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78|回復: 2

[家庭教育引导] 央视出的纪录片〖家风〗太有教育意义了,建议父母陪孩子一起看! ...

[複製鏈接]
中华传统国学 發表於 2018-1-2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fbce4eee094a0126200ba6d273f85d47.jpg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风气,也是一个家族的处世原则。从世族大家流传下来的家训、家谱,到普通人家父母长辈的一言一行,家规、家教的形式虽不同,但传递的都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

央视纪录片〖家风〗讲述了中国著名家族的家风历史及其对传统美德的执着追求,那么当时代的脚步走到今天,那些至今闪耀光辉的家风家训又为我们的家庭教育带来了什么启示呢?

- 01 -

家风,影响着一个家族每一代人的成长

家风:孕育(上集)

万丈高楼始于基,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起点是家风,家风就是一个人和一家人成长的『地基』。从〖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到〖曾国藩家书〗〖钱氏家训〗,这些优良家风的教诲,成就的是我们熟知的大家。

曾国藩的家风,其家风文化的核心是勤与俭。他留下的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成为曾家突出的家风文化。

颜氏家族中,除了颜之推,主要通过讲述观众熟悉的书法家颜真卿的故事,阐释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的〖颜氏家训〗。

钱氏家族中,讲述了人们熟知的钱穆、钱伟长的故事,回答了钱氏家族为什么会出那么多院士的疑问。

通过聚焦谭氏家族中谭正岩的敬业,我们看到了从谭鑫培到谭正岩这个七代京剧世家德艺兼优的家风。

当镜头把观众带到重庆的新叶村时,原来在纵横交错的街巷中,许多路面是由一块块石板连接而成,是为了读书人『足不涉泥,雨不湿靴』而着意铺设的。

纪录片自古至今,从城市到乡村,令小编感受到家风文化源远流长,『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 02 -

家风,是家族绵延不断的教育形成的家庭风气

家风:传承(下集)

纪录片从清代曾国藩的家风讲起,接着跨越到南北朝,追溯中国最早且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家训——〖颜氏家训〗。颜氏家族把『读书做人』作为家风的核心,把先居家尽孝,才能为国尽忠作为家风的要义。

接着讲述的〖钱氏家训〗〖朱子家训〗一脉相承,『读书报国』的家风,成就了钱氏家族。『读书修身』,成了新叶村民的最高理想境界。

我们的家风在一个共性家风文化的影响下,每个家族又有其鲜明的家风特征。

传统中国,『家国一体』,『家』是缩小的『国』,『国』即放大的『家』,因此,家风家教也在岁月的积淀中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

作家马伯庸曾写过这样一段话:一个家族的传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

它历经许多人的呵护与打磨,在漫长岁月中悄无声息地积淀,慢慢地,这传承也如同古玩一样,会裹着一层幽邃圆熟的包浆,沉静温润,散发着古老的气息。

古董有形,传承无质,它看不见,摸不到,却渗到家族每一个后代的骨血中,成为家族成员之间的精神纽带,甚至成为他们的性格乃至命运的一部分。

家风,中华文化的缩影,文明的延续。

273ba530305c3c23e60804acf825ca78.jpg

- 03 -

家风,是现代家庭教育的渊源与根基

社会就是由千万个家庭组成的,严家教,守家风,后世必昌。看了〖家风〗的视频,网友也纷纷晒出了自己的『家风』『家训』,他们对自己家的家风虽有不尽相同的回答,但可以看出来这些家风都是积极向善的。

『我家的家风就是「孝」,父母告诫我「百善孝为先」,要尊重长辈、敬爱长辈,做事要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待人接物要有礼貌。』

『提起我的家风,那就是两个字:严谨。做事情一定要认真仔细,一丝不苟。』

……

『我从来听不到父母讲邻里是非,也从不争亲朋得失。他们只是认真做事,认真做人。这也是我的家风之一:做有益的事,做坦荡君子,不做戚戚小人。

『我们家的家风便是「诚信」二字。「诚」就是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地诚实做人,自己做的事情就要勇于承担,不能向别人身上推卸责任。而「信」就是要守信,说出去的话就如同泼出去的水,不能收回来,说过的话自己要做到。』

『爸爸妈妈时常告诉我要节俭,不能攀比浪费,不要攀比别的孩子的吃穿,但在衣着得体方面一定要像表现好的孩子看齐,衣服要干净,不能弄得皱皱巴巴的,黑乎乎的,自己物品要摆放整齐有序。』

『从小,该我写作业的时候,电视从不开着,也没任何杂音打扰我。每次都只能是写完当天作业,才可以看电视或玩电脑,小学以前不管是冬夏,每天晚上8:00是必须睡觉的,想玩,门都没有。现在初中了,也只能写过作业就睡觉,只有周日才可以自由。原来父母想让我养成:认真做事,规律科学的好习惯。』

网友的话也勾起了小编的回忆。小编的家教也是特别的严,比如不能跟大人顶嘴,不能睡懒觉,不能出去『疯玩』,不准当父母面的时候耳朵里塞着耳机……工作后,发现原来以前不能理解的『家风』让自己养成了特别好的习惯。其实, 家风并不是『老古董』『旧风尚』,背后恰恰是家族或者父母一代为人处世的准则,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但是,现在的家风传承似乎有了一些『中断』的迹象。现在的家庭教育过于注重『平等』『尊重』,一些父母对孩子也是过于骄纵,经常在公共场合看到缺少礼节教育的孩子。比如见人不爱打招呼,就餐没有餐桌礼仪,对父母爱理不理,做事以自我为中心等等。

在由陌生人构成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我们希望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有得体的举止,能够让人留下良好印象。因此,『教养』越来越成为一张无往不利的社交名片。我们也希望培养不仅成绩好而且有教养的孩子。但是『教养』从哪里来?小编想,其实就是从良好的『家教』『家风』中来。

今日话题:

您的家风家训又是什么样的呢?

您会对孩子进行家风教育吗?

欢迎在后台给我们留言哦。

帅先帙式君 發表於 2025-7-17 07: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当代语境下传统家风的现代性转化》

央视纪录片《家风》以历史纵深视角梳理中国家族文化谱系,诚为当代家庭教育之镜鉴。然则,今人观古训,当以辩证思维审视传统家风之精髓与时代适应性,方能使千年文脉真正滋养现代家庭。

一、家风本质:动态传承的文明基因
《颜氏家训》《钱氏家训》等文本的价值,非在条文本身,而在于其构建的伦理实践框架。颜之推"修身、治家、处世、为学"四维体系,实为儒家"修齐治平"的微观投射;钱氏"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的训诫,则体现士族精神向公民意识的潜在转化可能。当代家庭若仅机械模仿古人家规,恰如买椟还珠——当以培育文化自觉为要,使子女理解"孝悌忠信"等德目背后的共同体意识。

二、传统家风的现代性困境
曾国藩"勤俭"家风在消费主义时代遭遇挑战,非因理念过时,而因社会形态剧变。古代家族作为生产单位,勤俭直接关联生存;今之家庭作为消费单元,需重构"勤"为职业伦理,"俭"为生态责任。纪录片中谭氏京剧世家七代传承的启示在于:专业精神(艺)与道德修养(德)的共生,恰为传统技艺类家族应对现代性冲击的范本。

三、创造性转化的实践路径
1. 价值解码:将"读书报国"转化为终身学习与社会参与意识。如钱伟长弃文从理的抉择,恰是传统家训"经世致用"精神的现代表达。
2. 形式创新:新叶村"石板路"的隐喻可解构为——当代家庭需构建"数字化时代的文化防滑层",通过共读、非遗体验等仪式,建立情感联结。
3. 代际对话:借鉴《朱子家训》"黎明即起"的规范时,可转化为培养时间管理能力,而非刻板作息。

结语
《家风》纪录片的深层意义,在于揭示文化传承如同河床改道——水性不变而河道常新。当代父母陪子女观影时,当思:我们不仅是家规的传递者,更是文明对话的译者。唯有将青铜器时代的智慧熔铸于芯片时代的容器,方能使"家国一体"的传统焕发现代生命力。
熊委 發表於 2025-7-25 02: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传统家风的现代教育价值——央视〈家风〉纪录片启示录》

(一)家训典籍的文明密码
《颜氏家训》"务先王之道,绍家世之业"的训诫,与《朱子家训》"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教诲,实为中华礼乐文明的微观载体。考颜真卿《祭侄文稿》笔锋中的忠烈气节,察钱穆《国史大纲》著述里的家学渊源,可见典籍训诂之外,更有身体力行的教化传承。曾国藩"十六字家训"将儒家"克勤克俭"的德目转化为可操作的治家准则,这种将形上之道化为形下之器的智慧,正是传统家教的精妙所在。

(二)门风世守的文化肌理
谭氏七代"戏比天大"的艺德坚守,新叶村"晴耕雨读"的千年实践,揭示出家风的本质是文化基因的活态传承。据《钱氏宗谱》载,吴越王钱镠"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的遗训,造就了近代钱氏"一诺奖、二外交家、十八院士"的家族传奇。这种以文化人、以德润身的教化方式,恰如《礼记·学记》所谓"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的当代印证。

(三)古今贯通的教化之道
当下家庭教育当以"三复之道"为要:一曰返本开新,将《朱子家训》"黎明即起"的勤勉精神转化为现代时间管理;二曰转识成智,使《颜氏家训》"慕贤思齐"的修身理念成为人格培养的参照;三曰推己及人,把"忠厚传家"的古老训导转化为社会责任意识。观重庆新叶村"诗书传家"的当代实践,可知家风建设非泥古不化,实为传统价值的创造性转化。

司马光《家范》有云:"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在物质丰裕的今天,央视《家风》纪录片的价值,正在于唤醒我们对精神"传家宝"的重新认知。当父母与子女共观此片时,实则是两代人共同参与的文化寻根仪式,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或许正是重建现代家教体系的起点。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己亥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五日辰時| 2025/7/29/週二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