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57|回复: 2

[古文观止] 语音版《孟子》赏析(39)深造欲其自得

[复制链接]
贾陆英书屋 发表于 2017-11-20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孟子》赏析(39)深造欲其自得

——第五单元 论教与学第十节

各位网友,今天,我们讲《孟子》系列第五单元的第十节,节选自《离娄下》,孟子强调,为学要深钻细研,自得于心,才能左右逢其源。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深造”的“造”字,与“至”字同义,“深造”,就是深入到。“之”字,指所学;本章中的“之”字,都是指所学而言。“道”字,在此指正确的治学方法。“其”字,指自己。“自得”,就是自己领悟于心。“居之安”的“居”字,指存置在心中。“安”字,指安固。“居之安”,就是存于心中的义理,安固而不动摇。“资之深”的“资”字,指借助,凭借。“资之深”,就是所凭借的很深厚。“左右逢其原”的“左右”,指身体两旁,或身边各处。“逢”字,指遇到。“原”字,与本源的“源”字同义,指水泉之本。“左右逢其原”,就是随处可以遇到本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依循正确的治学方法,深入到所研究的学问里,是希望自己能融会贯通,领悟于心。融会贯通,领悟于心,则存于心中的义理,就安固而不动摇;存于心中的义理安固而不动摇,所凭借的就能够深远而无穷尽;所凭借的深远而无穷尽,取用它时,就随处可以遇到它的本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君子为学,总是希望自己能融会贯通,自然地领悟于心。”

这一节,讲为学之道,孟子用层层递进,逻辑推理的方法,论述君子治学的三重意蕴,条理清晰而透彻:

一是“深造”,就是要深入到学问的里面去,抓住其本质,把握其规律。而深造就要“以道”,也就是依循正确的治学方法,按部就班,打好基础,循序渐进,深入极境,潜心积虑,领悟精髓。在学问面前,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是不行的;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是不行的;缺乏恒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是不行的。

二是“自得”,就是自己能够融会贯通,领悟于心。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 •宪问》)自得就是为己之学,就是苦练内功,务求甚解。只有自己真正有了心得,所领悟到的道理才能安固而不动摇,也才能使之成为自己认识问题的指导,解决问题的凭借。

三是“左右逢其原”,就是源出其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学问达到了“自得”的境界,就会产生灵感,产生智慧,产生创造力;就既不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也不是“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那时的学问,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附:

《原文》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深造之以道:依循正确的治学方法,深入到所研究的学问里。造,至。之,指所学;本章“之”字,皆指所学而言。道,在此指正确的治学方法),欲其自得之也(希望自己能融会贯通,领悟于心。其,指自己)。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存于心中的义理,安固而不动摇。居,处,存置在心中。安,安固);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所凭借的很深厚。资,借助,凭借);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左右逢其原:随处可遇到本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左右,身之两旁,指身边各处。逢,遇到。原,通“源”,水泉之本)。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离娄下》

【译文】

孟子说:“君子依循正确的治学方法,深入到所研究的学问里,是希望自己能融会贯通,领悟于心。融会贯通,领悟于心,则存于心中的义理,就安固而不动摇;存于心中的义理安固而不动摇,所凭借的就能够深远而无穷尽;所凭借的深远而无穷尽,取用它时,就随处可以遇到它的本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君子为学,总是希望自己能融会贯通,自然地领悟于心。”

高杉 发表于 2025-5-10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深造自得":孟子治学三境之现代诠解

孟子此章虽仅六十余言,却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治学体系。"深造之以道"为始基功夫,"自得之"为关键枢纽,"左右逢其原"则为最终境界。三者环环相扣,形成"方法—过程—结果"的严密逻辑链。所谓"深造",非谓泛观博览之谓也,当如朱子所言"循序渐进,熟读精思",须以"道"为轨则。此"道"既包含学问本身的客观规律,亦蕴含为学之方的次第规程。汉代郑玄注《礼记》云"学不躐等",正是此意。

"自得"之说,实为孟子对孔子"为己之学"的创造性发展。程颐解此章谓:"学不言而自得者,乃自得也。"这种获得不是外在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通过"心官之思"将外在义理转化为内在生命体验的过程。阳明先生所谓"心即理",正是对这种内化过程的极致表达。当学问"居之安"时,便如王夫之所言"理与心相泱",达到主客冥合的境界。宋儒常言"体贴",即谓此等功夫。

"左右逢原"之妙境,非刻意求之可得。张载《正蒙》云"心解则求义自明",恰是这种状态的写照。当学问化为精神血脉,自能触类旁通,如朱熹比喻的"如烛照物",无处不明。清儒戴震言"学者当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正揭示了"自得"与"逢原"的内在关联——唯有无遮蔽的真知,方能周流无碍。

今之学者,或困于信息之海而失其统纪,或溺于功利之求而忘其本真。孟子的三重境界说,恰如一剂良方:以"道"御"术"可免支离之弊,以"思"求"得"可克肤浅之病,以"通"致"用"可破教条之障。王阳明《传习录》云"在事上磨练",便是将此治学理念转化为实践智慧。当代学术若欲突破瓶颈,或许正需回归这种"深造自得"的传统智慧,在古今对话中开创新境。
一席事 发表于 2025-7-12 0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深造自得:论孟子治学三境之真义

孟子此章所言"深造自得"之道,实为儒家治学之精髓。所谓"深造",非徒涉猎群书、博闻强记之谓,乃是以道为径,直探学问本原。此"道"者,朱子释为"进为之方",即循序渐进之法。犹如掘井,必及其泉,方可谓之"造"。今人治学,多有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之病,未能如孟子所言"专心致志",此所以难入圣贤堂奥也。

"自得"二字尤为吃紧。程子言:"学莫贵于自得,得非外也,故曰自得。"此中境界,绝非口耳相传、人云亦云可得。犹如饮食,必自咀嚼消化,方能滋养身心。孔子所谓"默而识之"、"学而不思则罔",正与此相通。今之学者,或执著于师说,或拘泥于章句,未能将圣贤言语反诸己身,终成"记诵之学",岂不悲哉?

至于"居之安"三字,尤见工夫。非真有所得者,不能安居其中。譬如筑室,基址不固,则栋宇难安。学者心中义理,若未真正融会贯通,稍遇异说,便动摇失据。阳明先生云:"在物为理,处物为义,在性为善,因所指而异其名,实皆吾之心也。"此等见得透彻,方能安居而不惑。

"资之深"者,乃学问涵养之厚。譬如树木,根深则叶茂。孟子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正是此意。学问至于此境,则如源头活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非如瓶中之花,暂时好看,终无生机。朱子读书法云:"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积久功深,自然左右逢源。

今人治学,多求速效,鲜能深造;务外慕名,罕能自得。孟子此章,实为对治时病之良方。学问之道,不在炫博,而在自得;不在速成,而在深造。能循此而进,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此即《中庸》所谓"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真精神。学者当三复斯言,勿负古圣垂训之深意。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