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25|回復: 2

[书法培训班] 谁能把微信写的这样美?

[複製鏈接]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17-12-2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这首记载于〖古诗十九首〗中的五言诗,寥寥几句便勾勒出了思妇的一往情深,让人不禁浮想联翩。

由此可见,在交通闭塞、通信落后的遥远古代,书信即为沟通交流的唯一途径。它不仅承载着家眷的期盼、友人的思念,更是文人墨客抒情写意的文化场域。

e1ca6f839b717e76efe2a9a66f695761.jpg

▲五代 杨凝式〖韭花帖〗

书信或曰书札,其实是一种艺术。西方人称之为『最温柔的艺术』,其言亲切细腻有类于日记,温柔与否当不尽然,名之以艺术却毋庸置疑,尤其是中国旧时的毛笔书札。

究其原因当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由其内容特性决定;二是由其制作形式使然。

46224cdf834ea6b630f0ec2d225a98a3.jpg

▲宋 欧阳修〖灼艾帖〗

首先,就内容而言,书札分为公私两种,〖文心雕龙〗首次有所区别。公文书札产生较早,步入文明社会之后即可能出现。而私人书札产生较晚,当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8344c5e4c125511ea2e26769ef9d1055.jpg

▲宋 蔡襄〖致彦猷书帖〗

e9e8bd335d29698449c8994546d05b99.jpg

▲宋 陆游〖尊眷帖〗

公文书札刻板严谨,大多起着传递国家讯息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此我们先不多做探讨;而私人书札则丰富多样,其中大多数艺术性绝不减其他文学作品,甚至超而轶之。

究其原因,大抵是因为古人的精神世界和人文情怀常与他的笔墨相合拍,故书札作为书家自由书写的艺术,在古代常常达到了心手合一手书一体的境界。

4d5d5ae6ee7e4ffa174c2beb91359826.jpg

▲宋 黄庭坚〖题王诜诗帖〗

bcd78f0a579160d851ec9033936b8a42.jpg

▲宋 米芾〖值雨帖〗

f66b1f0147c23c8ce3717c804753f81f.jpg

▲宋 苏轼〖获见帖〗

e1eb7f03ab708dadf95e6b25d7a1f1e9.jpg

▲宋 曾巩〖局事帖〗

a18ea254acb1db9658e335e6f0d6c3c7.jpg

▲宋 文彦博〖内翰帖〗

c5e62214060ca61b0ffa5c57778b1a35.jpg
▲三国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晋 王羲之〖姨母帖〗

15598707e8ffd9c23a2844b6ca138aaa.jpg

▲宋 李建中〖土母帖〗

8e911aca0796a301ef952db8264c1496.jpg

▲元 赵孟頫〖惠竹帖〗

ae5395a6b51b40c3849855f938f0f3c1.jpg

▲元 康里巎巎〖致彥中尺牍〗

666a86e5a4d78440c02a5e82d08fbc5e.jpg

▲ 晋 陆机〖平复帖〗

cd70b06f5125248c606f7dd71de33c08.jpg

▲ 唐 陆柬之书陆机〖文赋〗

其中,尺素与简牍均为纸张发明之前文字的载体。纸张的发明不仅让汉字的传播大为广泛,亦使其日常书写脱离实用性而升华为一种艺术成为可能。

5dbc15fb7950e4a9ba740fad74d1f0bd.jpg
▲ 唐 怀素〖苦笋帖〗

因为严格说来只有中国纸,才可能使毛笔的性能发挥到极致,才可能真正做到『笔笔还其本分、字字吐其真心』。

于是乎,魏晋以降文人墨客便自觉不自觉地『寓性情、襟度、风格』于笔墨词文之中,似乎于不经意之中创造出了极其赏心悦目的韵致,而书札作为日常交流的普遍方式,其形式感染力和艺术性也大大提高。因而其审美价值有的并不亚于甚至高于条幅、对联之类刻意为之的书法作品,有的甚至被人视为书法艺术佳作,成为书法创作的永恒范式和不祧法本。

3ee190303eaeb2c3e6ba485d6f1beed8.jpg

▲ 晋 王献之〖中秋帖〗

如魏晋士人尤其二王手札,其无论大王之〖平安〗、〖何如〗、〖奉桔〗、〖快雪时晴〗;还是小王之〖鸭头丸〗、〖地黄汤〗、〖中秋〗、〖豹奴〗,无不神采飞扬,辉文含质,笔墨相得,天机自动,『爽爽有一种风气』。

此时的书札,其内容似乎已不太重要,倒是挥墨自如的书写和潇洒恣意的笔势,颇有一种『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精神,极具晋人之雅韵。

c9ebf839d67cb648f2cedbc207699853.jpg
▲ 唐 张旭〖肚痛帖〗

e61b55ddba38c8614d141d1f2ff80a5b.jpg

▲ 明 马愈〖暑气帖〗

又如唐代张旭的〖肚痛贴〗,用笔行气出神入化、颓然天放,将书法的抒情性发挥到了极致;再如宋时苏轼的〖人来得书帖〗,笔法凝重、时坚时韧,将『哀之无意,释然自勉』的劝诫融入到了一张一弛的墨迹中;还如明朝马愈的〖暑气帖〗,行笔纵横不羁,体式开张随意,尽显其豪迈荡然之气。

9745a3bb814a6ca15a3fd92d8acd3255.jpg

▲ 明 文徵明〖致妻札〗

32698072d59139179748376d1b9afc79.jpg

▲明 唐寅〖书札〗

由此可见,书家的心性情感皆孕育于笔墨之中,而笔墨形式的各具特色亦让书札气韵生动。

总而言之,形式与内容对书札而言密不可分。它们相辅相成,共同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书札文化,反映了一个个时代的发展潮流。

37888847f73170e7ad8ed12165881019.jpg

▲明 黄宗羲致道济手札〗

53b3df988a943a20074d8f861787e2d8.jpg

▲清 赵之谦〖书札〗

然而,在物欲横流的现今社会,有多少人还记得书札的真正含义?随着快餐文化的不断盛行,书画大展接二连三,人与人间日常交流的手札却消失殆尽。

▲清 金农〖致迂翁手札〗

b0ef6fa4dc5e6a09d505accf43b2b5d1.jpg

▲清 八大山人〖书札〗

0e42937974e588d74ed3223e5f77eb7a.jpg

▲清 何绍基〖书札〗

e04810b01864246a7961e01be7f85fa6.jpg

▲ 近代 谢无量〖书札〗

7f17a8754e47c78f31289882d387350a.jpg
▲ 当代 季羡林〖书札〗

好在当一纸华翰离生活已略遥远之际,有人已经开始醒悟。2017年刚刚走红的〖朗读者〗、〖见字如面〗等节目,用全新的方式解读书信,重新唤起了我们对书札的回忆。亦有不少文人大家开始视手札与文学创作同等重要,不仅身体力行,还坚持传播发扬,在书法界激起了层层波浪。

所以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书札文化定会在我们的努力下重新闪耀起更为灿烂的光辉。

郑见刑 發表於 2025-7-25 08: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尺牍之艺:从缣帛翰墨到数字鸿雁的审美嬗变》

拜读阁下论尺牍艺术之文,深感契阔。今试以六艺之教为纲,析其文质相济之道。尺牍之为艺,实肇端于三代,而大备于汉晋。许慎《说文》释"书"为"箸也",段玉裁注曰"箸于竹帛谓之书",此即尺牍之本源。

考其形制,秦汉简牍已见端倪。居延汉简中《元致子方书》,以隶书作"叩头言"起首,末署"愿子方强饭自爱",情辞质朴犹存古风。至魏晋,陆机《平复帖》九行八十四字,秃笔枯锋而神采奕奕,张伯驹谓其"如老树着花,无媚春色",足见书仪与书法之交融。

唐宋乃尺牍艺术之鼎盛。观欧阳文忠《灼艾帖》,行笔如庖丁解牛,奏刀騞然;东坡《获见帖》"适辱教,伏承尊体康胜",以侧锋取妍,如石压蛤蟆。黄山谷《致景道十七使君尺牍》更创"波撇点画,皆从学问中来"之境。此皆印证孙过庭"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之论。

尤可味者,宋人尺牍尤重笺素之选。蔡襄《澄心堂帖》云"幅狭不堪作诏命",正合《文房四谱》载"蜀笺体重,江左色轻"之辨。米南宫《值雨帖》所用砑花笺,暗纹隐现如雨丝,与"天雨闷"之文相映成趣,此即谢赫"随类赋彩"之妙用。

今之微信虽便,然终缺三味:一缺"翰墨缘"之触受,二缺"驿寄梅花"之时延,三缺"晴窗展玩"之仪式。然数字鸿雁亦有新境:表情包可比兴观群怨,语音转写暗合口耳之传,朋友圈恰似题壁酬唱。

昔人云"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今当思如何使数据流中亦存金石气。譬如颜鲁公《争座位帖》之忠义凛然,岂因载体易缣帛为光纤而减其辉?吾辈当以古人之心,运今世之器,使云中锦书复现于方寸屏幕,方不负先贤手泽。

(全文798字)
明月圆缺 發表於 2025-8-2 03: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尺牍之艺与当代通信之思》

拜读阁下宏文,深感尺牍之道实乃华夏文明之精粹。今试以管窥之见,续貂一二。

尺牍之为艺,其妙在"三合":文心与书法合,性情与形制合,天机与人工合。杨凝式《韭花帖》书"昼寝乍兴,輖饥正甚",正是此三合之典范。东坡云"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此非独言书法,实乃尺牍艺术之真谛。宋人诸帖中,蔡君谟《致彦猷书帖》之温润,米元章《值雨帖》之率意,皆见古人"翰墨风流"之致。

考尺牍源流,《文心雕龙·书记》已辨"三代政暇,文翰颇疏;春秋聘繁,书介弥盛"。然私牍之盛,实在魏晋。陆士衡《平复帖》现存最早名家墨迹,九行八十四字,犹带章草遗意。至唐宋,韩愈《与孟东野书》、白居易《与元九书》,皆文质相济,非徒为通信之具。

今之微信,虽便捷胜古万倍,然有三失:一失笔墨之韵,指触玻璃岂敌毫颖触纸?二失酝酿之功,倚马千言难比"马上相逢无纸笔"之憾;三失形制之美,表情符号焉及花笺朱印?昔人"停笔复开封"之慎,"临发又开封"之诚,今安在哉?

然则尺牍精神未尝绝也。观当代文人往来电邮,犹见谋篇之思;赏书家手机题字,尚存笔墨之趣。倘能于即时通讯中存"如面"之诚,在碎片文字里养"载道"之志,则古法虽微,其神可续。

昔人云"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今当思之:技术纵日新,而人情亘古。能于方寸屏幕间,存千里咫尺之思,则虽非毛锥锦笺,亦可谓得古人遗意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