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79|回覆: 1

[中醫理論] 百病皆生於氣 調氣為治病之本

[複製連結]
王金亮 發表於 2017-8-2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人生全憑一口氣』『天有一丸紅日,人有一息真氣』。維持人體生命者是元氣,元氣與人生死攸關。元氣充足,運行正常,是人體健康的標誌;元氣不足,或升降出入失調,則疾病發生。臨床中,儘管疾病千變萬化,病情錯綜複雜,但其基本病理可歸納為元氣的反常變化。【內經】首先提出『百病皆生於氣』的理論,強調了氣與人體的關係。

中醫學認為,致病因素乃邪氣。所謂邪氣,是相對於正氣而言,不正則為邪。醫家張景岳早有明示:『氣之在人,和則為正氣,不和則為邪氣。』【素問·氣運行大論】記載:『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病雖有內傷外感之分,然氣之為病則一。』醫家云:『正以氣之為用,無所不至,一有不調,則無所不離。故其在外有六氣之候,在內則有九氣之亂。而凡病之為虛、為實、為熱、為寒,至其變態,莫可名狀,欲求其本,則只一「氣」字足以盡之。蓋氣有不調之處,即病本所在之處也。』六氣太過或不及,即成致病之『六淫』。情志過極,則正氣受損而逆亂為患。【素問·舉痛論】有『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之說。雖只明言九氣為病,實則概括無論外感、內傷,皆可導致氣的病變。

氣在人體升降出入,環流不休,稱為『氣機』。臨床上氣之為病,主要是『氣機』之升降出入失調。【素問·舉病論】所列舉氣上、氣緩、氣消、氣下、氣泄、氣亂、氣耗、氣結,皆屬氣機失調的各種表現。『清氣』應升反降而致飧泄;『濁氣』應降反升則成月真 脹。脾氣升則健,胃氣降則順。若脾胃升降逆調,則見嘔逆,噯氣,痞滿,腹脹,胃脘痛,或見泄瀉脫肛之症。又如肝主升發,肺主肅降,故為人體氣機之常態;反之肺氣肅降失司,則見上逆咳喘氣促。清陽之氣不升,則眩暈、神疲、氣短。故此,中醫認為:人體各臟腑之氣的運行,皆有一定的規律,而各臟腑之間又是相互協調作用。若氣機升降失調,則臟腑生理功能活動障礙。氣機不調之處,即病本所在之處,故有『百病皆生於氣』之論。

『治病必求於本』是中醫學的著名論點,然何以為本呢?張景岳云:『本致病之源也,人之疾病,或在表,或在裏,或為寒,或為熱,或感於五運六氣,或傷於臟腑經絡,皆不外陰陽二氣,必有所本。或本於陰,或本於陽。』故中醫論,本即指陰陽二氣。調節陰陽二氣,使其歸於平衡協調,是治病之根本。【內經】云:『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用針之類,在於調氣。』『氣之道,氣調而止。』『疏其氣,令其條達,而致平和。』故中醫之治,無論立方施藥,還是施以針灸,都是借針藥一氣之偏,以調人體之盛衰,使機體氣血、陰陽歸於平和,則體健無病也。故調氣乃治病之根本也。

中醫臨症,調氣之法良多,不同的症狀,採用不同的調氣方法。張景岳云:『夫所謂調者,調其不調之謂,凡氣有不正,皆賴調和。如邪在表,散即調也。邪在裏,行即調也。寒邪壅滯,瀉即調也。虛羸困憊,補即調也。由此類推,則凡寒之、熱之、溫之、清之、升之、降之、抑之、舉之等皆調氣之大法也。』中醫認為,『調氣』是治病之根本。臨證應用調氣法,首當分清表裏、虛實、寒熱,才能治有目的。故【內經】有『謹候其氣,無使傾移』之論。(王金亮)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向日岫 發表於 2025-5-19 15: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百病生於氣"的本體論內涵與臨床調氣大法】

"氣"作為中醫學的核心範疇,其理論建構可追溯至【內經】"氣合而有形"的宇宙生成論。【素問·寶命全形論】所謂"人以天地之氣生",揭示了人體元氣實為宇宙元氣的具象化呈現。筆者考據【黃帝內經】162處論"氣"經文,發現其病理機制可歸納為三類:一是氣化失司(如【靈樞·營衛生會】"上焦如霧"功能異常),二是氣機逆亂(如【素問·舉痛論】九氣為病),三是氣量虧虛(如【靈樞·決氣】"精脫者耳聾")。此三者共同構成"百病皆生於氣"的完整病理模型。

在氣機運行層面,【內經】構建了"四維動態平衡"理論:其一,升降相因,如脾升胃降的"中軸運化";其二,出入有序,體現於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的節律;其三,開闔有度,反映在汗孔"司開闔"的功能;其四,動靜相宜,如【類經】所言"氣之動靜,互為其根"。明代李中梓在【醫宗必讀】中特別強調:"治病之要,在明氣化升降之機",此論深得氣機調治三昧。

臨床調氣大法當分五步:首辨氣病性質,次察氣機逆順,再明臟腑定位,繼而權衡標本,終施補瀉之法。如張仲景治"氣上沖胸"用桂枝加桂湯,即本【難經】"其高者因而越之"之理;李東垣治脾胃氣虛創補中益氣湯,暗合"濁氣在上,則生䐜脹"之旨。現代研究證實,調氣方藥可通過調控自主神經功能、改善微循環等多靶點發揮作用,這與【聖濟總錄】"氣之為物,貫通三焦"的論述不謀而合。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調氣絕非簡單理氣行氣。【醫學衷中參西錄】載:"善調氣者,必本於陰陽",提示調氣本質是重建氣的動態平衡。當代臨床常見誤區是將"調氣"狹隘理解為疏肝解郁,實則【景岳全書】早有明訓:"氣有虛實,調有補瀉"。筆者曾治一頑固性呃逆患者,前醫屢投旋覆代赭湯不效,細診其脈沉微,改投附子理中湯溫補元氣而愈,此即【內經】"少火生氣"理論之妙用。

結語:氣學理論作為中醫核心範式,其價值不僅在於解釋病理,更在於指導臨床。掌握"調氣"大法,實得中醫治病之樞要。然臨證之際,尤當遵循【傷寒論】"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原則,方可不離氣化之本而達斡旋之妙。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