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60|回复: 2

[汉风汉茗] 茶中喝出酸味,到底是怎么回事?

[复制链接]
+
汉风汉茗 发表于 2017-12-11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96d4a8bdd03d31b3d7823e6ed1c8a3bc.jpg

茶的滋味很丰富,有苦、涩、鲜、甜,但其实还有一种味道常常被人忽略,那就是酸味。

你是否曾在茶里面喝出过酸味呢?你知道这些酸味是怎么来的吗?当喝出酸味时,哪种酸是好的,哪种酸是不好的呢?杯小茶就带大家来一探究竟吧。

武夷酸

19世纪中叶,欧美茶叶专家学者在武夷岩茶中发现并分离出“武夷酸”,后经证实武夷酸是没食子酸、草酸、单宁和槲皮黄质等对人体有益的混合物。

一些品质优异的武夷岩茶,会喝出一些酸味,微酸过后,口腔里取而代之的是甘甜。这酸味并不令人难受,而丰富了岩茶的整体风味,这样的酸味便是好的。

有些制作不到位的岩茶,喝起来有严重的酸味,甚至让人有想要发呕的感觉,这样的酸味便是不可取的。

248295aaf3a03ad877ae09ffbf85241c.jpg

观音酸

正宗的观音酸,应该是一种类似吃过糖后泛酸的感觉,舌后两侧有一种收敛的感觉,从齿颊到喉咙感到微微酸涩,回甘生津,韵味很足!这种酸味是传统铁观音制法中半发酵工艺而产生的。

而一些所谓新工艺铁观音,为了追求效率和产量,发酵往往不足,就直接下锅杀青了,这样容易形成一种明显令人不愉悦的酸味。

ea4e77a0069668cc04ff3971a2bdf532.jpg

红茶酸

一般来说,茶叶发酵会产生一定的酸味。红茶是全发酵茶,尤其是滇红,带微酸是正常的,但酸味散得快,口感基本上以甜爽为主。

如果喝着很明显的酸味,是红茶在发酵过程中堆积太密或者发酵过度,发酵工艺没控制好,再烘干就会导致发酸。

此外,泡红茶的时候水温如果过高,也容易导致红茶出现明显的酸味。建议红茶冲泡时使用90℃左右的热水,泡的时间短一点。

04bef5ea3fb759dbca3bd7a853a4b8e0.jpg

熟普酸

于熟普而言,本身具备酸、甜、苦、涩、香、滑等特点,其酸能化而转甜,韵味能直达喉底而不锁喉,茶汤顺滑。这点老熟普比较明显,转化好的熟普会有带有果香的微酸。

熟普如果渥堆工艺不当会使茶品带有酸馊味,这种茶不管是闻起来还是喝起来都像是变质的食物,酸而不化,还带有馊臭味,令人不悦。

29a25a1f368366958c707098f65451df.jpg

总而言之,不好的酸味往往是工艺或仓储不良产生的,这种酸味属于闷酸或酸馊;而好的酸味是茶中的活性物质所自然呈现的,酸与涩、酸与甜非常协调的,这酸味喝起来爽口,且不会一直停留在口腔中。

茶的滋味,主要还是以苦涩鲜甜为主,出现酸味的时候,要学会辨别是好是坏。

其实,对一杯茶来说,无需过分追求一种味道。茶的味道很复杂,好的茶,喝起来滋味是有层次变化,且多种滋味都是融合协调的。

chocoba 发表于 2025-6-20 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茶中酸味辨微》
茶之酸味,实乃阴阳相济、五行化生之妙境。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明",其味觉体系实含天地消息。今就茶酸析理,当分三才而论:天时之酸(工艺)、地利之酸(产地)、人和之酸(仓储),三者失和则酸败,三者得宜则酸韵。

一、武夷岩茶之"正酸"
所谓"武夷酸",实为茶多酚氧化产物与有机酸之合和。《本草纲目》载没食子酸"味涩微酸,能收能散",此酸须经历炭火烘焙方得转化。上品岩茶之酸如梅子初黄,酸后即化甘津,此乃"火功酸",符合《周易》"水火既济"之理。若现闷沤之酸腥,则是做青不透、杀青不足所致,当弃之。

二、铁观音酸韵辨
传统观音酸属"观音韵"范畴,乃晒青、摇青间"阳变阴合"所生。其酸似青梅含雪,齿颊生津,此即《茶录》所谓"酸香入骨"。今人急功近利,萎凋不足而强求酸味,此酸如未熟之果,滞涩不化,犯了"欲速不达"之忌。

三、红茶酸味枢机
滇红之微酸,实为酶促发酵中苹果酸、柠檬酸之显。然发酵如治国,须"允执厥中":渥堆过密则酸腐(湿热郁结),翻堆不及则酸馊(气机壅滞)。冲泡时若沸水直冲,犹如"亢龙有悔",必使酸味暴烈。当取《道德经》"柔弱胜刚强"之道,以85-90℃活水徐徐注之。

四、熟普酸变考
优质熟普之酸,乃陈化过程中乙酸、琥珀酸转化之果,似干枣含蜜,暗合"浊阴归地"之理。若现腐酸如败酱,必是渥堆时"湿毒内蕴",或仓储犯"地气侵淫"之忌。昔年勐海茶厂老技师云:"酸香入水是为活,酸臭挂喉是为死",诚哉斯言!

结语
茶道通于易理,酸味之辨要在"中和"二字。《礼记》言"和而不同",茶之佳酸当如君子之交,淡而不薄;劣酸则似小人谄媚,浓而令厌。品茶者当以舌为鉴,以心为秤,方得酸味三昧。
马食木甸呈 发表于 2025-7-26 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茶中酸味辨微》
茶之酸味,实乃阴阳造化之妙,非可一概而论。陆羽《茶经》有云:"茶之为饮,发乎神明",其味之变,正应《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之理。今就茶酸析为三品:天趣之酸、人工之酸、败变之酸,试为诸君道其精微。

一、天趣之酸——得中和之正味
武夷岩茶之"武夷酸",实为茶中上品。《茶录》所谓"香甘重滑"四妙外,当增"酸活"二字。此酸乃茶多酚转化之物,若梅子初黄,似青杏含津,酸后必现甘滑,所谓"酸甘化阴"是也。观其茶汤,金圈显曜;嗅其叶底,冷香幽远。此等酸味,恰如《中庸》"发而皆中节"之谓,乃天地自然之馈赠。

二、人工之酸——失制茶之节度
铁观音之酸,最见工夫深浅。传统半发酵工艺,酸如"醯鸡(醋虫)涉齿",旋即化为兰韵。而今人急功近利,杀青失时,遂成"呕酸"之弊。此正如《孟子》所言"不揣其本而齐其末",发酵不足则酸味浮露,渥堆过度则酸气刺喉。红茶酸败,多因"火候失序":或发酵时"气郁而不宣"(堆积过密),或烘焙时"阳亢而阴竭"(温度过高)。

三、败变之酸——违藏养之大道
熟普酸馊,尤需明辨。陈化得宜者,酸若醍醐透顶;仓储失当者,酸似腐鲊败酒。《茶疏》云:"茶性畏纸、畏香、畏日、畏器",今人贮茶不避秽浊,致使茶染"六淫之气"(湿、热、霉、腐、浊、杂),此酸已非茶之本真,实为"形骸之寇"。譬若《黄帝内经》言"酸伤筋",饮之非但不能怡神,反损脾胃冲和之气。

辨酸要诀(三察法):
1. 察其性:天然酸味随冲泡递减,劣酸愈泡愈显
2. 观其变:佳酸入喉转甘,劣酸滞舌生涩
3. 会其神:上品酸味令人神清气爽,败酸饮后头闷胸痞

昔苏子瞻煎茶,讲究"活火活水",吾辈饮茶辨味,亦当存"格物致知"之心。茶之酸味,恰似君子之交——淡而可久,微而能远。若遇刺喉劣酸,当效伯夷"不食周粟"之志;若得天然妙酸,不妨学陶公"悠然见南山"之趣。

盖茶道通于天道,酸味之辨,岂独口舌之事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