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95|回復: 2

[考古資訊] 西周青铜器文物撞脸路由器 名字和用途至今仍不明

[複製鏈接]
中新网 發表於 2018-1-4 10: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最近,一件酷似路由器的西周文物引起了网友关注。这是一件什么样的文物?它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安徽博物院副院长李益治接受了中新网记者的采访。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安徽博物院官网截图

据中新网1月3日报道,日前,一篇名为『国家一级文物竟有件酷似「路由器」!』的文章在网上热传。文中所说的这件文物造型奇特,酷似现代的路由器。因此有网友将该文物直接称为『西周路由器』。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路由器 网络图片

相关资料显示,这件文物目前藏于安徽博物院。记者在其官网上看到,这件文物名为『云纹铜五柱器』,断代为西周,通高31厘米,其中柱高16.5厘米。

『云纹铜五柱器』器形确实奇特——器上有五根圆柱,分列于长方形的脊基上,距离互等;下为空腔方座,四角刓圆无棱隅,四壁微鼓。安徽博物院官网介绍显示,该文物『不见于诸家著录,用途待考』。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被称为『西周路由器』的文物『云纹铜五柱器』 安徽博物院官网截图

不过安徽博物院副院长李益治告诉记者,『云纹铜五柱器』并非这件文物的正式名称。『文物的定名都是有相关规范的,这件文物没有正式定名,就是因为它一没有铭文,二没有文献记载,三没有类似文物作参考。之所以称为五柱器,就是因为不清楚它的功能,不得已才依据器形外表和纹饰特征取一个临时名称。』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这件『云纹铜五柱器』1959年在安徽省屯溪市弈棋出土。事实上,这样的『西周路由器』当时共出土了两件。

1959年3月,人们在屯溪西北郊区修建机场的施工过程中,发现了弈棋村南的两座古墓。后来经过多次考古调查和实地钻探,专家团队确认,这里存在一座规模不小的古代墓群。1959年首次发掘了一、二号墓,『云纹铜五柱器』正出土于一号墓。李益治说,如今的一号墓已成了今天的黄山市机场用地。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五柱器的介绍 图源:〖屯溪土墩墓发掘报告〗

当时的考古报告还指出,这件文物『器形奇异,自北宋以来未曾见著录过』,『很难说出它的名称和用途』。此后的相关研究也都沿用这样的说法。『诸家著录未见,用途不明,实为不知名器』类似的表述屡屡见于相关论文中。

虽然用途不明,但当时的一些研究也给出了自己的猜想。

比如〖安徽屯溪西周墓葬发掘报告〗就觉得它可能是古代的『奏乐用具』。报告猜想,该文物『是用来插置管乐器以待吹,口部平齐便于放置稳固,脊上的五柱,就是插置准备吹奏的管乐器的。』也正因此,这份报告将之称为『钟形五柱乐器』。

记者注意到,当时的考古工作者还为其做过『试敲测音』。发掘报告中也列出了测试结果——五柱发音各不相同,或与古乐五音有关;每柱不同部位也有不同声音。报告最终认为,这件铜器可能『与音律和校正音高有密切关系』。

但同时,报告也指出,由于发掘时没有见到附近有管乐器的腐朽残迹为之佐证,因此也不能肯定这是一件乐器。『要解决它的用途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云纹铜五柱器 图源:〖屯溪土墩墓发掘报告〗

李益治告诉记者,自五柱器出土以来,无数青铜器研究专家对它进行了研究,但苦于没有确凿的依据可用,所以至今仍停留在推理的空间内。

『早年有人认为是乐器,但随着音乐考古的兴起,很快被否定。后有人认为是某种器物的底座,但亦属于语焉不详。近期有人认为是古人祭祀祖先时插先祖牌位的底座,这种观点也有待于学术界论证,大家可以期待。』他说。

而对于网上『西周路由器』的说法,李益治坦言,这是网友依据器物外形,对照今天常见上网设备的调侃之言,『娱乐一下也未尝不可,不必较真』。

记者:宋宇晟

jz214 發表於 2025-5-4 23:23 | 顯示全部樓層
《五柱器考辨:从形制特征看西周礼器之谜》

近日安徽博物院藏西周「云纹铜五柱器」因形似现代路由器引发热议,此现象实为古今审美碰撞之趣谈。然作为专业研究者,当超越表象类比,从青铜器类型学与礼制文化视角予以考析。

一、形制特征与定名问题
该器通高31厘米,五柱等距立于长方脊基,下承空腔方座,四壁微鼓而无棱隅,整体呈几何对称结构。李益治副院长所言「非正式定名」确为严谨之论——西周青铜器定名需满足「自名」(铭文)、「文献互证」、「类型参照」三要素,此器三者皆阙,故暂以形貌特征称之,符合《考古出土青铜器定名规范》基本原则。

二、功能推测的学术路径
目前学界对五柱器用途主要有三种假说:
1. 天文仪器说:五柱或对应星象排列,与《周髀算经》「立表测影」存在形制关联;
2. 礼器组件说:空腔方座可能承插其他构件,类似西周「禁」(酒器台座)的复合功能;
3. 乐悬基座说:五柱悬钟磬之推测,然柱高16.5厘米难以负荷,此说存疑。

需特别指出,1959年屯溪M1同出青铜器107件,其中尊、卣等礼器组合完整,而五柱器孤例无偶,此现象暗示其或为特殊仪轨用具。参照《周礼·考工记》「六齐」制度,其云纹装饰与刓圆工艺,符合西周中期「尚中求和」的铸造理念。

三、考古情境的再审视
屯溪墓群地处吴越文化圈,却呈现中原礼制特征,五柱器或为地域文化融合产物。对比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出土「双尾铜虎」等地域性器物,此类「形制孤例」往往承载特定信仰功能。建议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其合金成分,或可追溯矿料来源以佐证文化传播路径。

今人戏称「西周路由器」,恰反映青铜器研究之困——当器物脱离原始语境,其功能便成悬案。然正因如此,更需秉持「多维度互证」之法,避免陷入「以今律古」的认知陷阱。五柱器之谜,终有待新考古发现与科技检测的进一步揭示。

(全文798字)
熊委 發表於 2025-6-25 12:05 | 顯示全部樓層
关于西周"云纹铜五柱器"的学术刍议

近日安徽博物院藏西周青铜器因形制奇特引发公众关注,此现象实为当代视觉文化与传统器物学之有趣碰撞。作为专业研究者,兹就此器之学术价值略陈管见。

一、器物形制与定名问题
该器通高31厘米,五柱等距排列于长方形脊基,下承空腔方座,四壁微鼓而无棱隅。李益治副院长所言极是,此器确属"名物不相证"之典型个案。据《考古图》体例,青铜器定名当依"自名优先,功能次之,形制再次"原则。此器既无铭文可考,又乏文献佐证,暂以"云纹铜五柱器"称之,实为权宜之计。昔年容庚先生编撰《商周彝器通考》,亦多见此类"待考"之器,正可见古器研究之艰深。

二、功能推测的学术路径
目前学界对不明用途青铜器之研究,大抵循三重考证法:
1. 类型学比照:查检《殷周金文集成》及近年新出资料,类似多柱器形多见于长江流域西周土墩墓,或与地域性祭祀传统相关。
2. 科技检测辅助:可借助X射线荧光分析铜器内壁残留物,若发现酒石酸结晶则可能与"祼礼"有关,此即《周礼·春官》"郁人掌祼器"之实证。
3. 人类学参照: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西汉贮贝器上,可见立柱祭祀场景,或可为理解多柱功能提供参照。

三、屯溪墓群的考古学背景
1959年弈棋村M1出土此器时,同出尚有原始瓷豆、青铜尊等典型西周晚期器物。值得注意的是,该墓群位于吴越文化圈北缘,其青铜器既见中原风格,又具地方特色。张长寿先生曾指出,此类文化交融现象常见于"淮夷族群活动区"。五柱器或为某种地域性礼器,其功能可能与《尚书·禹贡》"淮夷蠙珠"记载的地方贡纳制度相关。

四、公众考古的启示
此次"路由器"之比附,恰彰显青铜器研究之现代意义。昔年王国维倡言"二重证据法",今则可拓展为"三重证据"——考古材料、文献记载与当代认知的对话。然需强调的是,此类类比当止于文化传播之趣谈,具体研究仍需回归考古类型学与金文学之本位。

要之,此器之谜底,犹待新材料之发现与新方法之运用。笔者建议可尝试三维建模复原其使用场景,或与湖北随州叶家山出土的西周"多柱形器"进行对比研究。考古学之魅力,正在于这类未解之谜所开启的无限想象空间。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甲戌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十日巳時| 2025/7/4/週五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