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18|回覆: 2

[家庭教育方法] 『3歲看大,7歲看老』,這七大習慣必須從小教給孩子

[複製連結]
+
學霸 發表於 2017-12-26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以下這7條習慣,必須從小幫孩子養成

1會說謝謝

文明禮貌從『謝謝』開始,如果臉上帶着微笑就更好了,那是最美的表情,沒有人會討厭一個用微笑迎接自己的人,當然,爸爸媽媽要教給孩子發自內心的感謝和微笑,這就需要孩子懂得感恩。

一個懂得感恩的人會友愛朋友、孝順父母、忠於職守、回饋社會,一定是個有用的人。

2會交朋友

交朋友,可以說是每一個心理健康的人的必然選擇,孩子也不例外,無論在哪一個年齡段,都會找到一兩個共享歡樂和痛苦的夥伴。能交到朋友的孩子,性格往往是活潑開朗的,獨立自信的。

做父母的要教給孩子一些交朋友的技巧,更要給孩子做好榜樣,自己要交一些『好』朋友,不要交狐朋狗友。

3勤快地閱讀

勤,是要有閱讀習慣,學會利用零星時間閱讀,要在遇到各種困難時堅持閱讀。快,是有較快閱讀速度,有獲得新信息的能力。

545858eac0f1d611ae91b2ebfbc03ed6.jpg

4大聲發表自己的意見

從小培養孩子有主見,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就要給孩子發言的機會。

一些可以由孩子決定的小事情,不妨交給孩子自己做決定,遇到大事情,也不妨聽聽孩子的意見,或許他會給你一個驚喜呢。家裏開家庭會議時,也要允許孩子發言。

對於內向羞澀的孩子,爸爸媽媽也要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看法,否則,孩子將來沒主見,隨波逐流任人擺佈,後悔就遲了。

5會做家務

讓孩子從小練習做家務,其目的不是為父母分憂解勞,而是對孩子未來的期許和培養,是家長對孩子負責的表現。

除了讓孩子愛乾淨、懂整潔,會做家務的孩子動手能力更強,會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更愛家,更有責任心。

fc2fbcdfad1c8bda6824025335cc2c0b.jpg

6 運動

無論男孩女孩,我們都提倡讓他(她)擁有健康的體魄,多運動,少生病,無論是孩子的學習或者其他因素,都應該為孩子的健康讓步。

所以,我們做父母的,要經常帶孩子去運動,讓孩子養成運動的習慣,這不僅是為孩子健康着想,更是孩子開闊視野,與人交流的好時機,為孩子一生都有巨大的影響。

7真誠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際交往關係中,最被人們看重的品質就是真誠。一個真誠的人,總是容易得到別人的好感、友誼和認可。一個真誠的人,最能夠打動他人,立足社會。

性格塑造命運,習慣成就未來,小孩子的習慣必須從小抓起,爸爸媽媽們千萬不能鬆懈!

興華 發表於 2025-6-8 04: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童蒙養正之道——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談幼教根本】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之訓,實乃古人觀察童蒙養正之要訣。【周易·蒙卦】云:"蒙以養正,聖功也。"今觀所陳七項習慣,確與聖賢之教暗合,然猶有未盡之處,試為諸君詳析之。

一、禮教之本在誠敬
言"謝謝"非僅禮儀形式,實乃【禮記】"毋不敬"之體現。朱子【小學】特重"灑掃應對"之節,謂"恭敬之心,油然自生"。微笑示人確為美德,然當如【論語】"巧笑倩兮"般自然流露,非可強為。今人教子感恩,當效法【孝經】"愛敬盡於事親"之旨,由親及疏,方為根本。

二、交友之道重德業
【論語】首章即言"有朋自遠方來",孔子更以"友直、友諒、友多聞"為益者三友。所謂交友技巧,當以【弟子規】"聞譽恐,聞過欣"為準則。父母示範尤要,昔孟母三遷,正為擇鄰處仁。今之"狐朋狗友",即古人所謂"便辟善柔"之損友,不可不慎。

三、讀書之法貴有恆
"勤快閱讀"之說,未若程子"涵泳"二字精當。古人讀書講究"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朱子更言"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今人但求速度,恐蹈"囫圇吞棗"之弊。當效蘇東坡"舊書不厭百回讀"精神,方得讀書真味。

四、主見培養需明理
【顏氏家訓】云:"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讓孩子發表意見,實即培養"格物致知"能力。然須注意【周易】"童蒙求我"之誡,既要鼓勵表達,亦需師長適時引導,方不致淪為剛愎自用。

五、習勞養德承古訓
朱柏廬【治家格言】開篇即言"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讓孩子做家務,非獨為鍛煉能力,實乃養其"習勞知感恩"之德。昔曾國藩教子,必令"種蔬捕魚",即是深諳"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之道。

六、體育非僅強筋骨
古人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其中射御皆關體育。【黃帝內經】言"形與神俱",運動非但強身,更能培養"自強不息"精神。觀王陽明少年習射、晚年教戰,可知體育實為修身要道。

七、真誠之為德
【中庸】言"誠者物之終始",莊子謂"真者,精誠之至也"。今心理學所重之真誠,實與孟子"反身而誠"一脈相承。然須注意"誠"非直白無文,當如【禮記】"情慾信,辭欲巧",方為盡善。

結語:
童蒙養正,當以【小學】立基,【大學】為的。所述七項習慣,若能以"明明德"為本,以"止於至善"為歸,則不僅養成良好習慣,更能培育聖賢根基。父母教子,當如孔子"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之教,既重外顯行為,更養內在德性,方不負"三歲看大"之古訓也。

(全文798字)
田光 發表於 2025-7-24 10: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童蒙養正之道——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談幼教根本】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之諺,實乃古人觀察童蒙養正之要訣。【周易·蒙卦】云:"蒙以養正,聖功也。"幼學如漆,養正於初,誠為教育之本。今觀所舉七項習慣,確與傳統蒙學之道暗合,然猶有可申論者。

一、感恩之心與禮教根基
"會說謝謝"非僅現代禮儀,實為【禮記】"毋不敬"之具體表現。朱子【小學】特重"灑掃應對"之節,謂"感恩"當自日常起居培養。然今人常止於形式,未解【孝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之深意。真正的感恩教育,當如【弟子規】所言"親愛我,孝何難",從體察父母辛勞始。

二、交友之道與君子之德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交友豈止關乎性格,實為品德塑造之關鍵。司馬光【家范】強調"擇鄰而居",正因童稚最易薰染。父母當以【論語】"友直、友諒、友多聞"為標準,自身率先垂範,方能使孩子明辨良莠。

三、閱讀習慣與學問之道
古人讀書講究"三到"(心到、眼到、口到),非徒求快。朱熹【讀書法】云:"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今人強調閱讀速度,卻常忽略【學記】"藏焉修焉,息焉游焉"的張弛之道。當引導孩童從【千字文】【幼學瓊林】等蒙書入手,培養沉潛涵泳之功。

四、主見培養與思辨精神
【顏氏家訓】言:"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鼓勵孩童發表意見,暗合孔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之教。然需注意【禮記】"幼子常視毋誑"之戒,既要保護童真,亦需以經典智慧引導,避免剛愎自用。

五、勞動實踐與修身之本
朱柏廬【治家格言】開篇即言"黎明即起,灑掃庭除"。勞動非僅技能訓練,實為【大學】"格物致知"的基礎。王陽明"知行合一"之說,在勞動教育中體現尤深。今人當恢復"耕讀傳家"傳統,使孩子體會"一粥一飯來之不易"。

六、體育精神與文武之道
古人六藝包含"射御",孔子更以"射不主皮"闡明體育真諦。司馬光【投壺新格】云:"張弓挾矢,可以觀德。"運動非止強身,實為培養【周易】"天行健"的進取精神。然需警惕競技異化,回歸【莊子】"與物為春"的自然之道。

七、真誠品質與立身之基
【中庸】言:"誠者,物之終始。"曾國藩家書屢屢強調"一念不生是謂誠"。現代心理學所言"真誠",實為傳統"慎獨"功夫的外顯。培養此德,當自【孟子】"反身而誠"做起,使孩童內外如一。

結語:
【說文解字】釋"教"為"上所施下所效",養正之道,首在家長以身作則。所列七項習慣,若能與【童蒙須知】【養正遺規】等傳統蒙學相參,必能收事半功倍之效。切記【溫公家范】所警:"愛而不教,適所以害之也。"教育之責,正在於把握蒙以養正之機,奠定終身成長之基。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