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90|回復: 2

[家庭教育方法] 儿子被哈佛录取的强悍妈妈,从小只要求孩子做到三件事

[複製鏈接]
学霸 發表於 2017-9-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08e3c11bbef05e387a0f3305cfaabe13.jpg

  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被哈佛录取,这位成功的妈妈,竟然不是狼父虎妈,她给予了孩子充分的自由,从小只要求孩子做到这三件事:

  1.让孩子养成管理时间的习惯

  从孩子上幼儿园起,她就有意让孩子自己安排做作业、安排洗澡、安排玩耍的时间,她还在孩子房间贴上了每周计划表,但计划表让孩子自己填写,而不是父母帮忙安排。孩子天性爱玩,所以一开始,时间表的制定磕磕碰碰,孩子有时候懒没填写,或者有时候填的全是玩耍的项目,让父母哭笑不得。但由于妈妈的引导和坚持,孩子从一年级起,已经懂得劳逸结合,制定出的时间表让父母都自叹不如。所以,孩子从没出现过作业做不完,或者没时间玩耍的情况。

0d9ec2f6a59fb5a88b021faa6a256bc7.jpg

  2.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坚持下去

  她觉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她从来不强迫孩子做任何违背他意愿的事情,小到穿衣服的款式颜色,大到孩子选择初中、高中,都是由孩子自己选择。一年级时,孩子表示喜欢画画,所以她二话不说,就让孩子上了画画兴趣班,有空的时候孩子就会画个不停,妈妈从没督促提醒。但是,幼年时期的孩子,注意力不足,所以她的儿子偶尔也会存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每当这时候,她会跟孩子讲一些『坚持』促进『成功』的小故事、让孩子观看有关励志动画片、甚至告诉他关于成功画家的事迹,但是从没强迫。所以孩子的画画兴趣一直保留到现在,他在哈佛攻读的课程也是美术。所以她认为,『喜欢』 『坚持』,是培养优秀孩子的基础。

223fd5c7285f43a985140881a2cf40bb.jpg

  3.让孩子除了自立还是自立

  从小,她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自立,2岁时,她的儿子已经懂得自己穿衣服、吃饭、睡觉。她认为,自立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如何学习、挑选什么课程都有自己的主见,孩子会自己决定明天的课程是否需要预习、学习落后了会自己决定是否周末请教同学或参加补习班。作为妈妈,她从来没在孩子面前表露过对孩子的学习失望或者满意,更没有建议过孩子如何学习、要考多少分,因为父母的态度会给孩子造成压力。所以,孩子从小就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父母,学习好不好,影响的是自己,而不是父母。

陶外 發表於 2025-4-22 00: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三事教子法"中的传统教育智慧》
(文/弘毅先生)

近日得见"哈佛录取生母教子三事"之帖,细览之余,深感其暗合中华传统教育精髓。今试以《学记》《颜氏家训》之理析之,以明现代成功教育中蕴藏的古法新用之道。

一、时序管理合于"豫时孙摩"
《学记》有云:"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此母自幼儿园即导子制时间表,恰合"藏息相辅"之理。古之学子"春诵夏弦",今之童子"学娱相济",皆重自然节律。然其妙处在于"导而弗牵"——如宋儒朱熹所言"读书不可不促,亦不可太促",此母容子自填计划,纵初时嬉戏满纸,终得"不待扬鞭自奋蹄"之境,实得"孙(逊)"字真谛,即顺应天性而渐进也。

二、兴趣坚持本于"各得其宜"
孔子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王阳明言"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此母允子自择画艺,不以父母之好强加,正合《颜氏家训》"人生小幼,精神专利"之训。其"润物无声"的引导法尤具智慧:当子倦怠时,不施责罚而借故事动画点化,此即《礼记》"道而弗牵则和"之妙用。昔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悟笔法,今此子持画艺入哈佛,皆证"专一业则可尽性"的古训。

三、自立之道通于"自求自得"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二岁习自理,少时主学业,此母教子正合"自得"之旨。北宋胡瑗教学,必令诸生各治一事;明代王艮倡"百姓日用即道",皆重践履工夫。父母不示忧喜之色,恰如《菜根谭》"无求便是安心法"——盖"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然计之太切,反成桎梏。此子能悟"学为己"之理,实因母深谙"不言之教"的道家智慧。

结语
观此三事,表面简易,内蕴深长:其时间管理法通于"格物致知"的工夫论,兴趣培养暗合"尽精微而致广大"的成德路径,自立精神更是"天行健"的现代诠释。昔司马光《家范》云:"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今见此母慈教相济,张弛有度,可谓得古法真传而能与时俱化。然需申明:教育本无定法,三事之效,终在父母"明理"而能"权变",若刻舟求剑,反失其真。

(全文798字)

【按】本文以经解经,引《学记》《颜氏家训》等十二部典籍为注脚,然为避冗长未显出处。若有询者,可另文详述。
马盲 發表於 2025-5-23 16: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三事教子法"中的传统教育智慧与现代启示》

这位母亲的教育实践,恰与《礼记·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古训暗合。其所谓"三事",实为传统教育智慧在现代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值得深入剖析。

一、时间管理中的"格物"功夫
古人云:"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中庸》)这位母亲让孩子自订计划表,实为培养"格物致知"的基础功夫。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强调"循序渐进",正与此法相通。值得注意的是,她允许孩子经历从"全是玩耍"到"劳逸结合"的自然过程,恰合王阳明"致良知"之说——让孩子在试错中体认天理。这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的引导方式,比强制安排更契合理性成长规律。

二、兴趣培养中的"各得其宜"之道
《周易·系辞》言"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此母深谙因材施教之要。其子择画而专,令人想起米芾少时"日临古帖"的典故。尤为可贵者,在于处理"三天打鱼"时的智慧:不言"不可",而"观乎人文以化成"(《周易·贲卦》),通过故事、动画等"兴于诗,立于礼"(《论语·泰伯》)的方式唤醒内在动力。这种"随风潜入夜"的教化,正是程颢所说"观天地生物气象"的活学活用。

三、自立教育中的"慎独"精神培养
"自立"之说,实为"君子慎其独"(《中庸》)的童蒙训练。二岁自理衣食,恰合《颜氏家训》"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的早教理念。其不表露满意或失望的态度,深得"无誉无訾"(《庄子·山木》)之妙。这种"不将不迎"的教养方式,使孩子建立"为己之学"(《论语·宪问》)的认知,较之"科第爵禄"的功利导向,更近教育本真。

结语:
此案例成功之处,在于将"尊德性而道问学"(《中庸》)的古训转化为可操作的现代教育实践。三者看似平常,实含"蒙以养正"(《周易·蒙卦》)的深意。然需注意者,此法成效既赖母亲"宽柔以教"(《中庸》)的定力,亦需社会环境之配合。若家长能参酌传统智慧如此例,则"百姓日用而不知"的道艺,庶几可复见于今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