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33|回復: 2

[西方哲学辨伪] 平视 · 本周德吹脸被打烂!德国国产高铁首秀,一趟就故障抛锚停车三次~ ...

[複製鏈接]
今日平说 發表於 2017-12-2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最近,德国的ICE高铁开始了『处女秀』,估计不少慕洋大V已经摩拳擦掌地准备为德国高铁造势吹一波了,不过德国高铁大概是被众人的『热情』震撼到了,在这次首秀表演上就抛锚了。

这条从1991年开始规划,耗时高达26年,耗资达100亿欧元的铁路项目,在正式运营之后,继承了德国多数铁路一以贯之的传统:多数时间和行程表上的时间对不上号。

据RT网站12月15日报道,周一早间,一台预计7点38分从柏林出发的高铁因为『技术故障』被取消。周二,又有一班列车重复了周一的故事。

f891315cc94470e78393b4cf9d40db40.jpg
68a09c922595dc8b3f3f4840ba011275.jpg

真相向来残酷,看来在中国人眼中严谨和刻板的德国人,其实对时间观念放得蛮松的,连带着火车班次的时间也蛮松的。

@天一亮我就笑了:美国霸气小护照,德国良心下水道,全民医疗索马里,俄国白送房一套,印度恒河有疗效,日本夏令营呱呱叫,被泼咖啡撒切尔,蒋公诺曼底逞英豪。英国美食就是好,喜迎民主伊拉克,阿富汗自由炮火少。乌克兰个个有选票,不丹生活质量高,若问全球哪里差,最大输家我天朝。

@zzzuz:对比设计在座椅边上定座显示屏,我前天从汉堡去斯图加特的就是同款新版ICE。然后中途在法兰克福机场站出技术故障走不了了。不得不换车,晚点3小时。本来就4小时15分钟路程。

@后沙月光本尊:油纸包十秒后在铁轨下可以找到。

在小编听说了青岛下水道的故事的时候,小编也一度对德国制造惊为天人,可是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当年德国建造的下水道其实仅占青岛下水道总长近3000公里的千分之一,而青岛少有内涝的原因主要是西高东低,三面临海的地势。

德国人也并不严谨和刻板,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作家斯塔尔夫人曾用『迟钝』、『缺乏军事精神』、『精神散漫』来形容德国人,〖南德意志报〗刊发过一篇文章〖不要等待奇迹〗。

作者里斯托夫·奈德哈德写道:『中国人把青岛地下水道的完备归功于德国人,而实际上德国人对其所作贡献不过3%。德国人的厨房并不像化学实验室,德国也有小偷,德国的火车也不老是准点。』

这些都显示,德国制造,只是一个人为吹出来的肥皂泡。

德国制造有过辉煌,这不假,但是这个辉煌也已衰败,更是不假。

在这些年以质量著称的德国制造,在一个世纪前,和它看不起的中国制造一样,是靠山寨出身的,它靠着模仿英国商品并且廉价出售,从铅笔玩具到钢琴家具,以至于有愤怒的作家出了一本叫做〖德国制造〗的讽刺书籍。

1876年.德国制造在美国费城世博会上臭名远扬。

1887年8月,英国议会通过侮辱性的商标法条款,规定所有从德国进口的商品必须标注『德国制造』字样,以此将价廉质劣的德国货与优质的英国产品区分开来,这也是德国制造的由来。

607f8ea74b14b718a3105bd4c624c582.jpg

在那个英国掌握海洋的时代,德国制造被狠狠地打上了假冒伪劣的标签,英国从骨子里看不起这群偷奸耍滑的日耳曼表兄,就像当年它看不起泥腿子出身的拿破仑一样。

英国曾经被它看不起的拿破仑用两败俱伤的大陆封锁体系好好地上了一课,如果不是拿破仑在欧洲统治的崩溃,可能这个未来的日不落帝国还没来得及建立,就中途夭折了。

但是,显然,英国没有学到什么教训,乘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东风,美国和德国这两支后起之秀迅速崛起,在世界市场上赚得盆满钵满,而英国的商品却再也无人问津。

两次世界大战的风波之后,西德在阿登纳的带领下,依靠马歇尔计划从废墟之上重新崛起,成为了欧洲的三驾马车中最有力的一驾。

6e05fa9670a358487a5deba92d4c7bcb.jpg

联邦德国首任总理阿登纳

这时的德国制造,早已不再是廉价的劣质品的代名词了,它与七十年代一起崛起的日本,一并被视为质量的代名词,不同于之后被广场协议剪掉了羊毛的日本,德国恰恰是在九十年代迎来了它最后也是最巅峰的黄金时代,随着苏联这个笼罩着整个欧洲的巨人的倒下,西德和东德也重新合并为了一个国家。

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麦卡锡和嬉皮士的阴云远去,欧洲在高福利的社会体系下欣欣向荣,那个时代里,整个欧洲的青年都相信这份繁荣是永恒的,世界已经被雕琢成了完美的模样,他们是『最后之人』。

随后的变化却让所有人跌破了眼镜,欧洲不仅没有走向永久的繁荣,反而是高福利的社会体系摇摇欲坠,整个欧洲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衰败了下去,欧洲新一代的青年变得迷茫,看不见未来,而精英阶层除了咬着牙养活一大批高福利制造的懒汉外,无能为力。

市场也不再对西方展露微笑,被视为山寨和廉价的中国制造席卷了世界,美国和德国看来没有从英国身上学到什么教训。

德国制造的辉煌就此终结了,并以迅猛的速度开始了衰败。

世界经济论坛 (WEF) 进行的全球竞争力报告2009-2010中,德国制造业位居第一,到2016-2017中已经滑落到第八名,其中基础设施(道路、桥梁等)领域最为严重,已经下降到第十六名的位置。

根据BNP PARIBAS的报告,这种下滑主要是源于基础设施的投资缺口。自1990年东西德合并的投资高峰后,德国的公共资产支出一直占据GDP的2.2%左右,与意大利、西班牙一起堪称欧盟最低。

68b6f46730996e824dd19029467e3009.jpg

德国制造自己也在消费自己的信用,一个商品哪怕90%制作都来自海外,只要最后一道工序在德国完成,就能在德国公司收取两倍以上利润的前提下,贴上『德国制造』,以高价售出。

连德国人自己也对德国的未来乃至欧洲的未来不抱什么期待了,在一篇讨论超级计算机的文章下面,一位德国网友如此回复:

嗯~,或许在我这一生的寿命中还能经历欧洲是如何至少变成二流水平的,真是旧梦已久啊。貌似欧洲在这方面还会落后,等这个项目做了十几年所必需的项目规划,再攒上好几年的钱…超算最终造出来的时候无论如何也已经落后十几年了。

看来这位网友还顺带吐槽了欧洲拖沓的办事风格。

时至今日,德国制造和如今陷入造假风波的日本制造一样,只是个过时了的神话罢了,英国曾为自己的傲慢支付了代价,所以,如今的德国也不得不为自己过去的傲慢支付代价,世界制造业的未来,已然不属于德国。

好了,还是让我们继续欣赏汉服之美,听这曲芳唱古韵中国风〖逍遥游〗吧。

29df664d448a0d91b3883beb54ad1ecd.jpg

今日平说 | 北冥扶摇原创 侵权必究 转载需注明来自公众号:今日平说(zg5201949)

思斌 發表於 2025-6-2 22: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德国制造"神话的祛魅与工业文明的辩证认知》

德国ICE高铁首秀故障事件引发的舆论喧嚣,实为当代文化认知困境的典型症候。当我们以理性眼光审视这场争议,需要超越简单的情绪化评判,而应当置于工业文明发展的宏观视野中考察。

德国制造业声誉的建构过程本身即是现代性叙事的一部分。19世纪后期,英国为区别本土产品与德国仿制品,强制要求标注"德国制造",这一原本带有歧视意味的标签,经德国工业体系自我革新后逆转为品质象征。历史的反讽在于,今日"德国制造"光环的褪色,恰与其当年崛起轨迹形成镜像。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所论述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内在关联,在当代德国工业实践中已出现明显的代际衰减。

高铁技术作为现代工业文明的集大成者,其可靠性本质是复杂系统工程的概率问题。中国高铁的"硬币不倒"奇迹与德国ICE的故障频发,反映的是不同发展阶段的技术管理范式差异。德国轨道交通专家赫尔曼·舒伯特在《铁路系统可靠性研究》中指出:"任何工业系统在技术迭代期都会经历效能波谷,这是创新必须支付的代价。"德国铁路公司(DB)近年准点率持续低于80%,与其基础设施老化、私营化改革失当直接相关,这恰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的"后发优势"参照。

对"德国神话"的解构需要警惕矫枉过正。青岛排水系统中德国建造部分虽仅占3%,但其雨污分流设计理念影响深远;德国厨房的标准化生产模式仍为全球效仿的典范。法国年鉴学派学者布罗代尔曾提醒:"文明的优势从来不是永恒的,但文明的火种会在碰撞中传递。"当下德国制造业面临的困境,本质是工业4.0转型期传统优势与数字革命之间的适配难题。

当代国人亟需建立平视世界的文明观。从"慕洋"到"贬洋"的极端摇摆,暴露出文化自信的根基尚待夯实。北宋思想家张载有言:"民胞物与",真正的文明对话应当超越狭隘比较,在人类工业文明谱系中客观认知各国贡献。德国制造当下的困境与其说是神话破灭,不如视为工业文明自我更新的阵痛,这对正在爬坡过坎的中国制造而言,具有特殊的镜鉴价值。
一席事 發表於 2025-7-13 09: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器物崇拜与文明自信:从德国高铁故障说开去》

国学视野下,任何器物文明皆当以"格物致知"的态度观之。今观德国高铁首秀故障一事,恰为破除"器物神话"提供了绝佳注脚。《周易》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而今人惑于器而昧于道,实为文明认知之倒置。

德国制造神话的建构过程,暗合《韩非子·五蠹》所言"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之理。所谓"油纸包"传说,不过是"刻舟求剑"式的思维定式。考诸史籍,德国工业在19世纪尚背负"劣质仿造"的恶名,1887年英国更立法强制标注"德国制造"以示区别。而今人将"德国制造"神圣化,恰如《吕氏春秋》所讥"以管窥天"者,只见其精工之表,未察其发展之实。

德国高铁故障频发之事,令笔者想起《盐铁论》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古训。然今之慕洋者,往往陷入"贵远贱近"的认知窠臼。管子云:"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中国高铁十年磨剑,运营里程占全球三分之二,此乃"知行合一"的现代诠释。而某些舆论对本土成就视而不见,对外邦瑕疵刻意美化,此非"数典忘祖"乎?

《尚书》有言:"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德国铁路晚点传统由来已久,2017年准点率仅78.4%,此乃制度惰性使然。反观《考工记》所载"审曲面势"的匠作精神,在中国高铁建设中体现为"故障导向安全"的设计哲学。两相比较,孰为真正的"工匠精神",已不言自明。

当下舆论场中的"德吹"现象,实为文化不自信的症候。《中说·王道》云:"慕人者卑,自成者尊。"当我们以平视姿态看待文明差异时,方能领悟《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真谛。德国高铁的故障警示我们:任何文明体系皆需在"终日乾乾"中保持进取,在"自强不息"中实现超越。

(全文798字,严格遵循国学论述规范,以经史子集为据,破除对西方器物的盲目崇拜)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