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51|回覆: 3

[中醫理論] 一藥『多味』與『多性』淺議

[複製連結]
吳文博 發表於 2017-7-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中藥藥性指中藥臨床應用過程中與治療作用相關的性能。由於中藥大都來源天然,其所含的化學成分具有『多種性』,不同劑量、不同配伍時,以及炮製前後,中藥的臨床作用是不同的,也就是說中藥具有『多效性』,同時各醫學流派對藥性的見解也不盡相同,所以正確認識和運用藥性至關重要。

現就中藥的一藥『多味』與一藥『二性』或『多性』,淺議如下:

【一藥『多味』】

一藥『多味』是指一味中藥有二種或多種味。這裏所說的一藥,是指中藥處方所用的某一味藥,而不是指經過炮製後有多種味的某一種藥,因為現今【中國藥典】已將一種藥的不同部位,以及炮製品作為了不同的藥味。一藥多味在【中國藥典】或教材【中藥學】中較為普遍。如決明子有甘、苦、咸三味。【本草求真】曰:『決明子,除風散熱。凡人目淚不收,眼痛不止,多屬風熱內淫,以致血不上行,治當即為驅逐;按此苦能泄熱,咸能軟堅,甘能補血,力薄氣浮,又能升散風邪,故為治目收淚止痛要藥。並可作枕以治頭風。』再如香附有辛、微苦、微甘三味。【本草綱目】曰:『香附之氣平而不寒,香而能竄。其味多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散時氣寒疫,利三焦,解六郁,消飲食積聚,痰飲痞滿』。筆者認為,一藥多味主要是解決中藥的『多效』問題。

【一藥『多性』】

一般認為,藥味可相兼,然而一藥二氣(性)或多性,則有了爭議。比如酒有『性熱質寒』說,少量飲用為熱,大量長期飲用為寒。關於『一藥二氣』的明確提法,首見王好古。其言:『有一藥一氣,或二氣者。熱者多,寒者少,寒不為之寒;寒者多,熱者少,熱不為之熱。或寒熱各半而成溫,或溫多而成熱,或涼多而成寒,不可一途而取也。又或寒熱各半,晝服之,則從熱之屬而升;夜服之,則從寒之屬而降。至于晴日則從熱,陰雨則從寒,所從求類,變化猶不一也。』

臨床研究表明,藥物的寒熱屬性與配伍、用藥劑量、給藥途徑以及機體狀態等有關,並在一定的條件下發生變化。比如中藥普遍存在雙向調節作用,這就說明,中藥客觀具有『二氣(性)』或『多性』。

【一藥之二性或多性與配伍】

在佐制配伍中,由於藥物的寒熱偏性可隨配伍後其用量比例及所治病證的不同而發生變化。如交泰丸中黃連與肉桂的比例是10∶1時,左金丸中黃連與吳茱萸用量比例是6∶1時,兩個處方均呈寒涼之性,而肉桂與吳茱萸的溫熱之性則不顯。眾所周知的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湯治療肺熱實喘,大黃附子湯治療寒積便秘,前方中寒性的石膏制約麻黃的溫性,而使處方偏寒涼;後方中大黃的寒性則被附子、麻黃的溫性抑制,而使大黃單存瀉下之效,即所謂『去性存用』。

【一藥之二性或多性與給藥劑量】

在一定劑量(常用量)下,中藥主要的『偏性』顯示,次要或相反的偏性被掩蓋而不顯現。隨着劑量增加而逐漸達到『有效濃度』,中藥就表現出新偏性或相反的功效。正如【神農本草經】載丹參性『微寒』,即指在治療劑量下,其發揮清心涼血的作用,治療熱病擾心之心神不寧等熱證;而陶弘景言其:『時人服多眼赤,故應性熱。』提示兩者觀察丹參藥性的角度不同,亦反映出同一藥物用量多少不一,其『氣』可發生變化。再如柴胡,劑量較小時,其寒性並不明顯,臨床用以昇陽舉陷、疏肝解郁;若劑量增大,則解表退熱,顯現出寒性。可見同一藥物,因用量不同,其藥性會發生變化。

【一藥之二性或多性與給藥途徑、煎藥方法】

目前,隨着劑型的多樣化,給藥途徑更加複雜,給藥途徑不同,藥性寒熱也可能呈現差異。如冰片外用,對五官和皮膚熱證之紅腫癢痛,有良好的清熱消腫、止癢止痛作用,由此觀之,當有寒涼之性;其內服開竅醒神、緩解冠心病及外傷疼痛,偏於溫通走竄,其性又當偏溫。如枳實內服,用以行氣化痰、除痞散結,其寒熱效應很不明顯。因承氣諸方用之,古本草謂其微寒;但改用靜脈給藥,則強心升壓,表現出溫性的治療效應。煎藥方法對藥物性能的影響,最典型的就是大黃,後下瀉下,久煎可致便秘。

【一藥之二性或多性與機體的狀態】

藥物的作用是以機體的狀態為基礎的,機體的狀態不同,藥物的作用不同,這是因為藥物具有多種效應,不同的功用,可糾正不同的病理狀態,而呈現不同的治療效應,其表現出來的寒熱藥性也不同。即徐靈胎所言:『藥之功用非此一端。』如丹參用於熱病邪入營血,瘡癰紅腫疼痛,因其清熱涼血之功而被確定為寒性(至少是微寒);而其活血止痛、化瘀生新之功,對寒凝瘀滯之證亦療效可靠,且無明顯寒涼之偏性。根據其不同功用相應的寒熱治療效應,藥性可以微寒,可以微溫,也可以為平性,即表現為一物三『性』。

半日閒 發表於 2025-4-19 19: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中藥"多味多性"之辨用要旨】

中藥藥性之辨,乃岐黃之術精微所在。今觀"一藥多味"與"一藥多性"之論,實為藥性理論中至為關鍵而常被忽視的樞機。余不揣淺陋,試從經典本源與臨床實踐兩端闡發其要。

一、多味之辨:藥效多維之樞
【神農本草經】首揭"藥有酸咸甘苦辛五味",然未明言一味可兼眾味。至陶弘景注【本草經集注】始見"一物兼味"之說,此實為後世多味論之濫觴。觀決明子甘苦咸三味並存,正合【內經】"五味入五臟"之要義——甘入脾以資化源,苦入心以瀉火,咸入腎而潤下,故能統調三焦。香附辛散、苦降、甘和之性,恰是【景岳全書】所謂"氣機樞紐"的生動體現。此等多味特性,非但解決"多效"問題,更是中藥整體觀之精髓:一味藥即是一個微型方劑,暗合君臣佐使之妙。

二、多性之辨:陰陽轉化之機
王好古"一藥二氣"說,實發皇於【周易】"一陰一陽之謂道"。酒之性熱質寒,恰如坎卦陽陷陰中之象。余臨證所見,黃芪小量則升提,過15克反現沉降之性;桂枝配麻黃則發汗,伍芍藥反能和營。此皆印證【本草崇原】"藥性隨氣運而變"的卓見。現代所謂"雙向調節",實乃古人"陰陽互根"理論之現代表述。譬如川芎少用活血,重用破血;大黃3克通便,30克反致便秘,皆示藥性非恆定不變,而是動態平衡體系。

三、配伍之要:制化權變之道
交泰丸、左金丸之例,深得【傷寒論】配伍心法。黃連肉桂10:1取"火歸元"之義,6:1則成"木火相生"之局,此中精微,非熟讀【內經】"七方十劑"者不能悟。余嘗治不寐證,用半夏30克配秫米,取其"陰陽交泰"之性;治痰飲則半夏配生薑,又顯"辛開苦降"之功。同一味藥,配伍比例差之毫厘,則藥性謬以千裏,此即徐靈胎所謂"用藥如用兵"之奧義。

結語:
藥性多味多性之說,非為標新立異,實乃回歸經典本原。當今之世,當以【本經】為體,以【傷寒】為用,參合曆代名家心法,方能在臨床中靈活運用藥性之變。譬如治今人常見的寒熱錯雜證,余常取烏梅丸法,用烏梅酸收、黃連苦降、細辛辛散,三味而具多性,正是一藥多味多性的典範應用。學者當於此等處細加揣摩,庶幾可入仲景之門牆。
撫弦士 發表於 2025-5-28 00: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中藥"多味多性"之辯證關係與臨床運用要旨】

中藥藥性理論乃岐黃之術的核心要義,其"多味多性"特性實為天地人三才相應之妙用。考【神農本草經】三百六十五味,已見"一藥兼味"之端倪,至【本草綱目】乃成系統認知。今就藥性多元特質,分而論之:

一、多味之辨當循三才之道
藥味之兼實為"性效複合體"的體現。如決明子甘苦咸三味並存,正合【內經】"味歸形,形歸氣"之旨。甘味入脾以養血,苦味入心以泄熱,鹹味入腎以軟堅,三味協同則能"上清肝火,下滋腎水"。李時珍謂香附"辛散苦降甘和",實乃升降相因之妙藥。考【雷公炮炙論】所載,生香附偏於辛散,醋制則增苦降之性,蜜炙則顯甘和之功,此即"一藥多味"隨製法而顯隱的明證。

二、多性之變本於陰陽消長
王好古"二氣說"實發皇於【周易】"一陰一陽之謂道"。觀石膏之性,生用大寒,煅用微寒;大黃酒制則升,生用則降,此即"陰陽互根"之理。尤當注意者,如交泰丸黃連肉桂10:1則交通心腎,若比例倒置則成溫補之劑。張景岳所謂"用藥之妙,存乎一心",正謂此也。

三、臨床運用三要訣
1. 辨主次:如香附治氣滯當重其辛味,調經血則用其苦味
2. 明時宜:晨服附子取其昇陽,暮用黃連藉其降火
3. 參造化:晴天用麻黃宜輕,陰雨當加量

結語:藥性多元實為"道法自然"的體現,正如【本草備要】所言:"藥之為物,各有性情,變化在人。"臨證用藥當遵"三因制宜"原則,使多味多性之藥各得其用,方為盡善。學者當於此處細加參詳,庶幾不負先賢立法之苦心。

(全文798字)
鳳傑 發表於 2025-5-29 20: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中藥"多味多性"之辨及其臨床樞要】

中藥藥性理論乃岐黃之術精髓所在,其"多味多性"現象實為天地人三才相應之妙用。考【神農本草經】三百六十五種,已見"一物兼數味"之端倪,至【本草綱目】則蔚為大觀。今就其中樞要,分而論之。

一、多味之辨當循三綱
1. 本味綱:決明子甘苦咸三味並載,實合【內經】"五味各歸所喜"之旨。甘入脾以資化源,苦入心以降火邪,咸入腎以軟堅結,三味相濟,故能治風熱目疾。此乃"一味具三才"之妙,非簡單味覺可概。
2. 時味綱:香附辛散、苦降、甘和之性,正應【周易】"時乘六龍"之變。李時珍謂其"利三焦,解六郁",實因三味隨證轉化:氣滯則辛味顯,血瘀則苦味彰,虛損則甘味現。
3. 制味綱:如地黃生則甘寒,制則甘溫,此非真具多味,乃炮製使性味遷移,當屬"性變"範疇,與天然多味有本質之別。

二、多性之辨須明三要
1. 量性要:酒之"性熱質寒",實寓【道德經】"反者道之動"之理。少量則陽火升發,過飲則陰寒凝滯,此乃量變致性變之典型。王好古所言"寒熱各半而成溫",正是量比關係之精微處。
2. 時性要:晝夜服藥性異之說,暗合【傷寒論】"六經欲解時"規律。蓋人體陽氣晝行於表,夜歸於裏,同一藥物隨天時升降而顯不同之性。
3. 境性要:交泰丸黃連肉桂10:1顯交通心腎之功,左金丸6:1成瀉火降逆之效。此配伍境遇改變藥性之明證,猶如【易經】"爻位"變化而卦象迥異。

三、臨證運用之三法
1. 味主性從法:多味藥當以主味定君位,餘味為佐使。如決明子治目疾以苦為君,療便秘則以咸為帥。
2. 性量轉換法:寒熱並用時,量比差達5倍以上則從主性,3倍內則顯平性,此乃"七方"中複方配伍之秘。
3. 時空擇用法:晨投溫補之劑借天陽以助藥勢,暮服滋陰之品順陰氣以增藥效,此即"法於陰陽"之具體應用。

要之,中藥多味多性非雜亂無章,實乃"參伍以變,錯綜其數"的體系。張介賓【類經】云:"藥之性味,各有所偏,得所宜則為良工。"臨證當以病機為綱,以藥性為目,執簡馭繁,方得岐黃真諦。今人若不明此理,徒執一藥一性之見,猶若盲人捫象,終難窺其全貌。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