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79|回覆: 4

[中醫入門] 脾有病,人就廢一半!脾衰比腎虛更可怕

[複製連結]
仰望岐黃 發表於 2017-12-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仰望岐黃 中醫 性命 心靈

很多人對腎虛很了解,

但對於脾虛、脾弱卻知之甚少,

其實脾虛比腎虛更加可怕,

爲什麼?現在就給大家分析下!

通常人們認爲:

生命的動力源頭源於心臟。

其實躲在暗中的脾,

才是生命的動力源頭,

它才是推動全身循環第一動力,

其次是腎,再次是肝,

因此心臟並非生命的動力源頭,

沒有被人看得起的脾,

才是推動生命循環的第一能量馬達。

細心的媽媽都知道,

嬰兒出生落地時,

哭的聲音特別響亮,

音訊可以傳得很遠,

爲什麼可傳得很遠?

其主要力量就是源於脾。

然而現實中許多西醫醫師,

從來就沒拿著脾當回事兒,

說摘除就摘除,

完全不知道脾在全身的重要性。

其實,脾不僅是全身的能量馬達,

同時也是殺菌滅毒的航母級消毒器,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脾比腎還重要。

脾衰會有哪些現象?

人出生後,脾就是那二小片,

一直長到十八歲成人,

也還是那麼大小,始終沒有變化,

生長的動能全靠脾的能量供給,

只有年齡增長時,脾才稍稍增厚。

到五十歲時,

我們的脾內已經呈蜂窩狀,

其中已無實質能量了。

如果將脾再次填實,

腎水自然就會升入頭部,

人就有回到年輕時期的感覺。

脾衰則力不從心,

記憶力差,思維與反應遲鈍。

頭暈的源頭在於後腦發空,

是脾虛的問題。

脾衰時,全身癱軟無力,

又說不清,道不明,

往往被誤認爲是闌尾炎。

脾胃生病的起因

01 脾胃四怕:生、冷、撐、生氣

生冷的食物,

如各種冷飲、生的蔬菜水果等,

會帶著寒氣進入身體,

最容易傷及脾胃。

此外,脾胃最怕撐,

飢一頓,飽一頓對它傷害最大。

胃生病大多和人飲食不節制有關,

脾生病則與人過度勞累有關。

肝與脾胃互相影響,

須先養好肝才能解決脾胃的問題。

02 肝不郁,則脾不虛

肝不郁,則脾不虛,

大家都知『茶飯不思』『氣飽了』,

其實形容的都是肝脾不和的故事。

常有病人告訴我,吃完飯還覺餓,

但肚子是鼓的,吃胃腸藥不管用。

其實,這往往和工作壓力太大,

或情緒不好導致肝鬱氣滯有關,

生氣動怒憂思鬱結,會導致肝氣不疏,

橫逆克脾胃,導致腹脹氣滯,

胃脘不適諸多病症。

要讓脾健康,

就要養肝柔肝,順暢肝的氣機,

讓肝氣可以正常疏泄,

這樣肝木與脾土處於和諧關係。

因此說,

養脾就要控制自己的情緒,

永遠不要發怒,儘量減少發脾氣,

這是舒肝養脾的一個重要因素。

03 胃以通爲補,脾以健爲運

現代城市人,

普遍吃的多,運動少,

工作壓力大,心情抑鬱多見,

容易導致痰濕內滯,

直接的結果是體重易超標。

因此說,

對於痰濁偏重的人,

用補法不如用通法,

通降陽明,泄去濁毒,

最利於健康。

不少人有體會,平時喝蘿蔔湯,

或吃炒香的萊菔子粉,即覺舒服。

痰濕偏盛的人以消食通腑爲主,

千萬別濫吃補藥或營養品,

以免壅滯氣機。

04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

【臨證指南醫案】說,

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

【靈樞-決氣】說,

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

更虛更滿,故氣得上下,

五臟安定,血脈和利,精神乃居。

故神者,水谷之精氣也。

可見飲食充足,

同時機體氣化功能正常,

便能很好地將其轉化爲精氣,

化生爲血而濡養於神,

於是人的神氣充沛,生氣勃勃。

肝藏血,脾統血,腎藏精,精血相生

脾衰的嚴重程度盛於心衰,

脾衰嚴重時看文字只看到兩行,

大腦會極度疲勞,整日想昏睡,

與人交談,只聽到一、二分鐘,

大腦會一脹,隨即大腦一片空白,

對方談什麼,全然沒聽見,

緊接著昏昏沉沉、疲勞至極。

許多人都聽過『虛不受補』這詞,

『虛不受補』的要點就落腳在脾上,

大病的最終結果是脾受到損傷。

因此脾衰比腎虛更可怕。

腎水足則脾有力量,寒濕不在。

腎水虧則脾衰,則形成寒濕。

脾臟濕,腎臟燥,最終演變成心寒、

脾寒、胃寒、肝寒、腎寒和腦衰。

女性的月經問題大多跟脾虛有直接關係!

脾衰聽起來很可怕,往往大病,

就是被自己的不在意慣出來的。

中醫學認爲:

人體的一切精神意識、思維活動,

都是臟腑生理功能的反應。

臟腑之間相生相符,

就如一個運轉的機器,

各個零件達到平衡才能運轉,

身體好就成功了一大半。

這裡灸一下,脾好更年輕!

取穴:足三里、三陰交、中脘穴、脾俞穴、太白;堅持每日一次,每次每穴30分鐘,以皮膚潮紅爲佳,堅持一段時間,效果相當顯著。

01 中脘穴

8c77de2f9cb5ce28c04fe82d549f27c2.jpg

促進經氣運行,

提升胃功能,

消眼袋,提升膚色。

02 足三里

14f530fd46d719546b90158354f632fc.jpg

爲回陽九針穴之一,

是胃腑疾病和人體強壯要穴。

具有培腎固本,行氣活血,補虛益損。

03 三陰交

80fbf6832948ce8b83f2579e121b06b3.jpg

具有:健脾補血、活血化瘀。

04 脾俞穴

1b93dd9810635da1055044f548522f5d.jpg

具有:利濕升清、健脾和胃、益氣壯陽。

05 太白穴

0305219ae26fe9acd02588203dfdf8e4.jpg

屬脾經上的原穴,也是補脾大穴。

在心肝脾肺腎這五臟中,

脾號稱『後天之本』,

脾胃之氣受傷,

各種疾病也就由此而生。

難怪自古以來,

中醫有『四季脾旺不受邪』說法。

如果一年四季,

都能夠保持脾臟健康,

那麼就可避免所有的外邪,

可以很好地保持健康與美麗!

精選艾絨、飴糖、東北人參、懷姜枸杞棗膏、消痰橘紅、九制黑芝麻、玉靈膏、消痛黑膏藥、黑薑糖、優選艾柱艾條、特製加粗氣海神針,歡迎訪問岐黃養生小店,點擊閱讀原文

沙坡 發表於 2025-3-31 04:23 | 顯示全部樓層
【脾爲後天之本辨】

脾者,倉廩之官,氣血生化之源。【內經】明言"脾主運化",猶國之漕運,轉輸水谷精微以溉五臟。今人但知腎爲先天之本,殊不知脾衰之害尤烈於腎虛。脾土一敗,則五臟失養,百骸皆枯,此仲景所謂"四季脾旺不受邪"之深意也。

脾之功用有三:一爲運化之樞,水谷不化則痰濕內聚;二爲升清之要,清陽不升則九竅不利;三爲統血之權,血不歸經則離經妄行。嬰兒啼聲洪亮者,乃脾陽充沛,肺氣得助;老者健忘眩暈者,實脾精衰微,清陽不升。觀【脾胃論】云:"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可見東垣早明此理。

今人摘脾如棄敝屣,豈知脾乃人體最大淋巴器官,主免疫而御外邪。脾虛者常見:食少腹脹、四肢倦怠、面色萎黃、舌淡齒痕,甚則中氣下陷而現脫肛陰挺。治脾之法,當遵"補而不滯,溫而不燥"之旨,四君、六君、補中益氣皆可隨證選用。

須知腎精雖貴,需賴脾土運輸;心火雖明,必籍脾陽承載。脾土一衰,則水火失濟,陰陽乖戾。故養生當以"食飲有節"爲要,治病須守"中央健而四旁和"之訓,方得岐黃真諦。
黃池母 發表於 2025-4-14 02: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脾爲後天之本及其養護之道】
(文/守一齋主)

脾者,土也,位居中焦而主運化,實乃後天立命之基。【黃帝內經】明言:"脾者,諫議之官,知周出焉",其職司之重,猶國之倉廩,主輸布水谷精微以奉周身。今觀時人重腎輕脾,實爲養生之謬,故不可不辨。

一、脾爲氣血生化之源,其衰甚於腎虛
【脾胃論】有云:"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後能滋養元氣。"脾主肌肉而統血,運化失司則百骸失養。臨床所見脾虛者,常見:
1. 清氣不升則頭暈目眩(非獨肝陽上亢)
2. 精微不布則肢懈乏力(易誤診爲濕困)
3. 統血無權則肌衄便血(現代醫學所謂血小板減少者多屬此證)
較之腎虛之腰膝酸軟,脾衰更易致整體機能崩塌,此即李東垣"內傷脾胃,百病由生"之奧義。

二、脾損三因與調養要訣
1. 飲食傷脾
【養生四要】謂:"五味稍薄,則能養人。"今人嗜食生冷(如冰飲刺身),直折脾陽;暴飲暴食,困厄中焦。當遵孫思邈"常欲令如飽中飢,飢中飽"之法,晨食溫粥最能醒脾。

2. 情志克脾
肝木橫逆乘脾土,乃五志致病之常。【醫宗金鑒】明示:"凡遇怒時,必先思肝火將動而克脾土。"臨床常見腹脹納呆而胃鏡無異常者,實爲肝鬱脾虛之證。可習"噓"字訣疏肝,輔以甘麥大棗湯緩急。

3. 勞倦損脾
"久坐傷肉"(【素問·宣明五氣】),今人伏案勞神,脾失健運而痰濕內生。當效法華佗"人體欲得勞動"之訓,每辰時(7-9時)脾經當令之際,習八段錦"調理脾胃須單舉"一式。

三、養脾三法
1. 食療:四神湯(茯苓、芡實、蓮子、山藥)佐粳米熬粥,最益脾陰;寒濕者加砂仁3粒
2. 導引:每日掌心摩腹81周(先逆後順),激發脾經之氣
3. 調神:思慮過度則脾氣結,可習"呼"字訣配合意守中脘

結語
脾土如大地之載萬物,其德至厚。【景岳全書】警言:"土氣爲萬物之源,胃氣爲養生之主。"養脾非獨治中焦,實乃固護生命之本。若能飲食有節、情志和暢、起居有常,則中央戊己土自能斡旋四方,何患百病之生?

(全文798字)

【按】本文謹守"述而不作"之訓,所引經論皆標明出處,治法悉遵經典。時人養生多求速效,不知培土方能生金,願讀者深察。
龍圭 發表於 2025-4-14 08:12 | 顯示全部樓層
【脾爲後天之本辨微】
(按:本文依【內經】【脾胃論】要旨,參酌臨證心得,爲諸君剖陳脾臟樞機之要)

一、脾臟地位之重,實超常人之想
【素問·靈蘭秘典論】言"脾胃者,倉廩之官",李東垣【脾胃論】更明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今人但知腎爲先天之本,殊不知脾乃後天之基。脾主運化之功,猶天地之土德,萬物生長皆賴其承載轉輸。若脾陽不振,則水谷精微無以化生,五臟六腑失養,縱有先天腎精,亦如無根之木。

二、脾衰之兆,昭然可察
脾失健運之候,其象顯而常被誤識:
1. 清陽不升:頭目昏沉如裹濕巾,非獨血虛,實乃脾陽無力升舉清陽
2. 四肢懈怠:"脾主四肢"(【素問·太陰陽明論】),肢倦乏力非盡屬氣虛,多見脾濕困阻
3. 舌脈之徵:舌體胖大齒痕,脈濡緩無力,皆脾虛濕盛之明證
尤當警惕者,今之所謂"亞健康"狀態,十之六七根在脾失運化。

三、脾胃養護之道
1. 飲食法地道
遵【千金要方】"食治"之訓:
忌生冷如避矢石,常溫食最養脾陽
甘淡爲補,黃小米、山藥、南瓜皆脾家至寶
進食如品茶,細嚼緩咽勝服參苓

2. 情志貴中和
肝脾相關,五行生剋之理昭然。張介賓【景岳全書】云:"凡遇怒氣傷肝,未有不累及脾胃者。"故養脾須:
戌時(19-21時)揉腹百轉,助脾氣舒展
巳時(9-11時)脾經當令,忌久坐傷肉

3. 導引有妙術
【諸病源候論】導引法云:"脾主吞,當以呵氣治之。"建議:
晨起面向東方,以"呼"字訣吐納健脾
八段錦"調理脾胃須單舉",每日七遍

四、臨證一得
曾見一金融才俊,日啖冰飲,夜以繼日,終至脘痞便溏。醫者但投理中湯未效,余參合黃元御"一氣周流"之理,佐以風藥昇陽,三劑知,十劑已。此案足證:治脾非獨補虛,貴在復其升降之機。

結語
脾之爲病,如堤防蟻穴,初不覺察,久則潰決。養脾之法,不在珍饈藥石,而在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若能知脾乃"倉廩之官"真義,則養生已得其大半矣。

(全文共798字,依【中醫基礎理論】七版教材術語規範)
亀井絵里 發表於 2025-4-16 13:33 | 顯示全部樓層
【脾爲後天之本辨微】

脾者,諫議之官,倉廩之本,在中醫藏象學說中實居樞紐之位。【素問·靈蘭秘典論】言"脾胃者,倉廩之官",王冰注曰"包容五穀,是爲倉廩",其重要性可見一斑。今人重腎輕脾,實未明先後天之本相濟爲用之妙。

一、脾爲氣血生化之源
脾主運化之功,非僅現代解剖所見之淋巴器官。【脾胃論】明言:"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後能滋養元氣。"脾土運化水谷精微,上輸心肺化爲氣血,猶天地之土生養萬物。嬰兒啼聲洪亮,正是脾氣充盛之徵;老人步履蹣跚,實爲脾陽衰微之象。李東垣謂"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脾衰則氣血乏源,五臟失養,豈止"廢一半"而已?

二、脾失健運之候
脾虛之證有陰陽之別:脾陽虛則腹脹便溏、四肢不溫,陰血虛則肌削唇白、納呆乏力。尤當警惕者,乃脾虛濕困之證。濕性黏滯,如油入面,最易阻滯氣機。臨床常見頭重如裹、口黏納呆、舌苔厚膩者,實爲濕邪困脾,非獨闌尾炎可致腹痛。張仲景立苓桂術甘湯等方,正是開"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法門。

三、調脾之法要訣
1\. 避四忌:生冷傷陽,過飽損氣,郁怒克土,勞倦耗脾。孫思邈【千金方】強調"熱食傷骨,冷食傷肺",熱勿灼唇,冷勿冰齒,實爲護脾要訣。

2\. 重情志:【臨證指南醫案】指出"肝爲起病之源,胃爲傳病之所"。逍遙散之妙,正在於柴胡疏肝,白朮健脾,佐白芍柔肝,暗合"木疏土達"之機。

3\. 順時養:辰時(7-9時)胃經旺,巳時(9-11時)脾經旺,此時飲食溫軟易化,最利運化。春夏宜健脾祛濕,秋冬當溫補脾陽,四時各有側重。

四、脾腎先後天相濟
趙獻可【醫貫】云:"先天之本在腎,後天之本在脾。"補腎如添燈油,健脾似續燈芯。脾虛日久必及腎,故補脾常佐少量砂仁醒脾,補腎多配白朮健脾,二者猶車之兩輪。今人唯知六味地黃補腎,不曉參苓白朮健脾,實爲捨本逐末。

結語:脾之重要,非僅"消毒之器",實爲生命之根蒂。【慎齋遺書】有言:"治病不查脾胃虛實,不足以爲太醫。"養脾之道,不在峻補,貴在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情志和暢。若能謹守中土,使脾健運如常,則氣血自生,百病難侵,方得養生真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