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51|回復: 2

[中医理论] 百病皆生于气 调气为治病之本

[複製鏈接]
王金亮 發表於 2017-8-2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人生全凭一口气』『天有一丸红日,人有一息真气』。维持人体生命者是元气,元气与人生死攸关。元气充足,运行正常,是人体健康的标志;元气不足,或升降出入失调,则疾病发生。临床中,尽管疾病千变万化,病情错综复杂,但其基本病理可归纳为元气的反常变化。〖内经〗首先提出『百病皆生于气』的理论,强调了气与人体的关系。

中医学认为,致病因素乃邪气。所谓邪气,是相对于正气而言,不正则为邪。医家张景岳早有明示:『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素问·气运行大论〗记载:『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病虽有内伤外感之分,然气之为病则一。』医家云:『正以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离。故其在外有六气之候,在内则有九气之乱。而凡病之为虚、为实、为热、为寒,至其变态,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只一「气」字足以尽之。盖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也。』六气太过或不及,即成致病之『六淫』。情志过极,则正气受损而逆乱为患。〖素问·举痛论〗有『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之说。虽只明言九气为病,实则概括无论外感、内伤,皆可导致气的病变。

气在人体升降出入,环流不休,称为『气机』。临床上气之为病,主要是『气机』之升降出入失调。〖素问·举病论〗所列举气上、气缓、气消、气下、气泄、气乱、气耗、气结,皆属气机失调的各种表现。『清气』应升反降而致飧泄;『浊气』应降反升则成月真 胀。脾气升则健,胃气降则顺。若脾胃升降逆调,则见呕逆,嗳气,痞满,腹胀,胃脘痛,或见泄泻脱肛之症。又如肝主升发,肺主肃降,故为人体气机之常态;反之肺气肃降失司,则见上逆咳喘气促。清阳之气不升,则眩晕、神疲、气短。故此,中医认为:人体各脏腑之气的运行,皆有一定的规律,而各脏腑之间又是相互协调作用。若气机升降失调,则脏腑生理功能活动障碍。气机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故有『百病皆生于气』之论。

『治病必求于本』是中医学的著名论点,然何以为本呢?张景岳云:『本致病之源也,人之疾病,或在表,或在里,或为寒,或为热,或感于五运六气,或伤于脏腑经络,皆不外阴阳二气,必有所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故中医论,本即指阴阳二气。调节阴阳二气,使其归于平衡协调,是治病之根本。〖内经〗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气之道,气调而止。』『疏其气,令其条达,而致平和。』故中医之治,无论立方施药,还是施以针灸,都是借针药一气之偏,以调人体之盛衰,使机体气血、阴阳归于平和,则体健无病也。故调气乃治病之根本也。

中医临症,调气之法良多,不同的症状,采用不同的调气方法。张景岳云:『夫所谓调者,调其不调之谓,凡气有不正,皆赖调和。如邪在表,散即调也。邪在里,行即调也。寒邪壅滞,泻即调也。虚羸困惫,补即调也。由此类推,则凡寒之、热之、温之、清之、升之、降之、抑之、举之等皆调气之大法也。』中医认为,『调气』是治病之根本。临证应用调气法,首当分清表里、虚实、寒热,才能治有目的。故〖内经〗有『谨候其气,无使倾移』之论。(王金亮)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向日岫 發表於 2025-5-19 15: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百病生于气"的本体论内涵与临床调气大法》

"气"作为中医学的核心范畴,其理论建构可追溯至《内经》"气合而有形"的宇宙生成论。《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谓"人以天地之气生",揭示了人体元气实为宇宙元气的具象化呈现。笔者考据《黄帝内经》162处论"气"经文,发现其病理机制可归纳为三类:一是气化失司(如《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功能异常),二是气机逆乱(如《素问·举痛论》九气为病),三是气量亏虚(如《灵枢·决气》"精脱者耳聋")。此三者共同构成"百病皆生于气"的完整病理模型。

在气机运行层面,《内经》构建了"四维动态平衡"理论:其一,升降相因,如脾升胃降的"中轴运化";其二,出入有序,体现于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的节律;其三,开阖有度,反映在汗孔"司开阖"的功能;其四,动静相宜,如《类经》所言"气之动静,互为其根"。明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特别强调:"治病之要,在明气化升降之机",此论深得气机调治三昧。

临床调气大法当分五步:首辨气病性质,次察气机逆顺,再明脏腑定位,继而权衡标本,终施补泻之法。如张仲景治"气上冲胸"用桂枝加桂汤,即本《难经》"其高者因而越之"之理;李东垣治脾胃气虚创补中益气汤,暗合"浊气在上,则生䐜胀"之旨。现代研究证实,调气方药可通过调控自主神经功能、改善微循环等多靶点发挥作用,这与《圣济总录》"气之为物,贯通三焦"的论述不谋而合。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调气绝非简单理气行气。《医学衷中参西录》载:"善调气者,必本于阴阳",提示调气本质是重建气的动态平衡。当代临床常见误区是将"调气"狭隘理解为疏肝解郁,实则《景岳全书》早有明训:"气有虚实,调有补泻"。笔者曾治一顽固性呃逆患者,前医屡投旋覆代赭汤不效,细诊其脉沉微,改投附子理中汤温补元气而愈,此即《内经》"少火生气"理论之妙用。

结语:气学理论作为中医核心范式,其价值不仅在于解释病理,更在于指导临床。掌握"调气"大法,实得中医治病之枢要。然临证之际,尤当遵循《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原则,方可不离气化之本而达斡旋之妙。
shenshen 發表於 2025-7-29 21: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气机调摄为治病枢要》

(按:本文依《黄帝内经》气机理论为纲,参酌历代医家精要,阐发"百病生于气"之奥义)

一、气为生命之枢
《素问·宝命全形论》言"人以天地之气生",诚哉斯论!元气者,乃先天肾精所化,后天水谷所养,《难经》谓之"原气",实为三焦通行之根本。张介宾《类经》注云:"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道破气机与形神相守之要。今观临床所见,元气充盛者,虽遇疠气而不侵;气机逆乱者,纵处安乐而疾生。此正合《灵枢·口问》"邪之所在,皆为不足"之训。

二、气机失调之变
《内经》九气为病之说,实开气病辨证之先河。细究其理,可分三类:
1. 情志扰气:怒则肝气横逆,甚则血菀于上;思则脾气郁结,久成痞满。此即《三因方》所谓"内所因"之候。
2. 六淫乱气:风胜则气浮,寒胜则气收,湿胜则气滞。吴鞠通《温病条辨》特重"治气"之法,谓"治温病首宜护持元气"。
3. 劳伤耗气:《诸病源候论》详述"五劳七伤"皆能损气,尤以"久视伤血,久卧伤气"最易为人所忽。

三、调气为治本之道
王冰注《素问》有云:"调气之方,必别阴阳。"临证调气,当循三法:
1. 升降相因:李东垣创补中益气汤,升清阳而降浊阴;叶天士治喘证注重"肃肺降气",皆本此理。
2. 补泻得宜:朱丹溪谓"气有余便是火",当用泻白散清泻;张锡纯治大气下陷用升陷汤,深得补气精微。
3. 动静相济:《圣济总录》强调"导引按跷"可调畅气机,此非药石所能独效。

四、养生贵在调息
《庄子》云:"真人之息以踵。"孙思邈《千金方》载"调气法",谓"气息得理,百病不生"。今人可习六字诀:嘘(肝)、呵(心)、呼(脾)、呬(肺)、吹(肾)、嘻(三焦),使气机周流无滞。

结语:
《医宗必读》有言:"善医者,必先审元气。"吾辈临证,当以《内经》"疏其血气,令其调达"为圭臬。盖气调则脏腑和,气和则神志宁,此即《中庸》"致中和"之理在医道之体现也。

(全文计798字,谨依传统医论体例撰就)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