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09|回复: 1

[古文观止] 语音版《孟子》赏析(39)深造欲其自得

[复制链接]
贾陆英书屋 发表于 2017-11-20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孟子》赏析(39)深造欲其自得

——第五单元 论教与学第十节

各位网友,今天,我们讲《孟子》系列第五单元的第十节,节选自《离娄下》,孟子强调,为学要深钻细研,自得于心,才能左右逢其源。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深造”的“造”字,与“至”字同义,“深造”,就是深入到。“之”字,指所学;本章中的“之”字,都是指所学而言。“道”字,在此指正确的治学方法。“其”字,指自己。“自得”,就是自己领悟于心。“居之安”的“居”字,指存置在心中。“安”字,指安固。“居之安”,就是存于心中的义理,安固而不动摇。“资之深”的“资”字,指借助,凭借。“资之深”,就是所凭借的很深厚。“左右逢其原”的“左右”,指身体两旁,或身边各处。“逢”字,指遇到。“原”字,与本源的“源”字同义,指水泉之本。“左右逢其原”,就是随处可以遇到本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依循正确的治学方法,深入到所研究的学问里,是希望自己能融会贯通,领悟于心。融会贯通,领悟于心,则存于心中的义理,就安固而不动摇;存于心中的义理安固而不动摇,所凭借的就能够深远而无穷尽;所凭借的深远而无穷尽,取用它时,就随处可以遇到它的本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君子为学,总是希望自己能融会贯通,自然地领悟于心。”

这一节,讲为学之道,孟子用层层递进,逻辑推理的方法,论述君子治学的三重意蕴,条理清晰而透彻:

一是“深造”,就是要深入到学问的里面去,抓住其本质,把握其规律。而深造就要“以道”,也就是依循正确的治学方法,按部就班,打好基础,循序渐进,深入极境,潜心积虑,领悟精髓。在学问面前,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是不行的;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是不行的;缺乏恒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是不行的。

二是“自得”,就是自己能够融会贯通,领悟于心。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 •宪问》)自得就是为己之学,就是苦练内功,务求甚解。只有自己真正有了心得,所领悟到的道理才能安固而不动摇,也才能使之成为自己认识问题的指导,解决问题的凭借。

三是“左右逢其原”,就是源出其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学问达到了“自得”的境界,就会产生灵感,产生智慧,产生创造力;就既不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也不是“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那时的学问,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附:

《原文》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深造之以道:依循正确的治学方法,深入到所研究的学问里。造,至。之,指所学;本章“之”字,皆指所学而言。道,在此指正确的治学方法),欲其自得之也(希望自己能融会贯通,领悟于心。其,指自己)。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存于心中的义理,安固而不动摇。居,处,存置在心中。安,安固);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所凭借的很深厚。资,借助,凭借);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左右逢其原:随处可遇到本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左右,身之两旁,指身边各处。逢,遇到。原,通“源”,水泉之本)。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离娄下》

【译文】

孟子说:“君子依循正确的治学方法,深入到所研究的学问里,是希望自己能融会贯通,领悟于心。融会贯通,领悟于心,则存于心中的义理,就安固而不动摇;存于心中的义理安固而不动摇,所凭借的就能够深远而无穷尽;所凭借的深远而无穷尽,取用它时,就随处可以遇到它的本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君子为学,总是希望自己能融会贯通,自然地领悟于心。”

高杉 发表于 2025-5-10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深造自得":孟子治学三境之现代诠解

孟子此章虽仅六十余言,却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治学体系。"深造之以道"为始基功夫,"自得之"为关键枢纽,"左右逢其原"则为最终境界。三者环环相扣,形成"方法—过程—结果"的严密逻辑链。所谓"深造",非谓泛观博览之谓也,当如朱子所言"循序渐进,熟读精思",须以"道"为轨则。此"道"既包含学问本身的客观规律,亦蕴含为学之方的次第规程。汉代郑玄注《礼记》云"学不躐等",正是此意。

"自得"之说,实为孟子对孔子"为己之学"的创造性发展。程颐解此章谓:"学不言而自得者,乃自得也。"这种获得不是外在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通过"心官之思"将外在义理转化为内在生命体验的过程。阳明先生所谓"心即理",正是对这种内化过程的极致表达。当学问"居之安"时,便如王夫之所言"理与心相泱",达到主客冥合的境界。宋儒常言"体贴",即谓此等功夫。

"左右逢原"之妙境,非刻意求之可得。张载《正蒙》云"心解则求义自明",恰是这种状态的写照。当学问化为精神血脉,自能触类旁通,如朱熹比喻的"如烛照物",无处不明。清儒戴震言"学者当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正揭示了"自得"与"逢原"的内在关联——唯有无遮蔽的真知,方能周流无碍。

今之学者,或困于信息之海而失其统纪,或溺于功利之求而忘其本真。孟子的三重境界说,恰如一剂良方:以"道"御"术"可免支离之弊,以"思"求"得"可克肤浅之病,以"通"致"用"可破教条之障。王阳明《传习录》云"在事上磨练",便是将此治学理念转化为实践智慧。当代学术若欲突破瓶颈,或许正需回归这种"深造自得"的传统智慧,在古今对话中开创新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