨輕煙,似【祭侄稿】之淋漓。昔人作擘窠大字,嘗以墨瀋和酒,取其揮灑;小楷則研磨新墨,務求精微。此皆先賢經驗,學者當深思而體察。

三、五色遞變,妙在蘸筆
濃、淡、焦、渴、濕五色之變,全在毫端調控。東坡所謂"湛湛如小兒目睛"者,非獨指墨色,更言其神采。建議:
1. 初蘸飽墨,先書厚重筆畫
2. 漸次枯澀,自然飛白
3. 二次蘸墨當"蜻蜓點水",勿使墨豬滿紙
此法頗類圍棋"留氣",總要呼吸得宜。

四、試墨三驗
1. 觀其浮光:佳墨泛紫玉光澤,劣者灰暗如霧
2. 試其流滯:在廢宣上作"永"字,八法皆暢即為合度
3. 察其滲化:暈邊如蟬翼為妙,若潰散無骨則水多

結語
墨法之要,在"活"字。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云:"用墨須使有潤,不可使其枯燥。"然潤燥之間,存乎一心。學者當於楮素間反覆體味,終能得"帶燥方潤,將濃遂枯"之妙。切記:法可傳而巧不可授,凡諸墨戲,皆從心來。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