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14|回覆: 2

[書法培訓班] 如果這樣寫書法,那你就算走了偏路

[複製鏈接]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1-1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fbeaeac02488675450731f6457ca37ce.jpg

一、忌專用中鋒或專用側鋒;宜中鋒側鋒並用,須特別留意的是,意在筆前,走筆方向明確,腕宜圓,筆宜方,八面出鋒,細處用中鋒,厚處用側鋒。

二、忌由快速產生的平拖、干筆、粗細均等;宜行處皆留,留處皆行。

3e260345ae2258ac867f866da1ee0376.jpg

三、忌按筆過重,提筆發飄;宜講究提按:齊而不齊,直而不直,曲中含直,直中含曲。要『提着筆向下按』,按着筆時也輕提。

四、忌用筆失控,送筆不及,力量不到;細筆要有韌性,粗筆還要結實,既有鐵劃銀鈎的粗筆,又有行雲流水的細筆。

五、忌單字中做『眼』,一字中不能多處主筆,互爭則敗;宜講究穿插避讓,以自然的書寫感把筆控鋒。

a60dd5b927f9b2eb599209f51b3d4f09.jpg

六、忌書眼過多,隨處是眼等於無眼;但也要考慮,中間一行是作品的重點。一幅作品中,要有幾個突出、精彩、有個性的字,此亦名『書眼』,大小字變化相間,輕重字參差錯落,才能『放逸生奇』。

七、忌一字一蘸墨,筆均墨勻;重新起筆宜用濃墨,濃墨字的筆畫特別要交代清楚。筆墨重的字不能面積相等,字的重輕要有過渡,無墨時也能看出字中有筆,最忌團狀的模糊一片,使用漲墨猶須小心,不能一片狼籍,全無書卷氣。

417901071b0b79b7dcb65e72abcbc519.jpg

八、忌筆速過快,也忌筆速過慢;快則失勢,慢則僵板,宜墨干時速度略慢,濕時略快,粗時略慢,細時略快。

九、忌呆板或油滑;行草要有楷意,間架穩固,楷書要用行法寫,生動不滯。交筆時,起訖分明,每筆都要交代清楚,點畫與牽絲嚴格分開,不使筆勢有背自然。

炎平 發表於 2025-6-7 17: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書法用筆九忌之微義闡幽】

書法一道,貴在得筆。觀今人習書,常見偏執一端而失中和之妙,今就所示九忌條陳,試為剖判其理。

中側鋒之辨,實關筆法核心。王羲之【書論】云"每作一點,必須懸手作之",此中鋒立骨之要。然【筆陣圖】謂"豎如萬歲枯藤",則非側鋒不能得其蒼勁。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跡可證,細畫中實如錐畫沙,肥筆側取似屋漏痕,二者相生方成妙境。

行留之法,暗合陰陽。米南宮"無垂不縮,無往不收"八字真言,道出行筆留勢之奧。黃庭堅【諸上座帖】長波大撇,看似一瀉千里,實則筆鋒時時能駐,此即"行處皆留"之實證。反之,趙孟頫【膽巴碑】提按變化雖微,而筆筆到位,恰是"留處皆行"之典範。

提按之要,在輕重相濟。顏魯公【祭侄稿】悲憤之作,按處如崩崖墜石,提處若遊絲裊空,然細察之,重按中實含提拔之意,輕提處亦見按頓之功。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云"作書須提得筆起",此語最宜深思。

至若書眼之設,當如【蘭亭序】之"崇山峻岭"數字,在通篇和諧中偶見崢嶸。文徵明小楷【離騷經】,字字獨立而氣脈連貫,正得"無眼之眼"三昧。若張瑞圖驟雨旋風之體,滿紙皆眼反失主旨,此即"多眼即無眼"之戒。

用墨之道,尤見書家修養。王鐸漲墨之法,雖暈染滲化而筆路清晰,蓋因其深諳"墨到筆不到"之理。反觀時人作草書,往往水墨氤氳而骨力全失,正犯"團狀模糊"之忌。

結語:書雖小技,通乎大道。九忌之論,表面言技法禁忌,實則暗合【易經】"執兩用中"之旨。學者當於規矩中求變化,在法度內見性情,方不負古人"筆陣圖"、"書譜"之諄諄教誨。
琪思亂想 發表於 2025-7-13 14: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書道正鵠與偏徑之辨】

書道之要,貴在得中。觀今人習書,常有偏執一端之弊,今據九忌九宜之說,試為剖判:

一曰鋒法。中鋒取骨,側鋒取勢,二者相濟,方成完璧。昔人謂"錐畫沙"中藏側勢,"屋漏痕"里見中鋒。腕圓筆方之說,實本衛夫人【筆陣圖】"多力豐筋者聖"之旨。細觀懷素【自敘帖】,細處如遊絲必用中鋒,厚處似崩雲常施側筆,此乃八面出鋒真諦。

二曰行留。東坡"行處皆留"之論,直指疾澀之道。黃山谷【李白憶舊遊詩卷】,看似揮灑迅疾,實則筆筆能留,所謂"驚蛇入草"而"驟雨旋風"者,皆留得住筆也。今人但求快捷,遂成平拖,失卻"橫鱗豎勒"古法。

三曰提按。包世臣【藝舟雙楫】云:"凡橫直平過之處,行處也,古人必逐步頓挫。"觀顏魯公【祭侄稿】,按處如磐石生根,提時若驚鴻掠水,遂成"曲直相生"之妙。今之學者,或重按如墨豬,或輕提若浮萍,皆未得"萬毫齊力"三昧。

四曰筆力。王僧虔謂"纖微向背,毫髮死生",非虛言也。智永【真草千字文】細筆似金針暗度,粗畫若鐵索橫江,皆因腕底有"掣筆"之功。今人作書,送筆不及,遂成"信筆"之病,豈不聞米南宮"無垂不縮,無往不收"之誡?

五曰主從。一字之中,主筆如帥,余畫似卒。褚遂良【雁塔聖教序】"華"字多橫,獨縱筆為主;"東"字眾豎,唯捺畫稱尊。此即張懷瓘"偃仰向背,陰陽相應"之理。若主客不分,則如群龍無首,終成散漫。

六曰章法。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云:"作書最忌位置等勻。"王鐸條幅,常以數字為眼,余者拱之,恰似"眾星拱北辰"。今人或通篇皆眼,反致目眩;或平鋪直敘,了無生機,皆未解"疏可走馬,密不透風"之玄機。

七曰墨法。陳繹曾【翰林要訣】分"濃、淡、焦、宿"諸法。觀王覺斯草書,漲墨處如潑黛,飛白時若遊絲,然筆路歷歷可辨。今人用墨,或如漆工刷板,或似稚子塗鴉,全失"帶燥方潤,將濃遂枯"之妙。

八曰節奏。孫過庭【書譜】"乍徐還疾"之喻,道盡行筆玄奧。觀【蘭亭序】"之"字各異,蓋因隨勢變速:豎畫緩以蓄勢,牽絲疾以取妍。今人或如奔駒,或類蝸步,皆違"乘筆取勢"之道。

九曰書意。趙孟頫雲"用筆千古不易",正謂楷行血脈相通。文徵明八旬小楷,點畫間猶見行意;傅山狂草,盤紆處不失楷則。今人作楷如布算子,寫行若畫符籙,豈非"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耶?

要之,書道忌偏執而尚中和。九忌者,皆失度之弊;九宜者,盡得中之法。學者當以古人法帖為鏡,察己得失。昔人云"學書在法而其妙在人",誠哉斯言!惟守中正之道,方能由技進乎藝,由藝通乎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