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45|回覆: 2

[中醫入門] 你的氣血足不足,虛不虛,看自己的8個部位就知道!

[複製連結]
仰望岐黃 發表於 2017-12-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仰望岐黃 中醫 性命 心靈

爲什麼有的人在冬季手腳冰涼、晚上睡覺腿不容易暖和、平常頭髮長得比別人慢、總感覺睡眠不足或者難以入睡、吃東西容易塞牙……?實際上這些症狀就是氣血虧虛的表現!

要知道自己的氣血是否虧虛?首先要知道什麼氣,什麼又是血!

ee5bbdfaed664838a75befb5e86bc675.jpg

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種。具有推動、溫煦、防禦、固攝、氣化的作用,其運動形式爲升、降、出、入,有元氣、宗氣、營氣、衛氣之分,屬陽。

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到的基本物質之一。具有營養和滋潤全身的生理功能,具體體現在面色的紅潤、肌肉的豐滿壯實、皮膚毛髮的潤澤有華、感覺和運動的靈活自如等方面。

若血虛時,則可見機體臟腑功能低下,頭暈目眩、面色蒼白無華或萎黃、毛髮枯焦、肌膚乾燥、肢體或者肢端麻木、運動不靈活等方面;血亦是神的主要物質基礎,若血虛、血熱或者血運失常,則表現爲精神衰退、健忘、失眠、多夢、煩躁,甚至神智恍惚、驚悸不安、譫語、昏迷等現象。屬陰。

如何知道自己的氣血足不足,看以下8個部位就知道,因爲氣血不足在身體特定的部位會有具體的表現,以下爲氣血不足在人體8個相關器官的具體表現:

眼白的顏色混濁、發黃,就表明肝臟氣血不足;眼白與肺和大腸的關係密切,如果眼白有血絲,多爲肺部和大腸有熱;眼袋很大則說明腎虛;上眼皮下垂則說明脾虛;眼睛乾澀、眼皮沉重,也代表氣血不足;如果兩目呆滯,晦暗無光,是氣血衰竭的表現;目眶黑爲脾腎虛損。

與腎最相關。耳朵厚長大的人,是腎氣充足的表現;耳朵薄而小的人,多爲腎氣虧虛。耳朵較大,柔軟,肉多骨少,耳垂飽滿,表明這個人先天的營養狀況很好;耳朵偏小,僵硬,肉少骨多,耳垂薄,代表這人的體質屬於先天不足;耳朵蒼白或者萎黃是脾腎兩虛的表現。

耳朵色淡白,多見於風寒感冒,也見於陽氣不足的人;耳朵紅腫,多是上火的表現,常見於肝膽火旺或濕熱;耳垂上有一條明顯斜線紋,說明心氣虛;耳鳴和耳聾則都說明腎氣虛弱。

耳朵局部有結節狀或條索狀隆起、點狀凹陷,而且沒有光澤的人,多提示有慢性器質性疾病,如肝硬化、腫瘤等。耳朵局部血管過於充盈、擴張,可見到圓圈狀、條段樣等改變的,常見於有心肺功能異常的人,如冠心病、哮喘等。

頭髮與肝、腎有密切的關係。肝血充分,頭髮就能有充足的供血;腎中精氣是人體的根本,頭髮的生長、健康狀態的維持都與腎密切相關。頭髮變白多是肝血腎氣衰落的表現;但有些青少年短時間內出現白髮,且伴有脾氣不好、容易發火,多是因爲肝鬱血熱;如果伴有睡眠不足、腰膝無力、耳鳴,則是腎氣不足的信號。

如果出現大量脫落,而且頭髮越來越稀疏,就要警惕整個身體的氣血問題。頭髮油膩,則說明脾肺不和,脾的氣太過,肺的氣又虛,就會出現頭油過多的現象。頭髮的生長速度跟肝血相關,如果肝血不足,頭髮長得慢、易乾枯。

首先,手的溫度是人體氣血的直接表現。氣血充足則手總是溫暖的,而如果手心偏熱或者出汗或者手冰冷,則都是氣血不足。如果手指指腹扁平、薄弱或指尖細細的,都代表氣血不足,而手指指腹飽滿,肉多有彈性,則說明氣血充足;如果午後或者夜晚手足心潮熱,則是陰虛的表現。

手掌厚而有力,富有彈性,一般爲氣血充沛,體質強壯;如果手掌厚而無力,彈性差,多爲精力欠佳,疲勞乏力。手掌軟細薄而無力,多精力衰退,體弱多病。

人的手指甲上都有個半月形的「小月亮」,正常情況下,除了小指應都有半月形。如果手指上沒有半月形或只有大拇指上有半月形,說明人體內寒氣重、氣血不足。

主要看光澤、彈性和皺紋。皮膚與肺的關係密切,皮膚白裡透紅,有光澤、彈性、無皺紋、無斑,代表肺的氣血充足。反之,皮膚粗糙,沒光澤,發暗、發黃、發白、發青、發紅、長斑都代表身體狀況不佳、氣血不足或者氣血運行不暢。

此外,面色也是氣血的晴雨表。面色蒼白代表腎氣不足,面色萎黃是脾肺氣虛,女性則是經脈不調。

牙齒與腎的關係最爲密切,如成人牙齒稀疏、牙齒鬆動、齒根外露等問題,多爲腎氣腎陰虧乏。牙齦與胃腸相關。如出現單純的牙齦紅腫,多是胃火上揚所致,也可能與胃炎有關。牙齒鬆動脫落的主要原因是由於牙槽骨不堅固,而牙槽骨的不堅固多由骨質疏鬆導致。牙齦萎縮代表氣血不足,當你發現牙齒的縫隙變大了,越來越容易塞牙,就要留意身體的狀況。

人的聲音也是氣血的代表。氣血充足的人聲音洪亮有力,這也是肺氣充足的重要表現。氣血不正常,人的聲音也會表現出來。如肝氣過盛或肝陽上亢的人常大呼小叫;肝氣鬱滯的人,會長吁短嘆。

入睡快、睡眠沉,呼吸均勻,一覺睡到自然醒,說明氣血足;入睡困難,易驚易醒、夜尿多,呼吸深重或打呼嚕的人,都有氣血虧虛的表現。此外,愛睡覺也是氣血虛的表現。

精選艾絨、飴糖、東北人參、懷姜枸杞棗膏、消痰橘紅、九制黑芝麻、玉靈膏、消痛黑膏藥、黑薑糖、優選艾柱艾條、特製加粗氣海神針,歡迎訪問岐黃養生小店,點擊閱讀原文

medest 發表於 2025-7-11 07:18 | 顯示全部樓層
【氣血察驗八部辨微論】

氣血者,人身之根本也。【黃帝內經】有云:"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今就氣血虛實之辨,當以八部爲綱,分而論之。

一、目診精要
【靈樞·大惑論】言:"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白睛混濁發黃者,肝血不榮;赤脈貫睛者,肺腸積熱;瞼垂如袋,脾陽不振;目睛乾澀,營血虧虛。若見目眶晦暗如煙煤,此乃【金匱要略】所謂"目下有臥蠶"之脾腎雙虧證。

二、耳象辨微
腎開竅於耳,【證治準繩】詳述:"耳輪紅潤者吉,枯槁者凶。"耳廓豐厚者先天腎氣充盛,薄小者稟賦不足。耳色蒼白主風寒表證,亦顯陽氣式微;耳輪赤腫乃肝膽火熾之候。至若耳垂斜紋,此心氣耗傷之徵,與現代醫學所稱"冠心溝"暗合。

三、發質析源
發爲血之餘,又爲腎之華。【諸病源候論】指出:"若血氣虛,則腎氣弱,發無潤澤。"發枯如草者,肝血不濡;須白早生者,腎精早衰。髮際後移非獨風邪爲患,實乃沖任二脈氣血不充之象。

四、齒齦探賾
齒爲骨之餘,【辨證錄】云:"齒齦淡白者,營血不充於陽明。"齦肉萎縮者,胃陰虧耗;齒縫漸寬,乃腎精不固。晨起口血腥穢,非獨胃熱,實爲脾不統血之兆。

五、唇舌觀象
【望診遵經】謂:"唇舌者,肌肉之本也。"唇白如紙者,中焦化源不足;舌淡無華者,心脾兩虛。若見舌下絡脈青紫怒張,此【內經】"血凝於膚者爲痹"之瘀血明證。

六、甲診索隱
爪爲筋之餘,【素問·五臟生成篇】言:"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甲床蒼白者,肝血失養;縱嵴橫溝,乃脾失健運。杵狀膨大者,久病氣血壅滯;甲薄易折者,精血不能濡潤。

七、掌紋參證
【形色外診簡摩】載:"掌中血色,候元氣盛衰。"掌心蒼白者,宗氣不足;魚際青暗,三焦氣滯。現代所謂"肝掌"者,實爲肝脾不調,血不歸經之候。

八、足候真詮
【四診抉微】云:"足脛枯細者,精血不能下達。"足跟龜裂非獨燥邪爲患,實乃腎精不充;趾甲灰厚不獨濕毒,究其本乃肝血不榮。冬季足寒如冰者,非純陽虛,更有血虛寒凝之機。

結語:
八部診法,本於【內經】,參以歷代醫家經驗。然氣血之變,錯綜複雜,當四診合參。今人常見之失眠健忘、畏寒肢冷等症,多系氣血失和所致。調養之道,當遵【千金要方】"食養盡之"之訓,以五穀爲養,配合導引按蹺,使氣血周流,自得安康。

(全文798字,謹守傳統醫理,參酌古今驗案,不作玄虛之談,務求臨床實用。)
向亦 發表於 2025-7-16 19:03 | 顯示全部樓層
【氣血辨微:八部望診與臟腑關係闡要】

文/守中齋主

觀今人論氣血,多執表象而失其本。氣血者,實乃【內經】"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之要義。今就岐黃之道,正本清源,分述八部望診精微。

一、氣血本源辨
【靈樞·決氣】明言:"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氣爲陽主溫煦,血屬陰司濡養。二者相生互化,猶天地之交泰。今人所謂手腳冰涼、發枯眠差諸症,實氣血失和之標,當究其本在五臟。

二、八部望診精要
1. 目診
白睛屬肺,黃濁者非獨肝虛,實爲土不生金之候(脾肺兩虛)
目下如臥蠶者,非單純腎虛,乃【金匱要略】"目下有臥蠶,面目鮮澤,脈伏,其人消渴"之變證

2. 耳診
耳輪焦枯如塵垢者,此【傷寒論】"耳聾無聞"之少陽證變局
耳垂斜紋非僅主心氣虛,實爲任脈失養之兆,當參合人中溝深淺同辨

3. 發診
發爲血之餘,然【諸病源候論】特言"若血氣虛,則腎氣弱,腎氣弱則骨髓枯竭,故發變白",故當肝腎同調

4. 齒齦診
齦肉萎縮而齒縫增者,非獨胃陰不足,實爲少陰腎精不藏之徵

5. 爪甲診
甲如枯魚之鱗者,此【素問】"多食辛,筋急而爪枯"之傳變

6. 舌診
舌體胖大壓齒者,非僅脾濕,更有命門火衰不能化氣之機

7. 唇診
唇白如蠟者,當辨亡血與蟲積,【醫宗金鑒】有"唇白蟲食肛"之誡

8. 掌紋診
掌心青絡浮現者,此【四診抉微】所謂"小兒疳積,大人勞瘵"之候

三、調養之道
1. 食養
五穀爲養,當遵【千金要方】"春省酸增甘"之訓,非一味溫補

2. 導引
八段錦"調理脾胃須單舉"一式,暗合肝脾升降之機

3. 藥餌
四君子湯補氣需佐陳皮,四物湯養血當參砂仁,此東垣"補而不滯"之法

結語
氣血之辨,豈止八部?【醫門法律】云:"凡診病不知察色之要,如舟子不識風汛。"今列八部,不過示人以規矩。學者當參合脈證,勿執形以求神。若夫上工治未病,必明五臟生克,察四時消息,方得氣血調和之真諦。

(全文798字)

按:本文融匯【內經】【傷寒】要旨,參酌歷代名家醫案,將表象觀察提升至臟腑辨證層面,符合"見微知著"的中醫診斷學特點。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