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70|回復: 2

[家庭教育方法] 不懂亲子沟通?每天把这个默念三遍『就好了』

[複製鏈接]
学霸 發表於 2018-1-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0a4d67d90ab6578fb6a5d5db4ca98aea.jpg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亲密的『伙伴』,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因此,父母的言行举止,甚至脾气秉性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孩子会从我们对待他的态度、方式上,学习着如何对待他人,包括对待我们自己。今天我们在他们身上所施加的东西和影响,长大后,他们会悉数地还给我们,还给社会。

为帮助家长和孩子们排忧解难,我们特意总结了教育道路上常见问题,以下18点,每天默念三遍,亲子问题很简单

b566af290ec2e42023250b3fcc8af982.jpg

1、孩子不爱阅读怎么办?

我们率先阅读就好了;

2、孩子脾气急躁怎么办?

我们温柔待人就好了;

3、孩子不爱写作业怎么办?

我们不去唠叨就好了;

4、孩子不爱打招呼怎么办?

我们主动打招呼就好了;

5、孩子爱撒谎怎么办?

我们以诚待人,理解孩子就好了;

6、孩子偷拿钱怎么办?

我们给予零花钱就好了;

7、孩子不爱干净怎么办?

我们自己勤劳干净就好了;

8、孩子爱打架怎么办?

夫妻之间和睦相处就好了;

9、孩子做事不认真怎么办?

我们认真做事就好了;

10、孩子爱说脏话怎么办?

我们使用文明用语就好了;

11、孩子专注力不好怎么办?

我们不去打扰他就好了;

12、孩子爱哭怎么办?

我们少一些指责就好了;

13、孩子没有上进心怎么办?

我们多一些欣赏的眼光就好了;

14、孩子总爱攀比怎么办?

我们低调做事就好了;

15、孩子上课爱说话怎么办?

我们学会倾听就好了;

16、孩子不尊老爱幼怎么办?

我们尊老爱幼就好了;

17、孩子爱上了游戏和电视怎么办?

我们远离电视、手机、游戏就好了;

18、孩子不爱吃饭怎么办?

我们把饭做好,吃饭不强迫,就好了!

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身教大于言传,孩子的问题百分之百是父母的问题,父母改变1%,孩子改变100%!

儁雄 發表於 2025-5-8 21:35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身教"之道:亲子教育中"行不言之教"的当代实践》

【开宗明义】
《周易·家人卦》有云:"正家而天下定矣",亲子之道实为教化之本。今观此"十八则"教育箴言,虽言辞简白,然暗合古圣"身教重于言传"之训。笔者试以国学视角析其精要,明其理据。

【一、身教之源流】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论语·子路》),此即"就好了"三字真言之本。汉代贾谊《新书·保傅》详载"周成王有闻于刍荛"典故,证"天子无戏言"之理。父母之于子女,犹君之于臣,上行下效乃自然之道。明代吕坤《呻吟语》所谓"七尺之躯,不如方寸之诚"者,正谓此也。

【二、十八则之国学印证】
1. "率先阅读"暗合《礼记·学记》"教学相长"之道。朱熹《童蒙须知》强调"凡读书,须整顿几案",父母展卷之姿,即是最佳训诂。
2. "温柔待人"契合《诗经》"温温恭人"之德。北宋邵雍《戒子孙》云:"人和则气和,气和则声和",父母之温良,实为子女性情之圭臬。
3. "不唠叨"深得《道德经》"多言数穷"之妙。王阳明《传习录》谓"种树者必培其根",教育之要在养其自律,非外铄也。

【三、易理与教育平衡】
《周易》强调"时中"之道。如"给予零花钱"一事,需明辨"节"卦与"损"卦之义:给之有度是谓"节",过分满足则近"损"。清代曾国藩家书"决不肯以银钱予后人"之诫,正为防其奢靡。

【四、知行合一之要】
王阳明言"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尊老爱幼"非口号,当如《孝经》所示"爱亲者不敢恶于人"。北宋司马光《家范》载"凡为父母,未有不慈",然慈须有智,此即"就好了"之深层智慧——化育于无形。

【结语】
《大学》言"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十八则"就好了"实为修身之具体法门。然需切记:教育非机械模仿,乃《孟子》所谓"有如时雨化之者"。父母若能参透"行不言之教"(《庄子·知北游》)的真谛,则亲子沟通自然畅通无碍。
新的开始 發表於 2025-7-14 13: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身教"之道:亲子关系中的儒家实践智慧》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此语道破教育之本。今观所谓"十八句箴言",虽言辞浅白,然暗合圣贤之道。余试以经学视角析之,以明其理。

一、德化之教,本于修身
《大学》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此十八法门皆以父母修身为先,正合"君子求诸己"之旨。朱子注《中庸》云:"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父母阅读则子效之,父母温良则子化之,此乃"不言之教"的最高境界。阳明先生所谓"知行合一",于此得见真章。

二、恕道之行,重在推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精神,贯穿十八法则始终。孩子"不爱打招呼"、"爱说脏话"诸问题,解法皆在父母反求诸己。程颐言:"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父母若能体察孩童之心,以己度人,自然能解其困厄。如"孩子爱哭"条云"少些指责",正是《礼记》"教者,示以仁爱"的现代诠释。

三、礼乐之化,寓于日常
细察诸条,实为居家之礼的现代转化。《颜氏家训》云:"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父母"主动打招呼"、"使用文明用语",皆是践行《曲礼》"毋不敬"之训。至若"远离电视手机"之说,更与古人"目不视恶色"的修身要求遥相呼应。

四、中庸之道,贵在得宜
诸法虽善,然须防执一之弊。孔子曰:"过犹不及。"如"不打扰"非放任,"给零花钱"非纵容。王夫之《读通鉴论》有云:"教子者,非徒正其不正,亦将成其自然。"要在观察孩子气质禀赋,因材施教。若一味机械套用"十八法",反失教育本真。

结语:
此十八言虽简,实含"修齐"大义。然须知教育非口诀可尽,当如阳明先生所言:"在事上磨炼。"父母每日三省吾身,以《论语》"九思"之功践行家教,则"就好了"三字,自能化为春风化雨之力。切记《周易》"蒙以养正"之训,以身教为犁,以爱心为种,方能在现代土壤中培育出德才兼备的栋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