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民間武術賽事對傳統武學實戰價值的彰顯與局限】 觀近日民間傳統功夫實戰賽事視頻,其拳腳往來間確有可采之處。此類賽事以"去套路化"為標榜,較之表演性武術賽事,確更能體現中華武術"止戈為技"的本真。然若謂其盡得武術實戰三昧,則不免失之偏頗。今試從武學源流、技法特徵、訓練體系三端析之。 一、從武學源流論實戰本質 考【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有云:"拳法似無預於大戰之技,然活動手足,慣勤肢體,此為初學入藝之門也。"戚繼光此語道破傳統武術本為戰場搏殺之術的衍生。今觀賽事中選手多用短打擒拿,近身摔跌,此正合明代俞大猷【劍經】"順人之勢,借人之力"之要訣。然現代賽事受規則所限,兵器技法、要害擊打等戰場武藝精髓無從施展,猶如【莊子·說劍】所言"示之以虛,開之以利",終非全豹。 二、技法表現中的得與失 視頻中可見"沉肩墜肘""腰馬合一"等傳統要訣的運用,如某選手以形意拳"鷹捉"之勢化解直拳,隨即以八卦掌"單換掌"反擊,確顯"後發先至"之妙。然細察其步法轉換,多失卻【手臂錄】強調的"腳打七分手打三"比例,反近現代搏擊之態。此現象印證了民國武術家孫祿堂在【拳意述真】中的憂慮:"今人習拳,多務花巧,而失其真意。" 三、訓練體系的現代調適 傳統武術講究"練打結合",明代程沖斗【耕余剩技】詳載"先練八極二十四勢,後習實戰應用"的進階之法。今賽事選手雖保留部分傳統功法訓練(如站樁、抖大杆),然其反應速度與距離控制明顯融入了現代體能訓練理念。此種調適恰合【周易】"窮則變,變則通"之理,然若完全捨棄"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的內養功夫,則恐如清人萇乃周【萇氏武技書】所警"徒具其形,而無其神"。 結語: 民間實戰賽事確為傳統武術注入新活力,其價值在於破除"唯套路論"迷思,重現"打練結合"的武學本真。然須清醒認知:任何規則化的較量皆難完全呈現傳統武術體系的全貌。昔年李小龍創截拳道時提出"以水為喻"的武學觀,或許正是傳統武術在現代語境下的生存之道——形可變而神不可易,技可革而道不可移。學者當以辯證眼光視之,既不可固步自封,亦不宜妄自菲薄,方得傳統武術傳承發展之要義。 (全文798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