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03|回復: 2

[医药临床] 胃下垂治验一则

[複製鏈接]
朱时祥 發表於 2017-11-2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章某,男,45岁,建筑工人,2010年10月19日初诊。患者自述因胃脘部胀满,消化不良等,在某医院住院,经钡餐透视检查胃下垂14厘米,因不宜做手术治疗,故求治于中医。中医辨证其为中气下陷,治以补中益气,健脾和胃。

处方:黄芪15克,山药15克,党参12克,鸡内金12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砂仁6克,白豆蔻6克,陈皮6克,枳壳6克,厚朴6克,麦芽6克,谷芽6克,神曲6克,山楂6克,甘草6克,木香3克,大枣6枚。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30剂后诸症皆除,嘱再服用30剂,经钡餐检查已恢复正常。随访3年,未见复发。

本方是根据〖内经〗里的『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和胃以通降为补的理论立法。本方具有补而不滞、通无损伤的特点,实乃有益无损之妙方。(朱时祥 安徽省望江县大北门中医门诊部)

(注:文中所载药方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xie4566 發表於 2025-5-30 19:18 | 顯示全部樓層
《胃下垂治验方义阐微与临证思考》

案中章姓患者胃下垂十四厘米之重症,经补中益气法三十剂而瘥,实得《内经》"形不足者温之以气"之三昧。细绎其方,可见三层用药法度:黄芪、党参、山药为君,直补中州阳气,正如张锡纯所谓"黄芪能补气,兼能升气";白术、茯苓、甘草、大枣为臣,健运脾土以实堤防,暗合仲景"四季脾旺不受邪"之旨;佐以砂仁、豆蔻醒脾,木香、陈皮理气,更妙在鸡内金、麦芽等消导之品,使补而不滞。尤值称道者,乃枳壳、厚朴之配伍,既降胃气又助升清,深谙李东垣"升清降浊"之枢机。

此案辨证精准处,在于洞悉"中气下陷"乃本虚标实之候。建筑工人久劳伤气,正如《脾胃论》所言"形体劳役则脾病",然胃腑下垂必兼气机壅滞,故方中消补并行。现代医学谓胃下垂多伴胃动力障碍,而方中神曲、山楂等药,经实验研究确能增强胃肠平滑肌收缩频率,此即中西医理暗合之处。

临证运用此法须注意三要:一辨气虚程度,若见气短畏寒,可加桂枝助阳化气;二察兼夹证候,若挟湿热苔腻,当减甘温加苍术、佩兰;三重调摄之法,服药期间需忌生冷、节劳役。朱氏此方贵在守方有恒,非但治病,实有"治未病"之效,故三年随访未发。

今人治胃下垂多囿于"补中益气汤"成方,而此案灵活化裁,尤重通降之品,实启后学:治虚证不可纯补,调理气机升降方为要义。然须申明,凡用此类方药,必先经现代检查确诊,排除恶性病变,此乃古今医法结合之要道也。
贾衣 發表於 2025-6-10 01:23 | 顯示全部樓層
《胃下垂治验方义阐微》

此案乃中气下陷证之典型,章某久劳伤脾,胃腑失托而下垂十四厘米,医者谨守《内经》“形不足者温之以气”之旨,兼参“胃以通降为补”之理,组方颇具章法,今析其要如下:

一、立方核心:补中寓通,升降相因
方以黄芪、党参、白术为君,直补中焦之气,契合李东垣“脾胃内伤,百病由生”之论。其中黄芪用量独重,取其“善举陷滞之气”(《本草备要》),更佐山药健脾固摄,暗合张锡纯“升陷汤”之意。然补益之品易壅滞气机,故辅以枳壳、厚朴、木香理气宽中,使补而不滞,深得“通降为补”之三昧。

二、佐使配伍:消导与醒脾并重
患者兼见消化不良,方中鸡内金、麦芽、谷芽、神曲、山楂诸药,非但消食导滞,更寓“欲升先降”之巧思。尤妙在砂仁、白豆蔻之辛香醒脾,既助脾运,又防甘温壅腻,此乃叶天士“醒胃必先制肝”思路之化裁。茯苓、陈皮健脾渗湿,截断生痰之源,亦合“治脾先理湿”之训。

三、法度渊源与临证启示
此方实脱胎于补中益气汤而有所创新:去升麻、柴胡之升提,代以枳壳、厚朴之降浊,正合《医学衷中参西录》“升降相因”之妙。建筑工人久立伤气,故以大枣、甘草缓急养营,体现“劳者温之”的经旨。连服六十剂方见钡餐复常,提示中气下陷证需“守方缓图”,不可骤效求功。

结语
此验方之精要,在于把握“虚”与“滞”之矛盾:以甘温固其本,以辛通畅其流,更佐消导助其化。然临证须辨明虚实比例,若见舌红少津、脉细数之胃阴亏者,则非此方所宜。朱氏此案,诚为活用经方之典范,然“传方不传量,传量不传时”,学者当参酌体质、时令而变通,方得中医辨证之真谛。

(按:本文解析谨供学术交流,具体用药必遵四诊合参。)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